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浦东成为消费金融试点“领头羊”

2020年11月23日 10阅读 来源:浦东日报 2012-02-02 00:00:00

老家在外地的大学毕业生王晓(化名)是陆家嘴的一名新白领,金融城周边昂贵的房租让她有些“入不敷出”。对金融工具十分敏感的她,在网上查到中银消费金融公司有一项“新易贷—信用启航计划”。她完成申请手续后,很快就获得了8000元额度的信用贷款。“这比求助身边的朋友更方便!”王晓说,今年她还计划通过这种方式借钱去旅游。 

在王晓等大批年轻“粉丝”的支持下,中银消费金融创造了惊人的贷款余额增长速度:2010年年底,这家公司的贷款余额仅为200多万元;而到去年年底,该公司的贷款余额已达8.33亿元,短短一年内增长达400倍。 

从200万元到8亿多元 

2010年6月,在浦东新区政府、新区金融局和陆家嘴金融贸易区的支持下,由中国银行、百联集团及上海陆家嘴金融发展有限公司合资组建的中银消费金融有限公司在浦东成立。当年7月18日,该公司正式进入试营业阶段。 

成立之初,中银消费金融就面向个人客户推出了“新易贷消费卡”业务,并与第一八佰伴、东方商厦等多家商场、建材家装卖场联合推进营销。 

市场似乎给这个“新生儿”浇了一头冷水。当年年底,中银消费金融只贷出区区200多万元的贷款。原因很可能是消费者和商户对这一创新产品的认知度尚不高。 

虽出师不利,但先行者并未却步。2011年年初,中银消费金融接连开发了“新易贷专享贷”和“新易贷理想之家”两款新品。前者针对培训、旅游、婚庆等特约商户消费,后者针对房屋装修、汽车装饰等配套消费。 

随着申城私车牌照价格一路飙升,去年7月,中银消费金融与格林威中环福特4S店联手,在全国首推“新易贷-汽车衍生消费金融专享贷”,为购车族解除诸多“后顾之忧”——诸如上海汽车牌照费、新车购置税、车辆保险费、新车内饰花费等带来的资金压力。 

创新是发展的推动力。在陆续研发多款创新产品、大力开拓个人用户和商家渠道后,中银消费金融驶入了发展“快车道”。2011年3月底,其贷款余额已增至3500万元,6月底更是突破4亿元。截至去年12月31日,中银消费金融的贷款余额达到8.33亿元,贷款发生额及贷款余额居业内首位。 

中银消费金融的“成长史”,打破了上海地区非银监管类机构首年实现盈利的最快纪录。 

产品创新全国领先 

2009年5月12日,银监会发布《消费金融公司试点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并将首批试点城市设在北京、上海、天津和成都。上海市金融办主任方星海次日表示,上海设立消费金融公司的条件成熟,并有市场需求,潜在股东也很积极。当时,上海市各区县均对设立这一创新型机构表示出极大兴趣。最终,中银消费金融公司“花落”浦东陆家嘴金融城。 

上海金融学院国际金融系主任张晖认为,目前银行提供的个人贷款品种比较单一,消费金融公司对刺激消费、增加有效需求提供了很好的金融模式。首批试点的消费金融公司在浦东筹建成功,是浦东推动金融创新的一大突破,有利于完善金融机构体系,有利于进一步扩大消费、发挥金融对转变发展方式的支持作用,对浦东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核心功能区也具有重要意义。 

据悉,国内首批试点城市的消费金融公司业务各有侧重:上海的中银消费金融侧重于白领消费需求;北京的北银消费金融公司侧重于公租房房租贷款;成都的四川锦程消费金融公司侧重于居民电动车贷款;天津的捷信消费金融公司侧重于农民工贷款,以高息应对高风险。记者从业内人士处获悉,监管部门认为上海、天津的业务模式已具备推广至全国的条件。 

记者了解到,中银消费金融已开发了三个系列共11款消费金融贷款产品,涉及教育、装潢、旅游、商业、汽车衍生品等多个行业。在全国各家试点公司中,中银消费金融在产品和服务的多样性、业务规模总量、资产质量等方面均处于领先地位。由此,浦东已成为消费金融试点的“领头羊”。 

目前,中银消费金融正计划将业务扩展到更多区域,合作对象将扩展到更多知名的全国性连锁企业。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