搜索
 

埋头苦干 追求卓越 打造开放创新高品质浦东

2020年12月04日 10阅读 来源:浦东日报 2018-01-15 00:00:00


2018年主要任务

2018年,是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施“十三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我们要在新的时代坐标中坚定追求卓越的发展取向,彰显功能优势、增创先发优势、打造品牌优势、厚植人才优势,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在新起点上实现新作为,全力打造开放、创新、高品质的浦东!做好今年政府工作,我们必须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按照高质量发展的要求,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力做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各项工作,努力把浦东建设成为上海服务、上海制造、上海购物、上海文化品牌的核心承载区,勇当新时代全国改革开放、创新发展的标杆。

2018年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8%以上、突破1万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8%左右、突破1000亿元,财政总收入突破4000亿元,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到1万亿元以上,外贸进出口总额突破2万亿元,商品销售总额争取突破4万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争取达到2000亿元。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快于经济增速,城镇登记失业人数控制在市下达指标内。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率和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削减率完成市下达目标。

对标国际最高标准、最好水平,全面深化自贸试验区改革

建设开放和创新融为一体的综合改革试验区。提高外商投资负面清单透明度和市场准入可预期性,加快增值电信、医疗、教育培训等专业服务业对外开放和项目落地。进一步提升贸易便利化水平。深化完善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功能。

建立开放型经济体系的风险压力测试区。探索自由贸易港建设,建立以“一线放开、二线安全高效管住”为核心的境内关外制度体系和集约化监管的管理体制。

打造提升政府治理能力的先行区。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推动市场准入高效便利,推进“一照通办、一码通用、证照分离、照后减证”改革。加快行政审批“四个集中”,大幅缩减审批环节和周期。深入推进“三全”工程,总体实现“一次办成”。完善综合监管体系。

建设服务国家“一带一路”、推动市场主体走出去的桥头堡。推进“一带一路”产权交易中心与技术转移平台建设。建设全球高端商品消费中心,加快国别(地区)商品中心建设。积极参与长三角一体化建设。

全力打造国际一流的营商环境。着力发挥自贸试验区示范引领作用,加快构建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和公平、统一、高效的市场环境。持续加强制度供给。

深入推进科创中心建设,不断提升集中度和显示度

加快建设张江科学城。聚焦科学特征明显,推进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聚焦科技要素集聚,培育和引进一批发展潜力大、带动能力强的创新主体,加快外资研发中心集聚发展。聚焦环境人文生态,着力提升区域文化活力。聚焦充满创新活力,加强对中小微企业支持力度,营造便利、宽松、包容的创新创业氛围。

提升临港主体承载区功能。加强与张江科学城联动,促进科技创新成果在临港转移转化,打造智能制造发展高地。推进城市综合功能提升,深化海绵城市和综合管廊建设试点,海洋公园建成开园。

大力集聚创新创业人才。始终把人才作为科技创新的第一资源,加快打造人才高地和人才高峰。围绕提升创新链、产业链和生态链,汇聚更多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积极构建更加符合人才发展规律的政策体系。

加强产学研用联动协同。加快市级共性技术研发和转化平台建设,推动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功能提升。探索更加灵活的体制机制,推动人才、技术、项目、资金融合创新。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相当于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3.8%左右。

大力发展实体经济,不断增强经济发展的创新力和竞争力

打造优势产业集群。坚持工业强基,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装备、生物医药与高端医疗器械、航空航天等战略性新兴领域。围绕产业园区、优势行业和龙头企业,促进产业集群发展。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推进低效建设用地减量化立项120公顷、验收240公顷。

提升金融、航运、贸易核心功能。促进金融城和科学城“双城联动”。制定投资类企业准入正面引导清单,完善金融监管长效机制。巩固提升“海空双枢纽”功能,吸引一批重点航运企业和功能性机构。推动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共同发展。

积极培育经济新动能。持续推动消费结构转型升级。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鼓励融资租赁、信息服务等产业做大做强。努力打造全国智慧城市示范区。打造民营经济和创新创业高地。

