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用“制度”+“科技” 让资金在“阳光”下运行

2020年12月04日 10阅读 来源:浦东日报 2011-05-13 00:00:00

今年4月,财政部下发通知,要求加强财政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确保资金安全。 

2007年,金桥镇悄然启动一种新型的财政监管机制,用“无情”的电脑代替“有情”的人脑,将所有财政性资金活动情况全部通过新区政务网接入新区纪委权力公开透明监管平台,把制度的理念通过程序固化到计算机工作流程中,最大限度地压缩自由裁量空间。

金桥“含金量”增加促监管手段创新

近年来,随着浦东开发建设的不断深入,金桥镇财政性资金的体量逐年递增。以2007年为例,金桥镇党委、政府年内可用财力跃上4亿元的平台,同时需要辅助管理7亿元的动拆迁资金。这不仅对财政性资金管理安全运行和使用效益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同时也对财政性资金的决策使用过程中的廉政建设带来了严峻的考验,加强镇级财政性资金的管理监督体系迫在眉睫。 

对此,金桥镇党委、政府有清醒的认识:财政性资金是公共资金,其管理与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政府公共部门代表国家意志、受社会公众委托,依法履行公共事务管理、提供公共服务(公共物品)职能,行使公共资源筹集、使用和管理权力,政府公共部门必须加强对公共资金的管理。 

为进一步提高政府公共财务管理水平、降低行政成本,自2007年8月起,作为浦东新区权力公开透明运行和“三个更加注重”试点单位之一的金桥镇,把“制度加科技”的思路和做法有机融入到全镇“三重一大”项目及其资金科学决策和有效监管之中。 

在有关职能部门的支持和指导下,金桥镇在原有的镇财政资金流向监管系统的基础上,开发建设了金桥镇财政监管网络平台。依托信息技术网络平台,着力建设镇级财政性资金监管电子系统。目前,该系统已经正式应用了4年,以“决策过程看得见、资金运行看得到、上级监督管得住、公众声音听得见”为特征的财政性资金监管运行体系已经初步建成,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制度”+“科技”“无情”监管更有情

财政监管网络平台的主要原理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将上级和镇的财政资金使用、管理、监督的各种制度“翻译”成计算机语言,把各项制度设计成标准化程序,由预算编制管理、预算拨款执行、帐务处理、监督公开等系统构成平台的主要块面,分为预算编制、电子报表、帐务管理、票据管理、资金拨付、工资统发等18个功能模块。 

全镇48个预算单位全部纳入管理监督系统,财政资金申请、审批、使用、监督全部在网上进行,执行制度流程编制成了使用程序,只要使用系统就要执行刚性规定,所有财政性资金活动情况全部通过新区政务网接入新区纪委权力公开透明监管平台。该系统把制度的理念通过程序固化到计算机工作流程中,用“无情”的电脑代替“有情”的人脑,最大限度地压缩自由裁量空间,确保制度执行的刚性,不仅满足了操作人员便捷操作与领导网上实时在线审批的需要,同时也满足了上级监督单位和社会监督的需要。 

2010年,金桥镇党委、政府在监管范围上作进一步延伸,在监管内容上作进一步拓展,充分发挥和运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的作用,对涉及50多亿动迁房源资金、政府采购固定资产资金等所有财政资金监管系统进行开发和投入使用,并进行整合,形成一个“傻瓜”式登录平台。新开发的单点登录平台,把所有系统模块全部整合,做到用户统一接入、权限按需控制、数据有机衔接、系统自动更新,进一步提高系统整体衔接和工作效率。新的系统平台把各部门科室、各预算单位的权限进行统一管理,统一接入,自动更新配置,确保系统及时更新,稳定运行。在执行过程中,金桥镇使用科技载体优化资金监管流程,同时对各类管理制度再次进行改进和完善,形成了“制度—科技—制度”刚柔并济的循环。

分级公开全环节  监管跟踪全过程

金桥镇制定了镇级财政性资金管理监督分级公开方案,把工作取得的成果以制度化的形式固定下来。目前,金桥镇将镇财政收支情况、上级拨付专项资金使用情况、重大工程实事工程建设资金使用情况、合作医疗资金使用情况、民政资金的使用情况等与民生民本相关的资金使用项目,分为综合经济、基本建设、社会事业、综合治理四个大类18个细分项目第一级目录的予以公开。 

