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琪 特约通讯员 舒祖康
15年,如果从婴儿算起,就是从混沌初开到拥有少年心智;如果从少年算起,正好是一个人的成熟过程;如果从而立算起,则是一个人承担生命重任、最有作为的历程;再过15年,渐入老境;再过一个15年,就要思考人生的终极问题了。
上钢社区的“昱恬热线”恰恰走过了15年。
被“热线”改变的昱恬
1997年9月6日,一个普通的周六傍晚7点,上钢七村居委会,小区居民、小学老师宋昱恬守在电话“58470698”旁,接听了“昱恬热线”的第一个咨询电话。
彼时,上海还没有一条针对平民的公益心理热线,男女老少以为心理咨询高深莫测,把苦闷、焦虑、不开心只当成生活的常态,并没有求助于心理医生的意识。其实,当时的宋昱恬也只能算个“知心姐姐”,从未接受过专业培训。
宋昱恬开通这条热线纯属偶然。当时,在宋的班级上,同学常丢失文具、水壶等小东西,后来发现都是一个小女孩拿的。宋昱恬问她为何这样做,小女孩说:“我只是喜欢漂亮的小玩意,拿过来看看,看后就扔掉了。扔了会觉得很开心。”小女孩的回答令她诧异,而孩子又不像在撒谎。征得家长同意后,宋昱恬带她去做心理咨询。专家诊断:小女孩心理有偏差,需要进行心理辅导。
宋昱恬热心公益,在居住的小区做志愿者。这一年暑假,她应居委会的邀请给社区青少年上爱国教育课。课后和孩子们交流,一个孩子希望宋老师能把家里电话告诉她,以便聊聊天,宋老师欣然应允。谁知,从此接听孩子们的电话,竟成了宋昱恬生活的一部分。
上钢新村街道领导班子得知这件事后,萌发了一个设想:何不开通一条面向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热线呢?由居委会提供场地和电话专线,由宋昱恬做主持人,以志愿服务的形式为青少年成长保驾护航。
一条“蜗居”在居委会里的心理热线,竟然在第二年得到了众多媒体的关注,咨询对象也从上钢走向了浦东乃至浦西。报道还给宋昱恬带来了一个意外的机会:复旦大学姜德安、孙时进两位教授发来邀请信,希望宋昱恬到复旦大学心理研究中心进修一年。
“我当时正困于心理知识匮乏,无法应付热线带来的各种问题。”权衡再三,宋昱恬辞去了小学教师的公职,走进了复旦大学心理研究中心开始了脱产进修。2003年,宋昱恬获得了申城第一批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称号,成为了一个专业心理咨询师。事实上,辞去教师公职后,宋昱恬一直走在心理咨询的专业道路上,不仅创办了自己的工作室,还以儿童心理专家的身份,涉足幼教行业,成为一个成功的创业者。
被“昱恬”改变的社区
上钢是浦东人气最旺的老社区之一,“昱恬热线”改变的不仅仅是青少年。
最初,是家长们打通热线来咨询孩子教育问题,聊着聊着,宋昱恬自然会回到问题的本源:所有孩子的问题都来自家长。15年的“昱恬热线”,相当于一个心理驿站,在传播知识的同时,也让整个社区居民渐渐接受了心理疏导的形式。
改变的还包括街道干部。上钢街道妇联主席过聚英就是其中一位。“2009年,距离上海世博会举行还有一年,我注意到妇女干部们普遍火气大、语速快!”为此,她组织了一场专业心理调查,以问卷、座谈会、深度个案等专业方法,对88名妇女干部进行了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其中44.3%感到有明显压力,而且压力源有七成以上来自工作,最令她们烦恼的是群众对自己工作的误解和偏见。
过聚英分析:“女性在家庭中本来就忍辱负重,承担着‘保全家庭’的重任,而一个完整的家庭就相当于一个健康的细胞,事关整个社会的稳定。”妇女干部除了承担家庭的重任外,还不能辜负社会赋予她们的解决社区矛盾、建设和谐家园的重托,“释放她们的压力,激发她们的潜能,事半功倍。”
