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资研发中心的人才政策怎么定更适合”“浦东新区在引进外资的时候有没有什么倾向性”“政策宣讲推广覆盖面能不能再扩大”……新区商务委近日邀请到德勤、安永、普华永道、毕马威、欧盟商会、GE、三菱商事以及君合、君伦律师事务所等单位负责人参加座谈,探讨新形势下如何进一步吸引外资,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水平。
市场主体:利用外资迎来新形势
去年以来,国家为鼓励外商投资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今年初,国务院出台《关于扩大对外开放积极利用外资若干措施的通知》(国发【2017】5号);8月25日,国务院又出台《关于促进外资增长若干措施的通知》(国发【2017】39号)。
会上,各专业服务机构负责人主要针对外资准入限制、政策制定、操作细则、人才政策、营商环境、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各抒己见。
“过去三四年我在美国任职,新兴市场投资部门就来了很多印度的同事。而在去年回国之前,部门中来自东南亚其他国家的同事越来越多,甚至还有了一些来自非洲的同事。”普华永道中天会计师事务所合伙人高骏杰在描述他周围同事变化时坦言,跨国公司开拓海外市场会在全球进行选址,随着国内营商成本不断上升,国外优惠政策更给力,综合实力也慢慢增强,我国利用外资的竞争压力日趋增大,成为当前的新形势,也给政府部门提出了新的要求。
外资研发中心作为外资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上海增强全球资源配置能力具有强大推动作用,亦成为与会者关注话题。德勤税务师事务所合伙人徐祖明说,外资研发中心的人才具有很强的溢出效应,浦东在制定相关政策时不妨从这些人才着手,形成差异化的优势。
通用电气(中国)投资有限公司致力在2020年转型成为全球十大软件公司之一,近年来在浦东布局了亚太运营功能总部、GE航空(中国)智能制造与再制造创新中心、创新坊等多个创新主体。该公司高级总监冯建妹表示,GE的人才结构在这几年发生了很大变化,目前GE中国2.4万名员工中,外国专家占4%,海归占5%,大部分都是本土人才,如何把这些本土人才留在上海、留在浦东,可能成为接下来政府部门需要考虑的课题。“跟纽约、伦敦这些城市相比,上海不缺投资,而是缺人才。如果人才政策只覆盖10%不到的占比,这个比例还是低了一点。”她提议,“是不是可以更科学地对国际化人才进行定位。如果一个中国本科学历,在国外重要岗位上轮过岗,是否也可以被视为国际化人才?”
商务委:不要在“最后一公里”差口气
“企业主体获得感是最重要的,所以政府和企业、机构、中介这样的市场主体之间加强沟通交流很有必要。”针对企业提出的问题,新区商务委主任辛雅琴现场为他们作了部分解答,其余则记录在案,将任务领回去。她说,浦东作为多项国家战略的承载者,国际和国内市场对接度最高的衔接点,愿意成为问题的传递者和突破者,“自贸区、科创中心、综改配套这些国家战略任务,我们需要市场主体共同参与,一起创新”。
新区商务委副主任孙永强则表示,举办此次座谈会,主要听取企业对于国家层面政策的初步感受和企业各自的需求、呼声,这样浦东在政策贯彻落实上才能更精确,这样才不会在“最后一公里”的时候差口气。
“应该说,浦东的政策是组合的,外资政策不仅仅是财政税收政策,更应关注软实力。”孙永强说,浦东近几年搭建的总部经济共享服务平台已经集成了不少政府资源,在此基础上,愿意将一些权威、专业的市场主体(律所、咨询机构、银行等)也吸收到平台上,做好高层次服务,打造浦东特色的软实力,“通过提供良好的服务,我们也希望浦东能够在更多新的领域上做到点上突破,面上放大效应,在全国发声”。
浦东:“精简瘦身”实现健康发展
统计数据显示,今年1-6月,浦东新设外资项目数972个,占全市项目总数(2306个)达到42%;利用合同外资120.4亿美元,占全市总量(182.1亿美元)的66.1%;实到外资41.9亿美元,完成全年目标(60亿美元)的70%,占全市实到外资总量(80.55亿美元)的52%。
此外,上半年浦东共有5家跨国公司地区总部新获认定,完成全年目标的一半;目前浦东累计引进跨国公司地区总部270家,占全市45%。
这些数据表明,浦东利用外资已逐步从注重规模增长向注重质量提升转变:一是,上半年合同外资增资占整体的67.9%,其中1000万美元以上的大项目增资占比高达91.6%,体现新区外资企业持续发展势头良好;二是,因金融领域行业监管力度加强,融资租赁领域投资日趋理性,今年1-6月融资租赁企业新设共51家,同比下降82.17%,合同外资22.68亿美元,同比下降84.3%。经过“精简瘦身”的过程,市场主体的质量得到保证,行业发展更加健康规范;三是,截至目前,浦东的实到外资占全市总量的一半以上,仍旧保持领先地位。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