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墙、铁艺、锯齿形屋顶、现代化的外立楼面,由老旧厂房改建成的宣桥共舞台创意园、中环(北蔡)众筹创新空间,凸现在浦东郊区的广袤土地上。这里,土地的芳香还没有散去,东方明珠瑰丽的光芒已经照临,乡土与现代文明在这里融汇。浦东作为上海乃至全国的“排头兵”,镇域经济转型发展,向科技创新孵化器的迈进,开始绽放出新的光彩。 □本报记者张敏浦东报道
浦东开发开放20年来,各种能级的孵化器数量很多很集中。目前,浦东82%的众创空间落户张江开发区,8%在金桥。张江既要发展产业,又要发展公共孵化器,还要承载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当张江创新创业“浓度”达到巅峰时,“溢出”的企业、团队将何去何从?
面临经济转型发展的浦东,更强调科技创新的引擎力量,而这种力量正逐渐延伸到浦东基层的单元——镇。
据新区科委透露,张江周边镇域经济在发展进程中正在积极筹划创新空间,以期吸收“溢出”能量。新区周边的乡镇在工业化城市化的过程中,强烈感受到多种压力:在迁出高耗能、高污染、低效低利润的产业,“腾笼换鸟”的同时,接受产业梯度转移新技术和发展新理念,同时还要大力发展镇域经济。这既是浦东乡镇发展的机遇期,也充满了众多挑战。
进入产业链创新创业
“移植大树与培育小苗并行,只要切实有效就行。”宣桥镇副镇长吴伟表坦言,对地处浦东南部至今还需要“转移支付”的宣桥来说,社会治理和经济发展还有许多“出血点”需要止住。但是,面对众创时代的机遇,再难也要上。借助众创空间新型孵化器的大平台,为将来镇域经济发展和人才储备做好“蓄水池”,这也许会产生“四两拨千斤”之效。
下月初,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暑期实践团共有10名学生将来到上海浦东宣桥镇“共舞台”文化创意产业孵化公共服务平台实习。他们将进入宣桥的上海利繁实业集团有限公司,按照集团需求制定课题,分组讨论、分析、研究直至完成。这家企业是一个集旅游度假、餐饮连锁、网络科技为一体的现代服务和生产业综合企业,旗下的食全舌美是一家刚成立不久的餐饮连锁企业,正需要开发门店、工厂端以及农民种植端方面的大量数据分析。
为何北大学生会组团来浦东宣桥实习?原来今年4月17日,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大数据产业创新创业(上海浦东)基地在共舞台文化创意园揭牌。这是一个以创业教育和初级孵化为核心的全公益创业者支持平台。基地提供大学生实践机会和岗位,通过选派部分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优秀硕士、博士研究生和本科生赴基地就业、创业、实习、调研,提高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也为基地选拔优秀人才搭建平台。宣桥镇副镇长吴伟表介绍,服务型行业愿意提供实习岗位,以项目的形式,请学生研究,既能够让学生实习,也能够帮助企业解决问题,可谓用创新做法“把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
共舞台文化创意园的前身是上海宣桥色织厂,主营棉布、棉混纺布,鼎盛时期员工达1000人,是当地有名的纺织龙头企业,为宣桥镇和周边邻镇提供了大批就业岗位,名噪一时。然而,随着效益日渐低迷,企业如何转型成为该镇一直思考和探索的问题。浦东“二次创业”给了宣桥契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了方向。
宣桥镇党委副书记、镇长孙文表示:“基地的成立不仅契合了宣桥经济转型发展的内在需要,也成为我镇围绕本市建设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和拓展自贸试验区功能所进行的一次积极探索和实践。”为此,宣桥升级改造了色织厂,并于去年5月完成初期改造,占地大约35亩的“共舞台”自此揭幕,红墙、铁艺、落地窗,小桥、流水、咖啡、茶吧。园内,除了基地,已有一些文化创意公司入驻。5000平方米的“众创空间”也即将开放。
“目前,我们正在与第三方谈合作,将委托他们负责‘众创空间’的具体营运,将专业的事情交给专业的团队负责。”吴伟表说。对于创新创业,吴伟表介绍,近年,宣桥镇本地不少高校毕业生有创业的想法。该镇的“现代农民”对于科技创新需求正在不断增加。当地龙头企业之一“猪状元”,计划借助互联网技术,将品牌、产品推广出去。另外,宣桥有意与落户临港地区的高校合作,对接大学生创业团队。
