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伦敦金融城的启示

2020年11月26日 10阅读 来源:浦东日报 2012-04-19 00:00:00

城不可无文化。无文而不化,谓之土围。”高度繁荣的城市文化生活是国际化大都市的魅力所在。发达的城市文化必然催生多彩的文化市场和大量的文化需求,进而带动金融等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 

纽约、伦敦等国际金融中心的经验表明,国际金融中心不仅是金融要素高度集聚、金融交易高度活跃、金融创新能力和金融辐射作用高度凸显的地域,而且应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悠久的文化传统和丰富的城市文化。加快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必须在上海城市文化发展方面出点子、想办法。 

从本期开始,本报将分上、下两篇刊登陆家嘴金融贸易区管理者所撰写的《国际金融中心建设需要文化支撑》一文,望能给予读者启示、引发思考。

当前国际化大都市的建设从关注经济建设逐步转到关注文化建设。相比较“硬实力”,“软实力”之一——文化对地区整体竞争力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影响。 

伦敦前市长罗斯义在一次“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研讨会”上预测,上海在50年之内不可能与伦敦金融中心的地位比肩,理由是伦敦形成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经历了200年的风风雨雨,纽约用了150年,而中国的改革开放历史才短短30年,就雄心勃勃地要争取“构建国际金融中心”,这是难以企及的。我们无须争议其所言是否就是举世公认的金融中心必须经历的历史进程,单就目前上海的现状与我们所期待的国际金融中心地位以及和国际上老牌的国际金融中心相比,确实还不可同日而语,上海在国际化进程中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罗斯义的话背后隐含的是,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不仅仅是经济实力的比拼,同样需要文化的沉淀和支撑。 

我们来看看伦敦和纽约的发展历程。伦敦和纽约首先是世界著名的港口城市,在此基础上,旅游业蓬勃发展,之后各种创新产业在此集聚,接下来金融服务业才慢慢地发展起来。这个漫长的历史进程使世界各地的人们有机会了解、亲近并喜欢它们。这两座城市都拥有开放的气质,使各种领风气之先的产业都能找到根植的土壤。这是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需要在体制和城市精神中渗入更多包容和创新的元素。有创新精神的城市才会有更多的活力与机会,才能吸引外国人不远万里来此地圆梦;只有在多元文化的土壤上,为他国人才提供安心、舒适的生活环境和尊重包容的人文环境,才能吸引越来越多的国外居民在此逗留并流连忘返。 

如今,伦敦这个集古老与现代于一身的国际金融中心依旧宝刀不老,从事着近一半的欧洲投资银行业务,管理着全欧洲近80%的对冲基金资产,进行全球四成的外国股票交易,从事超过70%的国际债券交易,拥有全球最大的场外衍生品交易量和第二大交易所衍生品交易量,是世界最大的外汇交易中心,是世界最大的海运和航运保险市场,也是世界黄金交易中心。 

伦敦金融城政府政策与资源委员会主席傅思途表示,金融中心并非一夜之间建成,而是由许多复杂且相互关联的因素所决定。在他看来,现在一些新兴的金融中心已经是所在地区的领导者,但若要成为真正的全球中心,则需要具备国际化金融中心的综合特征。最新全球金融中心指数显示,依托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上海首次跻身前六。但不可否认,从某种意义上,目前的上海仍只是中国的上海,在成为世界金融中心之前,首先要成为世界的上海,无论是在经济上还是文化上。 

纽约、伦敦等国际金融中心的经验表明,城市文化对金融产业的发展影响巨大,至关重要。国际金融中心不仅是金融要素高度集聚、金融交易高度活跃、金融创新能力和金融辐射作用高度凸现的地域,而且应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悠久的文化传统和丰富的城市文化。这种城市文化是金融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深刻影响着金融交易的效率、金融风险的程度、金融创新的能力和金融发展的质量,是决定一个城市能否成为国际金融中心及其国际影响力的重要因素。 

金融文化是与金融活动有关的文化价值、文化活动、文化产品的总和,是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软实力。例如伦敦金融城每年发布的“国际金融中心指数(GFCI)”,作为巩固其国际金融中心地位的权威手段,进而改造为一个具有伦敦标识的文化品牌。纽约、伦敦、东京等国际金融中心都有其独特的城市文化,如纽约的“融合、创造、竞争、应变”精神,伦敦“历史与现实的和谐统一、人和自然的和谐统一、永不屈服的坚强精神”等。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