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牛市需要重建信心(上)

2020年11月30日 10阅读 来源:浦东日报 2015-08-21 00:00:00

  玄览自由撰稿人

目前,宽松的货币政策及充裕的资金这个本轮行情启动的基础没变,以经济为核心的全面改革开放与创新发展的驱动力没变,股市作为我国经济转型升级创新发展加速器的定位没有变。同时,政府对股市活跃和繁荣的坚定支持力度加大,市场基本面依然向好,高杠杆及高估值风险已集中释放,只要市场能够重建信心,中长期牛市仍然可期。

值得一提的是,改革开放措施大多是具有系统性、根本性、战略性的制度与政策、体制与机制创新,已经并必将继续极大地释放经济社会发展的空间,降低企业融资及运行成本,激发市场主体的创新创业创造活力,促进大量优秀创新企业快速成长,形成经济发展的新动力和社会经济效益。

今年以来,上证综指、深成指、创业板指数的最大涨幅分别是59.30%、63.32%、182.56%,两市成交突破万亿元(6月8日最高达2.27万亿元)、总市值63万亿元,市场演绎了完美的快牛造富行情。

但是,6月15日到7月10日,上证综指、深成指及创业板指数最大跌幅为35%、40%、43%,并出现了连日千股跌停的惨象!大牛市瞬间变成了1900年以来全球跌速最快的股灾!

7月27日,三大指数再次大跌8.48%、7.59%和7.4%,创8年来最大单日跌幅,1800多只股票跌停……

虽经政府全力救市,市场暴跌之势被遏止,但是,这次暴跌及各种利空谣言不断袭来并空前放大,使绝大多数投资者经济上损失惨重,信心受到重创,市场交投极为清淡,多数投资者如惊弓之鸟,对市场前景极度悲观,对我国经济的信心亦变得极为不足。

笔者认为,此次股灾主要源于前期涨幅过大过快、清查场外违规配资、部分资金恶意做空、投资者极度恐慌抛压、市场制度缺陷及监管方式方法欠妥等因素的叠加。

目前,宽松的货币政策及充裕的资金这个本轮行情启动的基础没变,以经济为核心的全面改革开放与创新发展的驱动力没变,股市作为我国经济转型升级创新发展加速器的定位没有变。同时,政府对股市活跃和繁荣的坚定支持力度加大,市场基本面依然向好,高杠杆及高估值风险已集中释放,只要市场能够重建信心,中长期牛市仍然可期。

首先,宽松的货币政策及巨大的流动性基础依然可期。

近年来,我国经济面临的增速换挡、结构调整阵痛、增长动力不足、发展方式难转、体制改革攻坚、企业经营困难、国家债务比率高企、外需不振、经济收缩明显、社会矛盾突出等挑战日益严重,主要依靠出口、投资、传统制造业等需求端拉动经济增长的模式既催生了资产泡沫,又过于依赖外需,边际效益日渐式微。

为此,中央政府以改革开放和政府职能转变为核心,切实从体制改革及要素优化升级等供给端发力,增加流动性供给、降低速度、优化结构、转换动力、去过剩产能及过高债务,激发经济主体的活力和创造力,使投资与消费、供给与需求、国内与国际市场、创新与创业、结构优化与转型升级、资本市场与实体经济、对内投资与对外投资等力量共同推动经济增长,使金融及现代服务业、高端装备制造、对外投资等成为经济的新动力和增长点,以期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及转型创新发展。这些政策措施,客观上为以“改革开放和创新发展”为驱动力的股市持续繁荣奠定了基础。其中,货币政策从偏紧转向全面持续宽松及其创造的巨大流动性,直接促使股市踏上牛市征程。

2014年7月以来,央行通过降息、降准、定向抵押补充贷款操作(PSL)、中期借贷便利(MLF)及ABS等借贷工具,向市场注入了3万多亿元流动性,有效促进了商业银行的信用创造活动和央行资产负债表明显扩张。

