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东新区2015和2016年度共颁发了科学技术奖268项。这些获奖项目的科技创新成果覆盖融合了多行业多领域。项目共涉及生物医药、电子信息制造、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先进重大装备、新能源以及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化领域,并包括了医疗卫生领域。
通过获奖项目,我们不难发现技术发明创造在创新驱动中的关键作用。获奖项目累计申请国内发明专利159项,授权473项,累计申请国外发明专利172项,授权182项,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拥有核心技术的创新成果获奖。
与此同时,浦东新区科技创新成果加速转化,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紧密结合。获奖项目在过去三年里累计新增产值612.17亿元,新增利润68.93亿元,新增税收37.62亿元,形成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适应劣质裂解汽油加氢的高效催化技术开发与工业应用
由中国石化上海石油化工研究院刘仲能等完成
我国乙烯工业每年副产低值裂解汽油超过1000万吨,其加氢升值利用对产业竞争力具有重大影响。裂解汽油加氢技术的核心是加氢催化剂。目前常规Pd催化剂耐毒物容量小,而进口Ni催化剂因起活温度高,空速低,均难以满足加工劣质原料和苛刻工况运行的需求。本项目开发了适应劣质裂解汽油加氢的SHN-01/F镍基催化材料及生产运行技术,成功实现工业应用。
专家鉴定结果表明,SHN-01/F催化剂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空速和耐杂质性能明显超越了进口剂,有力促进了我国乙烯行业的技术进步,获得了中海壳牌、上海赛科石化、福建联合石化等企业的技术认可。本项目已获国内外授权发明专利22件,其中美国、新加坡、日本、韩国各1件,发表论文4篇。
本项目开发的SHN-01F催化剂于2009 年12月成功应用于广州石化,在苛刻全馏分或C5-C9馏分原料工况下,超过进口催化剂的运行周期和寿命。开发的 SHN-01催化剂于2011年12月成功应用于茂名石化C6-C8馏分加氢,表现出优良的活性、稳定性和抗干扰性能,明显优于该装置曾使用的同类进口催化剂。
本项目开发的SHN-01/F催化剂近三年新增产值126906万元,新增利润10723万元,节约催化剂购置费380万元,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本项目实现了裂解汽油加氢技术的自主创新,提升了我国裂解汽油加氢技术的国际影响力,对提高我国乙烯产业的竞争力、支撑国家资源高效利用、促进可持续发展和满足国民经济重大需求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激光直接成型(LDS)材料与工艺的研究开发及其产业化
由沙伯基础(中国)研发有限公司安玉贤等完成
在当下构建智慧城市的发展背景下,以智能手机、手环、笔记本及平板电脑为代表的传统电子信息领域,以及以智能汽车、智能医疗为代表的新型智能装置领域的发展趋势是在更轻薄的智能终端设备中实现更精准的信号传输。而传统的信号传输材料及工艺解决方案已无法满足行业及技术发展需求,因此开发一种新型的材料及器件制造技术,既能实现在紧凑空间排布天线阵列和高精准度的信号传输,又能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成为整个行业亟待解决的问题,而我国的材料研发和工艺应用更属于空白。
本项目率先掌握了一系列激光直接成型高分子复合材料的制备和产业化创新技术,通过自主研发实现了8项国际首创技术突破。本项目研究成果和传统工艺相比,具备设计灵活、高度集成、信号精准传输、制造流程短和低成本、可实现三维模塑器件大规模生产的优势,整体技术水平达国际先进,部分达国际领先。
本项目共申请发明专利12项,其中获中国授权专利6项,美国授权专利5项,形成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5项成果获UL国际认证。2项成果获国际第三方检测机构的RoHS认证。截至2017年6月,本项目所开发的LDS材料销售量近8000吨,直接经济效益近4.5亿元,并呈逐年上升趋势,占有市场排名第一的份额。
本项目不仅为国际智能终端巨头三星、夏普、亚马逊等提供了材料解决方案,同时帮助华为、小米、TCL等国产品牌走向国际,提升了中国设计、中国制造的国际影响力。本项目培养了一支卓越的本土研发团队,其中博士5人,高级专业技术人员10余人。
世界级超大型集装箱港口智能运营系统的研发及应用
由上海海勃物流软件有限公司黄桁等完成
随着港口间竞争加剧,同时实现高效、节能和降低成本三大目标,是新时期超大型集装箱港口管理的重大挑战,项目填补了我国在世界级超大型集装箱港口智能运营软件系统领域的空白,依靠智能运营软件系统形成“智能中控大脑”,集成优化有形的设施和设备实体资源,智能化地管理港口全局的计划、指挥、组织和控制等运营活动。
本项目经上海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进行查新、咨询,给出的结论是除了该项目委托单位(人)以及合作单位(人)发表的文献外,国内外未见完全相同的公开文献报道,具有创新性、项目总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项目获得国家授权发明专利1项,获得计算机软件著作权4项,发表科研论文20篇。
本项目是上海港所有集装箱码头中央控制和计划部门唯一使用的全局调度软件,是港口运营生产的“智能中控大脑”,每天24小时不间断地智能化和系统化地管理港口全局的计划、指挥、组织和控制等运营活动。
本项目为连续多年集装箱吞吐量世界第一的上海港提供了坚实的智能管理与技术保障,是上海港实现精细化管理和高效运营的前提,是上海港屡次刷新世界运营纪录的创新源泉,是上海港未来挑战新的管理和技术高峰的基石。为中国实现智慧港口、绿色港口、资源节约型港口提供了技术保障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
先天性心脏病合并气管狭窄外科关键技术的探索与突破
由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徐志伟等完成
先天性气管狭窄自然病死率高达75%以上,国内外的治疗方法均不理想,故先天性气管狭窄成为临床上一项公认的世界难题。由于先心病并发气管狭窄的发生率高,使该病情更为复杂,诊治极为棘手。我国每年约有数千例先天气管狭窄合并先心病患儿出生,因此,在先心病外科治疗中实施气管狭窄手术是迫在眉睫的需要。
本项目通过自主创新,在早期诊断、外科关键技术、组织工程研究等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与美国辛辛那提儿童医院(全球迄今报道的主要单位,死亡率5%)相比,本项目近年的死亡率下降至1.9%。
本项目实施过程中获得了包括4项国家级课题在内的13项课题资助;授权知识产权2项;发表文章38篇,其中SCI有13篇;发表专著2本。
本项目已培养博士6名,硕士11名。通过每年主办国家级继续教育学习班、全国或国际会议及驻点培训的方式,与全国多家医院建立先心病及气管狭窄外科治疗协作网,目前本项目成果已推广至全国14个省的21家医院应用。
本项目迄今已挽救200余例先天性气管狭窄患儿的生命。通过不断改进与创新,术后并发症显著减少,住院时间显著缩短,减少了治疗费用,节约了社会资源,整体提高了我国先天性气管狭窄的外科诊治水平,具有重大的社会效益。
□本版资料来源 浦东新区科经委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