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打造金融城的“金字招牌”

2020年12月04日 10阅读 来源:浦东日报 2011-12-06 00:00:00

国际金融中心是国际资本融通流动的枢纽,通过汇集外来投资者、集资者以及金融中介,带动庞大的国际资金流转。一直以来,各国围绕国际金融中心的竞争从未停止。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后,全球金融体系面临重塑,国际金融中心竞争格局发生嬗变。

□撰文记者  俞丽辉 

近年来,作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核心区,浦东新区顺应国际国内环境变化,把握金融危机后国际产业转移的机遇,以“转方式、调结构、促发展”为指导,以“问题导向、需求导向、项目导向”为原则,转型发展,不断提升陆家嘴金融城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新区区委书记徐麟同志曾指出,推进转型发展的路径就是要坚持功能优先、高端高效,其中重要一块就是大力培育金融、航运、贸易等核心功能。 

尽管美债、欧债危机阴霾未散,金融危机尚未走出谷底,但作为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主战场的浦东,今年上半年金融业实现增加值470.3亿元,同比增长12%,占全市金融增加值比重的45.6%,占新区地区生产总值比重的18.2%。 

引领创新风景独好 

机构集聚是金融中心建设的“硬指标”。记者从新区金融服务局了解到,截至今年10月底,浦东金融机构总数达到689家,包括银行类机构220家、证券类机构275家、保险类机构194家。其中,外资法人银行18家,占全国的54%;基金管理公司31家,占全国的46%。 

值得注意的是,浦东新兴非监管类金融机构发展迅猛。截至今年三季度,浦东内外资股权投资及管理机构已达688家,与监管类机构总数持平。这一数字,比去年猛增241家,管理资产1195亿元。黑石、凯雷、安佰深、贝恩、TPG五家排名全球前10位的股权投资机构落户浦东。 

对此,浦东管理咨询行业协会理事长庄崚认为,股权投资机构上升比较快,意味着上海在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上又迈了一个新台阶。浦东正在从资本存贷的中心,成为资本管理的中心,金融中心的核心功能正在日益显现。财富管理机构的大量集聚,有利于增强制订创新型规则的话语权和加速提升人民币国际竞争力。 

浦东的金融平台建设进展顺利。上海股权托管交易中心进入实质性运作。该中心定位于证监会统一监管下的多层次资本市场的组成部分,目标是发展成为面向长三角地区的OTC市场。目前,中心交易系统的开发与相关协议规则的制订已经基本准备就绪,16家资质较好的企业作为首批挂牌企业的遴选工作也已接近尾声。 

眼下,一项事关金融城管理创新的方案正进入冲刺阶段——有关陆家嘴金融城管理体制创新方案已经形成,正等待市政府审议,此方案核心聚焦陆家嘴金融城“业界自治”。 

浦东新区金融局副局长董勤发介绍说,陆家嘴金融城的“业界自治”政策设计主要参考了伦敦金融城经验,结合上海、浦东特点,创新金融城新型管理体制。方案从今年初着手起草,经过20稿修改,目前已形成并经区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方案主要将解决政府统筹与业界自治的互动问题、体制框架与机构属性问题以及金融城的边界问题等。方案落地实施后,陆家嘴金融城将倍添活力。 

聚焦核心打响品牌 

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作为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核心载体的陆家嘴金融贸易区,积极应对挑战,强化金融环境建设,优化产业结构,完善商业市场功能,不断提升“陆家嘴金融城”的影响力。今年1-10月,引进合同外资28.12亿美元,同比增长114.82%,占新区46.49%;实到外资23.46亿美元,同比增长165.69%,占新区46.49%;引进内资项目注册资金167.34亿元,同比增长77.18%,占新区30.12%;累计完成税收352.35亿元,同比增长18.04%,占新区20.55%;形成新区地方财力111.65亿元,同比增长18.09%,占新区24.54%。 

2009年以来,通过深化功能开发,陆家嘴金融贸易区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第三产业加快发展,逐步形成了以金融、航运服务、现代商贸为核心的现代服务业体系。第三产业营业总收入占浦东新区的比重始终保持领先地位。其中,金融业继续保持绝对优势地位;航运服务业发展势头十分强劲,与“十一五”初期相比增长近10倍;现代商贸业规模持续扩大,强有力地带动了地区第三产业的发展。旅游业及文化产业规模虽小,但其营业收入却占到浦东新区第三产业营业总收入的60.9%与53.6%,将逐步成为陆家嘴金融贸易区现代服务业中的新亮点。 

近年来,浦东一直致力于打造能级高、辐射范围广、影响力大的国际级金融市场。依托上海金融交易广场建设,以上海证券交易所、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上海证券登记结算中心、上海期货交易所为核心,逐步形成信贷、证券、保险、信托投资、期货、金融衍生品、融资租赁、专业金融等为主的较成熟的金融市场体系。 

同时,浦东大力争取国家重大金融项目在陆家嘴先行先试,率先推出房地产信托投资基金、人民币结算业务和人民币期权、外汇期货、股指期权等金融衍生品试点;加快发展各类再保险业务,努力开拓航运、离岸再保险等新兴再保险市场;以消费金融市场为载体,积极鼓励开展耐用品消费贷款、服务消费贷款、旅游消费贷款等各类小额消费贷款,促进当地消费市场的繁荣;依托商品期货交易所和金融期货交易所,大力推动商品期货市场发展,积极鼓励原油、汽柴油、铅、白银等金属能源类大宗商品期货的上市试点。 

总部经济群构筑生态圈 

国际金融中心一般都有强大的经济腹地,一个区域经济长期稳定增长,则这一区域的金融中心将直接受益。反之亦然。 

陆家嘴管委会副主任王德宏认为,国际金融中心必然也是商务中心、经济中心,是一个综合性的经济生态圈。如果说陆家嘴的目标是打造经济发展最高端的生态系统,那么,在国内外有影响的跨国公司总部的汇集就显得尤其重要。集聚在陆家嘴的总部企业,一般都是中国或者亚太地区乃至全球的总部,他们主要职能是制订企业的产业发展政策、规划布局、公司战略等,这将大大提升陆家嘴的国际影响力。 

最新数据显示,陆家嘴近年来累计引进跨国公司总部71家,占新区总数169家的42%,占全市347家的20.5%。其中,投资性公司36家,管理性公司34家。今年,陆家嘴已引进跨国公司总部5家,分别是三菱汽车管理、艾美利肯车桥投资管理、欧米亚企业管理、石川岛管理和百发投资有限公司。 

励精图治趁势而上 

作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核心载体,近年来,陆家嘴金融贸易区发展迅速。但浦东的金融人很清醒:与国际其它重要金融中心相比,在产业规模、能级与金融创新等方面,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对全球关键金融资源的调配能力及金融服务范围依然有限,其国际金融中心的控制力、影响力及区域国际竞争力仍需大力提升。金融业与其它产业的融合机制也有待完善,与航运、贸易有关的新兴功能性金融机构数量还较少,航运服务业能级较低,高附加值环节的企业数占航运服务业总量比例偏低,大宗商品市场尚未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十二五”期间,陆家嘴金融贸易区将按照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国际航运中心”的战略部署,把握金融危机后国际产业转移的机遇,以“转方式、调结构、促发展”为指导,以“问题导向、需求导向、项目导向”为原则,以创新为重点,夯实产业基础,优化城市环境,在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国际航运中心”的国家战略框架下,建设成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核心功能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高端服务区与上海国际贸易中心的现代商贸集聚区。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