例如,今年6月末,M2余额约133万亿元(M1约36万亿元,基础货币余额28.9万亿元),同比增长11.8%,比2007年10月牛市顶点时(39.4万亿元)增加了2.6倍。1949—2008年,全国银行信贷约30万亿元,2009—2014年,银行信贷增长到50万亿元。同时,央行取消了商业银行贷款余额与存款余额比例不超过75%的规定,至少可释放万亿流动性。今年6月,央行总资产约34万亿元,比2008年1月增长近1倍。另外,鉴于2014年债务利息已显著超过GDP增量,央行通过货币投放并将地方债(财政部等决定采用定向承销方式发行地方政府债券)纳入央行抵押品范围等措施支持债务置换。截至6月末,2万亿元的债务置换额度已下发各地,第3批1万亿元额度拟在年内下发,各地政府已实际发债8324亿元。这将有效减少货币耗损,优化地方政府的资产负债表,强化货币政策的实效,促进地方投资。

所有这些举措,使货币存量高速增长,市场流动性极大丰富,市场无风险利率及长端利率明显下行,降低了企业融资成本,缓解了通缩风险,提高了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提升了资产价格及股市估值中枢,直接推动了股市踏上上涨之路。

下半年,央行将“灵活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保持适度流动性,实现货币信贷及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预计货币市场利率将持续回落,货币扩张动力预期有所增强,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的环境将更加宽松。

其次,经济改革开放更深更广。

制度是非常重要的经济变量,每种制度都有其特定的经济功能和经济价值,制度稀缺及其创新是现代经济增长的关键性因素。《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简称《决定》)要求,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以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为关键,带动政府职能转变、城乡一体化、民主政治、法制、文化及社会事业、社会治理、生态文明、国防和军队、党的领导等领域的全面深化改革。

根据《决定》成立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由习近平总书记任组长,负责改革总体设计、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从组织上保证了改革的有力推进。至6月5日,领导小组已召开13次会议,通过或批准了《关于在部分区域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的总体方案》及《关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等10多个重大改革实施意见或方案。尤其是第12和13次会议,提出了改革的“三个有利”标准及两个保障机制,为全面改革和持续发展奠定了基本制度和政策基础。今年7月30日,政治局会议再次强调要继续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重点推进国企、财税、金融等体制机制改革。

政府行政体制改革取得突破。以审批制度改革和事中事后监管为核心转变政府职能,全面取消了非行政许可审批,强力推进了投资审批、职业资格、收费清理、商事制度、科教文卫等领域相关改革和监管方式创新。2013年以来,国务院取消下放了800多项行政审批等事项,今年拟取消200多项。今年5月,国务院全面取消了本届政府成立以来国务院部门现有的453项非行政许可审批。按照“法无授权不可为、法有授权必须为”,各省市陆续颁布了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及负面清单,有效规范了政府行政行为。企业登记注册等商事制度改革成效突出,2014年私营企业数及注册资本分别增长23.3%和50.6%,个体工商户及资金数分别增长12.4%和20.6%。

财税体制改革为企业减负增效。中央通过的《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要求优化税制结构、完善税收功能、稳定宏观税负、推进依法治税。今年以来,国家实行了结构性减税和普遍性降费,直接减轻了企业负担,有力地激活了微观经济的活力。根据国家税务总局的数据,今年上半年,“营改增”共减税1102亿元,有3000多万户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纳税人享受了暂免征收增值税、所得税及营业税优惠政策,减税486亿元。中央层面累计取消、停征、减免了420项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减少到了138项),每年减轻企业和个人负担约920亿元。地方层面也取消、减免了一大批本地区设立的收费项目。

新一轮对外开放成为经济新动力。自由贸易试验区战略及自由贸易区战略是继建立深圳特区、浦东开发开放、中国加入世贸之后,中国改革开放的革命性里程碑。该战略以全力推进与国际投资贸易新规则和新标准相衔接的经济制度和管理模式创新、服务业开放、对外投资为核心,已经并必将继续成为中国经济增长和转型升级的重要动力。上海自贸试验区成立一年间,企业数、注册资本金、引进外资等主要指标超过历年的总和就是明显的例证。

显然,上述改革开放措施大多是具有系统性、根本性、战略性的制度与政策、体制与机制创新,已经并必将继续极大地释放经济社会发展的空间,降低企业融资及运行成本,激发市场主体的创新创业创造活力,促进大量优秀创新企业快速成长,形成经济发展的新动力和社会经济效益。因此,市场对于改革开放可能带来的巨大边际效益及改革潜在红利的任何系统性地低估,都将不可避免地陷入就事论事、就市场论市场的泥潭,失去千载难逢的投资机会。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