聚焦城乡融合发展,全力建设美丽家园和美丽乡村

建设有温度的美丽家园。坚持留改拆并举,有序实施城市更新。缤纷社区建设覆盖所有街镇。深化住宅小区综合治理,实施旧住房修缮改造100万平方米。加快“城中村”地块改造。

建设有乡愁的美丽乡村。坚持生产生活生态融合发展。补齐农村环境短板,推进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无害化处理。

建设更完善的基础设施。构建便捷畅达的综合交通网络。构建安全高效的公用设施网络,实施老旧住房天然气配套工程,全面完成郊区二次供水设施改造。

建设更均衡的公共服务体系。打造“15分钟社区生活圈”。推动更多优质文艺资源向郊区配送。完善养老设施均衡布局。

建设更高效的郊区农村产业体系。完善农业布局和组织形式,确保粮食安全。鼓励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公开流转,推动家庭农场健康有序发展。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实施镇级园区转型试点。

积极构建大民生格局,切实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的就业,全年新增就业岗位10万个。有序完成公益性劳动组织转制工作。全面推行长期护理保险试点。统筹提高养老金、低保等保障水平。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社会救助。

提升养老服务水平。持续加大养老设施供给,支持利用闲置社会资源开办养老机构。深入推进医养结合。

健全住房保障制度。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落实多主体供应、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全年新开工征收安置房170万平方米、竣工90万平方米,筹措建设公租房18万平方米,保障2.9万套社会租赁房土地供应。

促进文化繁荣兴盛。坚定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区,切实提升浦东文化软实力。推进大歌剧院等一批重大项目开工建设,布局陆家嘴、张江、临港“城市书房”等一批特色文化空间。加强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传承,加快古镇保护性开发。落实全市文化创意产业创新发展“50条”,优化文创产业布局。

推进教育卫生改革发展。全年新开办中小幼学校26所。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推进学区化、集团化办学,促进民办教育健康发展。推进重大体育场馆建设,推动大型体育赛事品牌化管理。深化公立医院与社区卫生综合改革,扩大家庭医生诊所覆盖面。配合推进国家儿童医学中心、龙华医院东院等建设。

办好群众身边的民生实事。完成10类37项区政府实事工程项目。做好菜市场保供稳价,新建改建15家标准化菜场、10家智慧微菜场。改善市民出行条件,优化调整35条公交线路,新建电动汽车公共充电桩1100个。

切实加强城市建设管理,让城市更有序、更安全、更干净

加快重大工程建设。推进轨道交通10号线二期、14号线、18号线建设,13号线二期三期实现通车。杨高路快速化改建基本竣工,龙东大道快速化改建开工,沿江通道、江浦路隧道建设加快推进。配合沪通铁路、上海东站、浦东机场三期工程建设。

强化城市综合管理。启动实施城市精细化管理三年行动计划。完善城市运行综合管理体系。强化食品安全的全过程监管。深化道路交通违法行为综合整治,鼓励共享单车规范发展。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全力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深化社会治理创新。推进“家门口”服务体系建设,“家门口”服务站实现村居全覆盖。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健全社区治理体系,完成村居换届选举,有序推进基本管理单元建设。合力加强人口管理服务。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参与社区治理。切实加强民族、宗教工作。

持续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让浦东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

加强区域环境综合整治。巩固“五违四必”整治成果,开展“无五违”居村创建,全年创建率达到60%。深入推进中小河道综合整治,加强岸上污染源治理,加大生态修复力度,促进水质全面提升。深化落实河长制,健全水环境治理长效机制。

启动第七轮环保三年行动计划。实施新一轮清洁空气行动计划,完成企业挥发性有机物治理30家。加强垃圾综合治理,推动黎明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处置场、湿垃圾处理厂二期等项目开工建设。开展环境保护督察,建立生态文明建设考核评价体系。

加强绿色生态空间建设。推进黄浦江东岸22公里公共空间功能提升。完善“环、楔、廊、园、林”生态体系和区域开放空间体系。依托生态廊道,推进大治河以南“乡野田园”规划建设。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