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桥的老街

2020年11月20日 10阅读 来源:浦东日报 2014-08-18 00:00:00

□肖石磊

倘若不是一个偶然的机会,我是不晓得高桥还有一条老街的。

也是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子,去高桥的邮局办事,事很快就办好了,看看天时尚早,便四下里转悠,于是,便认识了老街。

高桥确实是个好地方。无山,却有水。且不说外侧的长江和内侧的黄浦江,境内的河流,也是纵横阡陌,虽多为人造,但终究还是有天然的河,高桥港河就蜿蜒境内。

,就坐落高桥港河畔。

其实,老街应该叫做西街的。东街和北街早已被钢筋混凝土的建筑替代了,名字尚且留着,但街景却是现代的,唯有这西街,还是古色古香,叫它老街,或许更贴切一些。

老街不长,转过育民中学的大门口,沥青的马路就变成赭色的麻石路面。路变了,两旁的建筑也变了。沿街的门面,清一色的木质,木板的门,木格的窗,就连那伸出屋檐的椽条,也是厚重的杉树。这木质的器物,已是烟熏火烤的颜色。倘若在旧时,那上面是要涂上厚厚的几重桐油的。

临街的房子很低矮,伸手可及屋檐,不似内陆省份的民居高大宽敞,这便使外来的游客有些诧异。终日的海风和突然光顾的台风,足可以摧毁高大的建筑。低矮,就成了江浙沿海一带民居的特点。

走不几步,便见一老宅,门楣上悬有“高桥人家”的匾额,是一家陈列馆。便进去,进门是一个厅房,类似于现在的接待室。过厅房,就是一个小小的天井。或许是屋基过于狭小,主人为了满足“五开间三进深”的格局,缩小了天井的面积,一进的天井小得摆不下一张八仙桌,抬头看天,只剩下窄窄的一线。二进的天井就要大些,这里是正屋所在之处。正屋的房子就比临街的房子高大,都是带有走廊的两层木楼。房子不是很旧,上世纪二十年代的建筑,明显的带有现代的气息,细看,更有仿古的成份。或许,旧时的“十里洋场”多多少少给房屋的主人和设计者带来一些观念上的更新:没了雕梁画栋,多了一些简洁明快。

从“高桥人家”出来,便到了“高桥绒绣馆”,其格局也相似,只是更加袖珍。

老街行人不多,寥寥几个,游客似乎没有。店铺的门开着,卖的是衣服瓷器;也有卖香料的,柜台里放着一些沉香木,在柜台旁站了半天,也无人过来招呼。

老街不长,但两厢还是有小巷的。窄窄的小巷夹在两屋之间,巷内的山墙上,白灰已经蚀落,露出青砖和木头的立柱。巷道的地面上,铺着清一色的青砖,路中的青砖的棱角早已圆钝了——是当年的赤脚和草鞋磨砺的痕迹。及至到了墙根,就长了绿色的青苔,近看时,并不见绿,行至小巷的尽头,回首远望,却是满眼的淡绿。

我就是怀着这样好奇的心情,寻着了这样的一条小巷,信步走着,就到了小巷的尽头——一个叫“敬业堂”的民居横亘在眼前。民居前的山墙上,主人用毛笔将老宅的历史、特色和创建者的生平做了详细的介绍。院门开着,是一个四合院,院子中央支着两个竹篮盘,晒着黄的红的花卉。黄的是金银花,红的有些面生,有点像藏红花。

小楼十分精致,走廊的栏杆下,雕刻着许多精美的人物图案,图案的故事取自《红楼梦》和《西厢记》,技法颇似徽派。

我取了相机,拍了许多照片。良久,才有一老者从屋内出来,叮嘱说,慢点,当心狗。赶紧四下巡睃,果然有一条白狗躺在廊檐下,并不叫唤。

高桥的老街,委实有些短促,不一会,便到了街的尽头,街不长,大约就三四百米吧,房也袖珍,街也袖珍。

这时候就看见了高桥港河。

旧时的高桥港,舟楫云集,老街便成了货物集散和贸易之地。而今的高桥港两岸,彩灯高照,垂柳依依。水还是那水,河还是那河,却再也见不到一只运货的乌篷船;街还是那街,店还是那店,却冷清得让人心疼。

和众多的古镇一样,老街的冷清是必然的。老街的四周,高楼林立,汽车飞驰,自贸试验区的招牌在阳光下熠熠生辉,长江里那几十万吨的轮船,足足可以装载下这条百年的老街。

老街的衰败,无需留下一声哀叹。其实,衰败的老街外,孕育着另外一条“新街”的诞生。

留住这条老街,就是留住一段高桥的历史。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