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陈烁浦东报道
在日前举行的上海市创新型企业建设推进大会上,上海市有500家企业被授予“2012年上海市创新型企业”称号。位于浦东金桥出口加工区的上海海立(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是其中的代表性企业之一。
一家已有20年发展历史的企业,还能成为创新“标兵”。海立的创新发展之路,给出了一个成熟企业如何保持“常青”的参考样本。
自主品牌占销量九成
虽然成立已有20年,但海立并没有在日新月异的市场中“没落”,而是依然在行业中拥有话语权。海立集团目前的空调压缩机年产能达到1800万台,在全球空调压缩机市场份额占到15%,位列全球第二。
这其中,一直坚持的创新成为基础和关键。从最早的单纯技术引进,到消化吸收,再到与日方合作开发,继而自主开发,直到现在自主创新,海立集团走出了一条自己的创新之路。“最早,我们没有自己的技术,只能从日方合资伙伴那里引进技术。把日文图纸、说明书等技术资料,自己翻译成中文,再进行生产。”经历了海立集团技术发展完整历程的海立集团旗下企业——上海日立电器有限公司技术中心副总监周易说。
在基本消化吸收了外来技术后,上海日立开始尝试自主技术研究。同时,随着中国市场的发展,开发出适应中国市场的产品也成为实际需求,而这些产品并没有现成的技术可用。
例如,中国人的客厅越来越大,对柜机需求越来越强烈。生产柜机,2P功率的压缩机不够,要用3P的。而日本没有柜机,也没有3P的空调压缩机。所以,只有全新开发。此次开发,是中日合作,也是海立第一次参与开发新产品。两年半后,3P的空调压缩机成功推出。周易说,时至今日,这一产品仍是海立集团销售最好的产品,曾经贡献过公司总利润的1/3。
在合作开发之后,海立并没有停步。2004年,公司又开始开发5P的压缩机,以拓展更多的市场。这次,是海立独立自主开发。经过5年,海立最终开发出了这款产品。“这使我们进入了更高的5P压缩机的市场,并把原本独占该市场的涡旋压缩机的价格也拉了下来。”周易说。
2008年起,海立开始进入自主创新阶段。推出新产品的同时,还向更多领域迈进,如热水器、干衣机等家电领域。甚至还推出新能源车用空调压缩机,进入新能源汽车领域。海立集团董事长沈建芳说,现在自主“海立”品牌的销量份额已占全公司销量的90%以上。
200多项专利挂满“专利墙”
沈建芳介绍,在创新过程中,海立集团建立了技术和市场“双驱动”的创新构架。即一方面根据市场需求进行产品开发;另一方面进行基础技术的开发,完善原有产品并研发新产品。
在“双驱动”之下,海立集团按照行业技术发展的三大趋势,即节能、环保、节省资源,制定了技术路线图,提出明确的产品技术发展方向。同时,每一位技术员工也可以根据技术路线图结合自己专长,确定自己的创新和技术发展方向。
(下转A2版)
(上接A1版)为鼓励员工创新,海立推出了员工辅助培养计划,以老带新,培养研发人员,并鼓励员工发明创造、申请专利。“申请专利有奖金,得到专利授权也有奖金。假如员工的专利最后能应用到公司产品上,每生产一台产品,公司还会按照对专利的打分,回馈发明者。比如,一个专利每用于一台产品哪怕只有1分钱,但如果销售了100万台,数字也相当客观。而且,只要在专利有效期内(10年或20年),这笔钱每年都可以拿。”海立集团副总经理李黎曾告诉记者。
海立还专门做了一面“专利墙”,对员工的专利证书进行展示,营造鼓励创新的氛围。记者看到,长长的一面墙上,已经挂满证书。
现在,海立已有200多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核心技术和专利,公司每年的研发费用都占销售收入的3%以上。沈建芳说:“中国制造靠低成本立足的老路已行不通。以技术创新引领产品创新,促进产业升级,提高生产力,对保持竞争力至关重要。”
新能源车压缩机100%自主研发
有不断的技术创新做基础,海立现在正通过拓展新市场、向国际迈进等转型发展战略,保持向前的步伐。
今年初,海立集团新能源车用电动涡旋压缩机正式下线,这意味着海立正式从传统家用空调领域迈进汽车领域,以寻找未来新的增长点。据介绍,新推出的新能源车用电动涡旋压缩机,由海立集团100%自主研发,拥有12项专利和技术秘密、6项专利授权。从立项调研到启动研发,再到正式下线,这一项目历时10年,耗资近1.5亿元。
之所以向汽车领域迈进,是海立看到,经过多年的高速发展,中国的家电市场已逐渐趋向稳定。只依靠老产品,公司的增长将很有限,而未来的新能源汽车市场则很大。而且随着全球能源日益紧张,新能源汽车将是必然的产业发展趋势,先进入就意味着更多的机会。
寻找新领域的同时,海立还在谋划走向更大的市场。
去年10月底,总投资16.3亿元的南昌海立工厂竣工投产,形成600万台空调压缩机生产能力。海立集团董事长沈建芳说,通过南昌工厂大幅提高空调压缩机产能,成功抓住了国内市场启动机遇。同时,这也是响应上海市“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要求,两头在沪,中间在外,上海工厂作为销售、采购、研发基地,并负责生产部分高端产品,南昌工厂则作为在中部地区的生产基地。而且,两厂通过先进的控制管理系统,实现了同步的一体化管理。
更重要的是,异地设厂的经验积累,为未来海立国际化提供了借鉴意义。现在,海立集团已提出了明确的国际化战略。而其目标,就是争取成为全球第一的空调压缩机供应商。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