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伟林
2016年9月29日,上海自贸试验区成立三周年。三年来,自贸区围绕制度创新这个核心,开展了一系列改革开放的探索和试验,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自贸试验区之路。其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已在去年4月推广到天津、福建、广东三个自贸试验区。今年G20杭州峰会前,又传来新设辽宁、浙江、河南、湖北、重庆、四川、陕西7个自贸试验区的喜讯。上海自贸试验区形成的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将在11个省份的自贸试验区开花结果。
回顾三年来的历程,我们感到自豪,感到骄傲。三年中所取得的成绩充分反映了上海人民一往无前的“精气神”,我们的发展历程历历在目,难以忘怀。
破釜沉舟,勇往直前的气概。记得当年李克强总理来上海,问上海市领导“要政策”还是“要改革”?两位市主要领导异口同声要“改革”。这样就揭开了成立“自贸区”序幕。开弓没有回头箭,在准备成立的日子里,可以说上海人民是怀着破釜沉舟的气概,走出了自己的道路。
以负面清单为例,全面采用负面清单是中国进一步融入全球化的新起点,也反映了中国向更高层次开放迈进的决心。包括亚洲、拉美等地的许多发展中国家都经历了外资准入管理从“正面清单”到“负面清单”模式的转型。与这些国家不同,中国这么巨大的经济体全面采纳负面清单,必然要迎接转型带来的更大挑战。现在我们可以说,上海自贸区交出的负面清单是成功的,经过多次完善,已经以一种新姿态出现在世界贸易的大舞台上。这种管理制度的改变,符合我国形势发展需要。坚冰已经打破,航程已经开启。
勇于实践,自我完善的气魄。三年走过的路并不平坦,为什么能克服重重困难走向胜利的彼岸?因为我们在实践中不拘泥于取得的成绩,而是善于总结,寻找短板:自贸区以负面清单管理为核心的外商投资管理制度基本建立;以贸易便利化为重点的贸易监管制度有效运行;以资本项目可兑换和金融服务业开放为目标的金融制度创新有序推进;以政府职能转变为核心的事中事后监管制度初步形成……
不过,这些成果的取得并不是一蹴而就,而是在试验的基础上不断总结、不断完善才成功的。比如“凭货物进口舱单复印件直接进区”的便利通关措施,在100多家自贸区企业试点,为日后大量的企业应用积累经验;又如“国际贸易单一窗口”便利措施,这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举措,已从1.0版升级到2.0版,海关和检验检疫等部门稳步推进,创新监管方式和监管模式,结合在全国范围推广的“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通关模式,进一步推动“单一窗口”模式的建设。这些举措的目标,就是要将经过试验证明卓有成效的做法实现常态化。
永不满足,再接再厉的气势。上海自贸区从来没有停止前进的步伐,针对开放试验和制度创新与高标准投资贸易规则仍有较大差距的弱点,正在进行负面清单的进一步完善。
由于高标准经贸规则在上海自贸区内的压力测试还不够充分,有关部门将参照TPP协定进行系统的压力测试,为我国参与国际经贸谈判提供有力依据。
金融开放领域改革的深度和广度正在提高。自由贸易账户目前主要在经常项目下使用,今后将在资本项目可兑换和金融服务业开放的目标上继续努力,尽快建立符合国际惯例的新政策,逐步建立鼓励境外股权投资和离岸业务发展的税收制度,对国际标准定义下的转口贸易和离岸贸易实行低税率。这些探索将使自贸区在发展过程中,不断跃上新高度。
自贸区发展前景辉煌,更待百尺竿头上层楼。世界经济依然震荡于深度调整和不平衡的矛盾之中,处在国际金融危机后的深度调整期,而中国经济也正处于结构调整、爬坡过坎的新常态。
上海自贸区应该在这一轮全球治理改革中有更大的作为。重点是抓住两条:一是总结经验,积极破解那些还没有解决的难题,不能拖着不办。比如通关问题,外高桥保税区A区与B区,一路之隔通关方式不一致,严重影响了B区企业的运作效率。再如,负面清单上没有列出的投资内容,却在条线的规定上明确不允许操作。条块不一致,“条”制约了“块”,影响了自贸区的声誉。存在的难题一定要解决,这才是出路。另一条,上海自贸区最关键的任务,是要从顶层设计完善制度改革创新的系统集成,构建吸引高端要素聚集的制度体系,营造促进总部经济发展的制度环境,完善价值链升级的贸易金融制度。同时,还要以科创中心建设提升全球价值链高端竞争力;加强国际创新合作,鼓励外资研发中心与本地机构联合攻关,发展跨境研发;还要完善科技创新融资体系。这些任务要求我们对新情况、新问题研究和探索,从而创建出新局面。
总之,我们期盼上海自贸区马不停蹄,跃马扬鞭,再创辉煌。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