调查显示,妇女干部们很少向“昱恬热线”求助,也很少听心理课程。“她们还没有体会到知识的力量。”过聚英爽朗地笑了,“我请心理专家来上第一堂课时,还要‘求’学员来呢!”一堂课后,很多学员顿觉豁然开朗,第二堂课就主动来了。
过聚英的这个调查在新区妇联引发了强烈关注,并直接催生了一个针对女性的心理健康五年计划:第一年1万元,第二年2万元,第三年3万元,逐年递增,直到5万元,专门给过聚英做妇女心理健康试点。事实上,这个项目效果显著,很快就成为新区妇联的一个拳头产品,迅速推广到全部街镇。为了惠及更多社区,从今年起,新区妇联不再给上钢投资,而是用到了其他街镇去了。
过聚英对此没有怨言:“我用这笔钱,建起了上钢的心理防御网络。”通过5年的培训,上钢已经拥有了近400名“社区心理疏导员”(相当于400个“宋昱恬”的“知心大嫂”),在此基础上,建立起了一套覆盖全社区的心理疏导点:润心吧,专为干部减压;恬心吧,倾听居民心声;心理驿站,内设音乐减压等专业设备,并有专业心理咨询师定期来做个案治疗;驻校心理辅导站,由专业心理咨询师定期到学校里提供心理支持。
而这一套全方位立体心理防御工程得到了居民和街道方方面面的认可,相关的经费支持也落实到位,来自街道的25万元专项经费已经到位。从一个宋昱恬,到近400个“知心大嫂”,上钢街道认为“好钢用在了刀刃上”。
“聆听吧”里的“知心大嫂”
上钢一村的顾锦珠今年65岁,被居民们亲切地称为“我们的柏万青”。而她自己认为:“学一点心理知识,对调整自己的心态也有用。心态好了,家庭就幸福了。”
上钢一村固定的心理服务室名叫“聆听吧”,由顾阿姨和15位姐妹轮流值班。不过,“居民们更喜欢在开放的区域找我们倾诉”,小区里开放的老年健身区域成了知心大嫂们另一个服务的场所。
顾阿姨说:“走在街上被居民截住是常事,开心的事也说,不开心的事也聊”。好几次,顾阿姨早上去买菜,被居民拉住一聊就聊到了中午,结果菜也没买着,午饭只能和老伴在外面吃。更有意思的是,连顾阿姨的小孙子也知道奶奶的“人气”,“孙子经常说,我不要和奶奶出去,因为一出去奶奶就走不动了”。
可是,刚开始做“知心大嫂”的时候,顾阿姨可没这么受欢迎。“我将心理疏导变成了居委会调解,总将自己定位为法官,而很多事情没有谁对谁错”。经过培训后,顾阿姨学到了一个方法:给对方几个选择,而不是代替对方做判断。
然而,人们心中的“结”并不总是那么容易化解。一对楼上楼下的邻居原先是很要好的朋友,两年前,因为楼上的李阿姨破坏了楼下张阿姨儿子的婚事,致使两个人由好友变成了冤家。顾阿姨在了解事情原由后就各个突破,倾听双方的想法,寻找根源进行劝解。谁知,两年多过去了,双方仍然没有完全打开心结。
顾阿姨很沮丧,认为自己这个案例是失败的,但心理专家的鉴定让顾阿姨松了一口气。心理专家认为顾阿姨并没有失败,因为当事双方肯向她倾诉,如果将心中的不愉快闷在心里,很可能会闷出更严重的心理疾病。
虽然顾阿姨乐观地开导着社区居民,但人们不知道的是,她在今年年初患上过焦虑症。今年1月,顾阿姨发现自己血压连日升高,于是去医院接受治疗,医生给出的诊断让她大吃一惊,自己患上了焦虑症。起初她没什么感觉,但慢慢地症状显现:吃不下饭,睡不着觉,对任何事不感兴趣,心情烦躁。
由于自己是心理服务志愿者,顾阿姨没有什么顾虑地去看心理专家。原来其母刚刚因高血压去世,顾阿姨一直担心自己也是如此。在看过医生服用过药物之后,顾阿姨的病情已基本好转,她说:“如果自己不是心理服务志愿者,一定不会去看心理医生,因为传统的想法,看心理医生会让人觉得精神有问题。”
□见习记者蔡丽萍
“恬心吧”里的“知心大叔”
三把椅子、一张茶几,外加一架小钢琴,这就是“恬心吧”。
“恬心吧”位于浦东新区西营路114弄32号上钢新村街道社区学校一间不足十平方米的小房间里。“恬心吧”2009年开设,开放时间选定为每周二、四上午9:30到11点。尽管随着时间的流逝不断有人退出有人加入,作为志愿者的负责人,73岁的陈栋标老先生一直坚持着。他认为:“耐心地听是成功的第一步,很多时候咨询者只需要吐露真言便可减轻压力。”
