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洋山港:托起世界强港之梦

2020年11月29日 10阅读 来源:浦东日报 2017-08-29 00:00:00

■本报记者 须双双 通讯员 姚佳麒

应运而生的洋山深水港走过12年,已成为上海建设国际航运中心的中坚力量。发展仍在继续,东方大港的魅力还将再度升级。

红色塔吊高耸伫立在海岸线边,五颜六色的集装箱像乐高积木一般堆放整齐。驱车跨越东海大桥,登上小洋山岛的观景平台,这样一派如画般的洋山港之景尽收眼底。

开港12年,作为世界规模最大的外海集装箱港区,洋山港集装箱吞吐量占上海港40%以上,当之无愧成为推动上海从航运大港向航运强港迈进的重要引擎。从默默无闻的渔村小岛,到现代化集装箱港区,洋山深水港在12年间高速发展。年内,全球最大的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洋山港区四期工程建成后,东方大港的魅力还将再度升级。

向海而生

12年间,应运而生的洋山深水港的发展风发泉涌,成为上海走向航运强港的中坚力量。

洋山港位于杭州湾口外的上海洋山深水港区,由大、小洋山等数十个岛屿组成,是中国首个在海岛建设的港口。2005年11月30日,从香港驶来的“彩虹石”轮成功试靠洋山深水港一期码头,标志着这个东方大港走向世界的舞台。

如今,洋山深水港年吞吐量达到1500万标准箱,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集装箱单体码头之一,可全天候靠泊世界上所有型号的集装箱船。

洋山深水港是应运而生的。上世纪90年代,上海港口贸易量发展迅速的同时,也面临着瓶颈——黄浦江内的码头岸线已满足不了货运需求,此外,长江口进港航道水深太浅,远不能适应集装箱船舶大型化发展的要求。1996年,国务院召开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专题会议,决定加快推进以上海为中心、以江浙为两翼的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

跳出黄浦江,越过长江口,到大海建深水港,成为时代发展的需要,但过程并不易。

洋山港地处风大流急的杭州湾外口,是强台风经常光顾的区域。大、小洋山由十几座不相连的小岛组成,工程人员要在平均水深20多米的岛屿之间,用吹沙填海的方式将岛屿间的海域填平。

2002年6月,洋山港一期工程正式动工。2005年12月竣工投产。随后的几年中,随着二、三期工程陆续建成,洋山港交出的“成绩单”可谓不负众望。

边检部门数据显示,2006年开港首年,洋山港出入境(港)船舶和人员量分别为2000余艘次、5万余人次。次年则翻了一番,达到4000余艘次和10万余人次。到了2008年,洋山深水港北港区主体工程全面建成,集装箱泊位达到16个,两项数据再次增长至6000余艘次和15万余人次。随后几年,LNG液化天然气、成品油、滚装船等专用码头陆续建成使用,出入境(港)船舶和人员量屡创新高。2011年,出入船舶量首次达到万艘次,人员量首次突破20万人次,此后几年也始终保持这一水准。据统计,截至目前,洋山港共出入境(港)船舶8万余艘次,出入境(港)人员超过200万人次。

作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核心港,洋山港成为上海港走向航运强港的中坚力量。

建港第一年,洋山港便交出了323.6万标准箱的答卷,此时整个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还不到2000万标准箱。此后,洋山港的发展带动了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的持续增加。

2010年,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达到3174万标准箱,超过新加坡的2994万标准箱,首次登上全球港口第一位。随后的2011年、2012年,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稳步增长,分别达到3253万标准箱和3362万标准箱,继续巩固了第一的位置。到了2016年,上海港凭借3713万标准箱,已是连续第七年坐稳全球港口头把交椅。

最佳港口

洋山开港前,上海港的国际中转箱量比例只有1%左右,如今在洋山港,这一数据已经达到10%。

全球90%的贸易通过海运完成,上海港承担了中国对外贸易30%的货量,其中有一半在洋山港完成进出。

数据显示,2017年1至5月,洋山港国际中转箱量累计完成90.1万标准箱,同比增长55.3%,增速比上年增加64.4个百分点,洋山港的国际中转枢纽港地位正在逐步体现。

洋山开港前,上海港的国际中转箱量比例只有1%左右,如今在洋山港,这一数据已经达到10%。这是洋山港12年来努力与国际规则接轨,打造中国境内口岸环境最佳港口的结果。

早在开港伊始,洋山港就推出了“定时、定线、定点、定码头、定船公司”的“五定班轮”服务,提供24小时江海联运服务,将长江流域的集装箱运至洋山港中转后,运往世界各地。得益于洋山深水港的规划建设和多年发展,目前上海港与全球214个国家和地区的500多个港口建立了集装箱货物贸易往来,国际班轮航线遍及全球各主要航区。