此外,所有财政性资金运行情况的三级目录全部通过新区政务网接入新区纪委权力公开透明监管平台,接受上级监督;独立的服务器对每笔资金活动情况进行自动记录;主要财政运行资金报表在社区事务受理中心外墙专辟公开长廊每季度将更新的电子报表通过大型电子触摸屏和纸质报表公开栏两种途径向社会公开,接受群众监督。 

为规范网上运行机制,金桥镇对全部预算单位所有涉及人员开展了专业的业务培训,让干部掌握工作流程和办事程序。按照权力规范机制和责任机制确定的制度、流程和审批时限,实现从工作人员到领导的网上在线审批。 

在系统中的各类资金,从预算编制到预算执行;从预算申请到预算审批;从工资审批到固定资产登记;从资金使用进度到资金流向的全过程反映,每个运行的步骤和环节都在独立配置的服务器上留下痕迹,哪个环节出问题,在系统中就可以截取这个环节的操作实据,追究当事人责任,切实做到留有痕迹、有责可查。除此之外,系统还附加了效能督办功能。如果领导未按时审批,督办系统将会通过手机短信的形式督促其即时办理。 

目前该系统已初步实现了对资金流向、流量和流速进行实时全过程监控的平台和一套规范高效、信息共通的监控机制,逐步做到能够监管到每一笔资金的来龙去脉,并对资金流动异常情况能够及时进行预警和处理。在系统中,一切超权限和不按照流程的办事环节全部在网上进行拦截。

以法律为轨道  每项权利有规可循

金桥镇对全镇所有权力运行事项全部查找出法律、法规依据,明晰责任部门、责任人。对于没有明确法律依据的事项,由镇党委、政府讨论决定完善各项制度,并编制事项流程图,依法依程序开展工作。在财政性资金的管理中,大到上千万的建设项目资金,小到数百元的图书馆购书资金给付,全部都有操作流程。 

在权力运行中,最关键的是“三重一大”权力事项的规范运行。金桥镇对所有“三重一大”事项进行了全面梳理,推出了规范运行的配套制度。在重大决策上,坚持重大事项集体讨论制度、重要决策会议纪要和原始记录集体签名确认制度三项制度。在“三重一大”事项运行前,设置了两项前置环节:一是重大工程项目安排,必须通过区级层面的招投标平台;二是制定《金桥镇进一步规范基建工程项目审计的意见》,对重大工程项目,从项目立项后资金的预算审价开始到项目结算审计,要经历两轮审计关口的“体检”。 

此外,还推出了《金桥镇财务制度》和补充规定,按照涉及金额大小划分审批权限、设定审批时间,对重特大项目,实行镇人大代表票决制。两年来,金桥镇对数千万元的重特大建设项目、资金使用超亿元的镇文体中心建设项目、集镇改造动迁项目,由镇人大代表进行了3次票决,其中2个项目得到通过,而对资金超亿元的集镇改造动迁项目,镇人大作出了暂缓实施的决议。

制度设计电子化  防腐倡廉好帮手

2011年上海市委、市府强调要完善公共财政体系,加强各级政府财政资金监管工作,要着力加强反腐倡廉建设,坚持标本兼治、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从源头上防治腐败。 

金桥镇通过前阶段的“将制度设计成电子化系统,再由电子化系统回到制度进行再提升”已经取得初步成效,抓住了制度建设特别是制度执行力这一根本,提升了预防腐败的效能。 

一是提升了干部依法依规办事的责任意识。在“预算讲科学、办事讲规则”的大环境下,财政干部既可以不受“人情”干扰,又不容易“出轨”。二是提升了工作效率,降低了行政成本。网上即时申请、网上在线审批和督办系统的同时运行,有效地促进了工作效率的极大提高。有的事项需要基层单位班子讨论、镇分管领导核定、主要领导审批,平时需要一周或更长时间审批的事项,现在只需要两天时间就能完成。三是提升了财政性资金的使用透明度。人为干预因素减至最大限度,财政性资金始终置于阳光下运行。截至2010年12月,该系统通过审批事项695个,审批资金4.56亿元,拦截超权限和不符合规定被退回申请事项11条,退回资金860万元。

本版资料提供:金桥镇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