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分钟破亿元,6分钟破10亿元,刚过13个小时,天猫成交额就超过去年“双十一”一天的销售额,并提前近3小时完成预期300亿元的销售目标。记者注意到,今年的11月11日,“光棍节”似乎不再是主题,“你买了什么”、“用了多少钱”则成为大家见面时必聊的话题。而微博上实时更新的数据,让这场“购物直播”有了卫星发射般的热烈氛围。
销售数据屡创纪录
尽管几个小时后就要上班,但陈小姐还是在10日晚间23时就打开电脑,等待11月11日零点的到来——刷新购物车、点击“结算”、然后付款,经过一番“秒杀”,抢到自己心仪的商品,陈小姐才心满意足地关上电脑。
陈小姐的举动成为国内诸多消费者的缩影。今年的“双十一”已经走到第五个年头,尽管当天是白领们最不喜欢的星期一,却依旧成为各大电商和消费者的不眠夜。而创造出这个购物节点的淘宝天猫商城,无疑是最大的主角。
据了解,阿里巴巴今年在其办公室布置了“双十一”天猫数据直播监控屏,实时公布交易额、订单笔数及地区分布、全国物流路况等信息。数据显示,“双十一”第一分钟就有超过1370万用户涌入天猫商城,1小时后的交易额超67亿,5小时49分钟破百亿;13小时4分钟后,超过了去年191亿元的“神话”。
可参考的数据是,2012年美国最大的网上购物日“网络星期一”的在线零售约合121亿元;而今年“十一”黄金周上海436家大中型商业企业5000多家网点的7天销售总额为68.67亿元。这意味着,消费者在此次天猫购物节上的半天花费,就相当于2.5个上海黄金周的总交易额。
消费体验毁誉参半
去年“双十一”,快递爆仓致使快递变“慢递”、付款不顺畅以及超卖等成为最让人闹心的问题。不过,今年的“双十一”期间,上述问题得到较好解决,也进一步吸引消费者在这一天打开自己的钱包。
尤其是之前最让人担心的快递环节,由于快递公司的积极备战,甚至有不少消费者在11月11日当天傍晚就收到了自己在十几个小时之前拍下的货品。
“我早上零点拍了添柏岚的羊毛衫,没想到上午卖家就有发货信息了。”不仅如此,收货地址在浦东的李小姐更没有想到,傍晚的时候她就收到了商品,让她惊喜不已。来自阿里巴巴的数据则显示,截至11月11日上午8时,已经有超过8000个消费者收到了自己的商品。
不过,仍然有消费者向记者反映,部分商家存在临时提价以及商品库存不够的情况。而在付款环节,由于太多消费者的涌入,有部分银行的网银出现崩溃迹象,只有余额宝支付的消费者付款较为顺畅。
悄悄改变消费习惯
值得一提的是,与往年“双十一”有较大不同的是,今年淘宝在移动支付端的收获颇丰。
来自阿里巴巴无线事业部的最新数据显示,今年“双十一”手机淘宝异常活跃,仅4分10秒,手机淘宝的支付宝成交额就突破1亿元;1小时10秒钟,手机淘宝支付宝成额突破10亿,超越了去年“双十一”当天手机购物的整体交易额(9.6亿元)。
对此,业内人士认为,电商不惜代价用各种营销手段吸引消费者通过无线终端购物,是为了培养消费者在碎片时间的购物习惯,“上下班时间、午休时间、甚至上班时开个小差,就能买东西。碎片时间消费积少成多,对商家来说也是很诱人的业绩。”近日,一家专业电商平台接入了手机银行后,客服人员发现工作时间和上下班时间的订单数量占到所有订单的80%,碎片时间消费趋势正在形成,原本的消费低谷正成为新的高峰。
此外,今年有大量实体店参与到“双十一”中,也旨在重塑零售业的定价体系和分配体系。一方面,同一品牌同一商品线上线下的价格趋于统一,使得电商和店商都回归到销售渠道的本质上,未来零售业的竞争肯定是服务质量和消费体验的竞争;另一方面,定价体系的统一将促使电商和店商的合作越来越多,营销资源将形成互动,利润分配上也会有所互通。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