2012年起,上港集团携手新加坡国际港务集团、迪拜环球港务集团、香港和记港口集团和鹿特丹港务局等6家国际码头运营商,发起环球港口领导人峰会,寻找国际合作的机会,力争通过常态化、机制化的合作,形成一条国际贸易、投资的大动脉,而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推动,洋山深水港更是不断开放,目前已拥有国际航线77条,每月国际航班达350班,面向“海上丝绸之路”沿线36个国家的50个港口,覆盖全球主要经济贸易区。

洋山港的发展一路顺势而上。

2013年8月,国务院正式批准设立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大力推动上海市转口、离岸业务的发展。2014年6月,上海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平台率先在洋山港试点运行,覆盖货物进出口申报、运输工具申报、支付结算、企业资质、贸易许可和信息查询等多个模块,参与单位包括海关、检验检疫、海事、商务等多个口岸和贸易监管部门,进一步推动了口岸通关效率的提升。

促进洋山港国际中转提升的因素还包括上港集团与多家国际班轮公司签署的战略合作协议。自2016年下半年起,上港集团与马士基、达飞、长荣、中远中海等4家国际班轮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对其在洋山港交换航线、轮换船或维修船,给予优惠减免政策。这些班轮公司在调整航线航班过程中,将部分新加坡中转集装箱转入至洋山港中转,增加了洋山港的国际中转箱量。

据悉,今年6月,中远中海集团与上海市政府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持有上港集团15%股份,未来将班轮业务向洋山港倾斜,助力上海自贸试验区航运制度创新和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

一路向前

巨大的桥吊自行挥舞巨臂,从船上精准抓箱,码头上空无一人,只有无人驾驶的电动卡车来回运送……这样的场景不再只是科幻片中的画面,而将成为四期码头上的常态。

有别于12年前,上海受港口水深条件限制,数千标准箱的集装箱船在外高桥还需要等待涨潮才能进出,如今,在洋山港,1万标准箱以上的大型集装箱船比比皆是。

2006年10月,洋山港驶出了上海港开埠以来最大的集装箱船、装载9572个标准箱的“新上海”轮。2011年1月,长366米,宽51米,能装载14100个标准箱的“中海之星”轮同样在洋山港首航。2014年12月,“中海环球”号再次刷新纪录,最多可装载19100个标准集装箱。到了2017年4月,“商船三井成就”轮创造新的纪录,最大可运载20150标准箱。12年来,“巨无霸”的名号在洋山港不断交替。

7月4日上午10点,4月刚刚加冕世界最大集装箱轮的“商船三井成就”轮经过两个多月的海上航行,再次靠泊洋山港码头。然而此时,“商船三井成就”轮第一的宝座已被可装载21413标准箱的“东方香港”所取代。国际航运业发展势头的迅猛,由此可见。

世界航运市场正在迅速走向一体化、网络化,世界范围内的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正是在这种势头下,洋山港的建设步伐仍在前进。

计划年底开港进行试运营的洋山四期,位于前三期项目的南侧,依托颗珠山岛及大、小乌龟岛围海填筑形成,目前正处于最后的设备安装和调试阶段,建成后将是全球最大的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届时,上海港的年吞吐量将突破4000万标准箱,这个数字是整个美国所有港口年吞吐量的总和,也是目前全球港口年吞吐量的十分之一。

四期码头的魅力不仅仅在于这些增量,更在于它的“全自动化”。

巨大的桥吊自行挥舞巨臂,从船上精准抓箱,码头上空无一人,只有无人驾驶的电动卡车来回运送……这样的场景不再只是科幻片中的画面,而将成为四期码头上的常态。洋山四期工程建设指挥部副总指挥周亚平介绍,除了岸桥“抓”集装箱这一步需要工作人员在远程控制室里轻点鼠标以外,其他所有的作业都是由电脑控制、设备自动执行。

能实现这样的操作,得益于中国智造的支撑。

据了解,四期工程最终将有26台岸桥、120台轨道吊和130辆自动导引运输车投入使用。而这些,全是由振华重工自主研发制造。

此外,振华重工与业主方上港集团通力合作,双方分别自主研制了ECS软件系统(设备控制系统)和TOS系统(码头操作系统),组成洋山四期全自动化码头的“神经”与“大脑”。这两套系统的研制与应用,将让国内全自动化码头第一次用上“中国芯”。

在不久的将来,高空的桥吊,繁忙的堆场或将被取而代之,在安静有序的全自动化码头上,曾辛苦作业的码头工人也将从“蓝领”变为“白领”。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