新区科委胡冬雪研究孵化器多年,她认为众创空间形态很多,甚至包括网络空间。北大学生来宣桥实习看上去似乎是件简单事,事实上,在国外,很多创客出成果都是源自产业链上某个环节的科技创新。“共舞台”与北大信管系的合作拔高创业的起点。
探索镇域经济发展新路
创业是征途,来浦东创业,张江无疑是众人争夺的主战场。但是,创业是否一定要在张江?新区科委主任唐石青介绍,如今浦东已有一批创新型孵化器与传统孵化器并立,众创空间物理载体呈现多样化。目前,浦东已有32家科技企业孵化器、7家新型孵化器、10家众创空间、19家苗圃等。浦东北蔡、宣桥、川沙等一批镇域经济在发展的同时也在布局众创空间,培育自己的企业。
“布局孵化器,尤其是高新技术、互联网、生物医药领域的孵化器,围绕在张江、金桥周边镇,将更能享受科技创新带来的巨大变化和经济成果。”唐石青说。
北蔡作为城郊结合部的一个经济较为富裕的镇,也在探索转型发展之路。从工业经济、房地产经济转向高端金融服务业,再到目前发展创新型孵化经济,通过几年的持续布局,阶段性的发展,“我们已经到了这个时候了”,北蔡镇书记吴海话语中充满了信心。
目前,北蔡正在打造浦东新区创新型孵化器——中环(北蔡)众筹创新空间孵化器。孵化器位于御北路,占地面积5万平方米。按照北蔡镇“一带三区”总体产业布局,北蔡意欲借助中环区位优势,整合资源,推动产业、资本和资源深度融合。
该镇经发办主任曹剑英介绍,“一带三区”是指中环经济带和中环御桥商贸区、中环新兴金融区、中环创新创业区。孵化器实体部分已经建设完毕,将交由第三方运营。已有25家企业即将入驻孵化器,几乎都是高科技企业。纳巨机器人是落户企业之一,它是全球高端的打磨机器人企业,买断德国格林策巴赫相关技术,拥有一支以机械、电气、机器人应用为核心的德国专家团队以及全套德国研发平台,在机器人应用领域取得多项研究成果,具备自有知识产权,目标市场是高铁和汽车制造业,产品已进入中国中车和东风汽车。
中环(北蔡)创新创业空间副总经理王忠教介绍,孵化器是打造从人才创业-企业孵化-企业加速-资本市场上市的综合服务链,重点扶持发展互联网、新一代信息技术、生命健康、文化创意、节能环保、智能智慧等六类产业。有着政府背景的北蔡孵化器与有着多年投资经验的上海康洪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共同组成了新的集体资产管理公司,官办民助,探索新的市场化运营机制。另外,北蔡已与雍健资本、律师事务所、财务顾问公司、券商等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为企业提供金融、法律、财务、上市推荐等全方位服务。北蔡正在通过建设孵化器,聚焦创新成果和创新创业人才,从而探索“四新”经济集聚化发展新路。
探索张江核心区辐射通道
落户张江传奇广场的IC咖啡“芯家园”开业已有一段时间,创业团队申请入驻依旧热情不减,但是,有限的空间、工位接纳不了源源不绝的团队。供不应求的情况并不仅限于“芯家园”,其他创客空间也是如此。
张江周边,如北蔡、川沙等城市化进程已经有一定基础,并且在创业和生活成本上仍与张江有梯度可循,城市交通也十分便捷。“这些镇域经济有能力承载张江的辐射效应,并且在张江‘容量’不够的情况下,也有能力培育自己的企业。”唐石青说,“创业与创新其实是从两个视角观察社会。”他认为创业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的是社会平衡问题,但是创新解决的是社会发展效率问题。镇域经济在企业形态上可以培养“百年老店”。诚然,它可以在大企业周边培养上下游的制造企业,但是都绕不开科技创新。
据悉,张江周边镇正在向张江区域内孵化器伸出橄榄枝寻求合作,高度聚焦的“智脑”正在向浦东整个区域蔓延。新区科委也在研究相关政策,鼓励创新创业团队到浦东镇域发展。
培育和布局镇域孵化经济,新区看得更长远。唐石青形象地比喻说:“按照区领导的设想,如果把浦东布局的众创空间蓝图比作‘煎鸡蛋’,张江是中心,就如蛋黄,张江周边的金桥、康桥、南汇工业区等园区就是蛋白,而鸡蛋旁的配菜就是乡镇域,最终形成一个有明显梯度的区域经济。”产城融合,把镇域经济发展作为科技的内涵,镇也转型发展孵化器。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