为此,老陈愿意做一名耐心的倾听者。一天,他在路上散步,正巧遇到一个社区好友,只见对方愁眉苦脸。这位母亲一心希望自家的孩子可以考上名牌大学,然后找到一份好工作。可事与愿违,孩子只上了一所普通大学,毕业后的工作也一般,母子俩一直为此闹矛盾。
这位中年母亲向老陈倾诉了几个小时,觉得心理舒畅了,也就没那么难过了。老陈坦言,像这种家长对子女期望值过高而导致的家庭矛盾不在少数,如果不加以引导可能会把孩子逼急了走向极端。
另一对住在新村里的老夫妻,男方突然去世,老婆婆接受不了老伴的离开,郁郁寡欢了大半年。她将自己锁在家里,也不和家人交流。家里人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恰巧老陈和这个老婆婆因为年轻时工作的缘故是老熟人,他便决定登门拜访解开老人心中的“结”。
在接下去的一个月时间里,他时不时和老人闲聊,东家长西家短,就是不触及过世老伴的问题。久而久之,老人变得心情开朗。当老陈提议让她做巡逻卫生的志愿者时,老人毫不犹豫地答应了。不但如此,她之后还参与社区组织的学电脑、学唱歌等项目,如今已经彻底走出阴影。 □实习生马丽莉本报记者张琪
“五星大嫂”巧解菜场纠纷
上钢社区的“知心大嫂”们分为“一星”、“二星”直到“五星”五个级别。63岁的夏萍是唯一一个五星级的志愿者。她的心理疏导“技术”相当高超。
有一次,夏萍去菜市场买菜,发现一位不认识的老阿姨正和一个豆制品摊主高声叫骂,引来众人围观。原来,这是一包豆奶引发的争执:老阿姨认为,自己买的这包豆奶过期了,要求摊主“买一赔十”;摊主则表示,在出售这包豆奶的时候产品并未过期,是老阿姨自己没有及时饮用造成的。市场经理调节后无果。
夏萍在一旁细心观察,她注意到老阿姨面红耳赤。于是,夏萍把老阿姨拉到一边问:“你是不是有高血压?”老阿姨愣了一下,点头。“你现在脸血血红,十包豆奶才值几个钱,万一吵出个脑溢血怎么办?”一句话点醒梦中人,老阿姨迅速休战,接受了调解。
夏萍认为,自己作为社区的“知心大嫂”,最大的优势就是与居民非常熟悉,他们对自己有信任感,愿意对自己敞开心扉。但同时,让她担忧的是,到现在仍有许多人根本不重视心理问题,把心理问题同“神经病”等同起来,拒绝咨询治疗。为此,她时时做他们的工作。 □实习生马丽莉本报记者张琪
抗癌阿姨乐观感染四邻
陆雅芳是德州4村心理疏导队的队长,让人想不到的是,她同时也是位癌症患者,还是浦东癌症俱乐部上钢区域的“块长”。陆阿姨在四十几岁的时候患上了卵巢癌,但她天性乐观,没有被病魔打倒。
陆阿姨说,家庭给了自己很大的精神支持,心理没有压力对病情很有帮助。乐观的生活态度让陆阿姨的病情一直很稳定,让人完全看不出她是癌症患者。
陆阿姨把这种生活态度也带到了工作中。有位会友股沟瘤几次复发,当时已没有生存的信念。陆阿姨劝导她,病重不要紧,重要的是自己要有生存意志力。她不断打电话鼓励会友,帮助对方尝试着不去想病情,结果这位会友精神状态慢慢好转。
陆阿姨自身克服困难的经历也对心理辅导起到重要作用。有一天,有位居民走进了心理辅导室,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向陆阿姨倾诉起了心中的苦闷。
原来,这位吴女士家庭美满,家境也不错,早前觉得丈夫在家炒股不利于身心健康,就劝他出去寻找点兴趣活动,结果丈夫喜欢上了跳舞,还有了个要好的舞伴。结果吴女士认为丈夫有了外遇,一直和丈夫吵,几乎闹到要离婚。
当天吴女士和陆阿姨聊了三个多小时,在了解情况后,陆阿姨劝解吴女士不要和丈夫吵,吵架只会把丈夫往外推,要和丈夫多沟通,关心丈夫,和丈夫多点互动,而且自己心情不好也很可能会患心理疾病。陆阿姨还现身说法,讲述自己得病后如何把家庭团结在一起,没有发生矛盾。
在咨询了几次后,吴女士来到“聆听吧”不再诉苦,而是感谢。因为吴女士照着陆阿姨教的方法尝试了几次,结果和丈夫的关系和睦了许多。 □见习记者蔡丽萍
□本版摄影本报记者徐网林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