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国良
1990年4月18日,党中央、国务院宣布开发开放浦东。1992年,在浦东开发的热土上诞生了用“浦东”命名的《浦东开发》杂志。之后,不同版本的浦东新区地图,以及《浦东新区周报》(2008年11月11日更名为《浦东时报》)等也相继出刊。但很少有人知道,早在1968年,台北市也出版过《浦东地方志略》,绘制过浦东地图,1975年又出刊了《浦东》杂志。
台北市浦东同乡会聊慰乡思着手编修
说起台北市出版的这些书刊,首先应了解书刊的编修者台北市浦东同乡会。
台北市浦东同乡会是一个由定居台湾地区的浦东籍人士发起的民间组织。该组织首次成立于1949年岁末,由张柏亭任理事长,会址设在台北重庆南路世界书局二楼。后由于多种原因,会务于无形中停顿。1958年,同乡会一批元老春节聚会时提出,要以“联谊乡谊,互爱互助”为宗旨,重组浦东同乡会。经向市政府主管机关申请核准,于1959年2月召开首届成立大会,推选德高望重的庞松舟任理事长,朱文德、闵湘帆为常务理事。
1965年11月,同乡会四届五次理监事会上,大家普遍感到“寄足迹海隅十余年,怅望故园,思乡倍切”,而在台湾成长的第二代,“则对故乡情况茫然无知”,因而决定编印浦东地方志略与浦东地图,既可聊慰乡思,又可教育后人认识故乡。
地方志和地图史料珍贵精神食粮
1967年2月,新编的浦东地图正式面世,并送同乡会的每一位会员,会员拿到地图后,“遐迩相传阅,或张挂以示邻里,或指点以诏儿孙”。由于海峡两岸长期隔阂,造成信息中断,1967年台北浦东同乡会绘制的地图,仍然以解放初期的浦东版图为资料,如川沙、南汇、奉贤、金山、松江等县辖属于江苏省,而川沙的高桥、金桥、高行等地属上海市,川沙的张江、北蔡、江镇、黄楼等地为南汇县辖区。
1968年8月,编纂近3年的《浦东地方志略》也终于出版问世。全书约10万字,内容丰富,书内分述了上海、川沙、南汇、奉贤、松江、金山6个县的沿革、位置、人口、面积、地方经济、交通水利、教育文化,以及故里的风俗、特产、人物、古迹,不仅为居住在台湾地区的浦东籍人士了解故乡历史提供了方便,视为“精神食粮”,也成为浦东文史爱好者的珍贵史料,帮助提供了不少有价值的研究线索。如1946年被选为上海浦东同乡会常务理事的奉贤人蔡剑夫(毕业于保定军官学校六期,抗战初期出任第三战区司令部中将特派员),文史学会寻觅多年未见史料,而《浦东地方志略》中有专门记录。又如,早期担任上海浦东同乡会理事的著名律师朱文德,出生于高桥,在一届台北浦东同乡会中被选为常务理事,而在高桥镇的志书中很难找到朱文德的史料,《浦东地方志略》中则有其专门介绍。
另外,书中附有两份很有参考价值的史料。一份是由钱永铭原作、常务理事庄心在集注的《浦东杜先生(月笙)传》,小传的篇幅虽不长,但对杜月笙的生平、家庭、主要经历作了介绍,这对研究“海上闻人”杜月笙提供了一定的帮助;另一份是《台北市浦东同乡会史乘》及早期474名会员名录,近代浦东不少知名的人士,会员名录中都能寻找得到。
《浦东》杂志内容丰富争相传阅
有了浦东地图及《浦东地方志略》,还并不能消除浦东老乡亲的思乡之情。尤其随着离乡时间不断增长,仅阅读记录历史的地方志显然不能满足需要。1975年初,经理监事会研究决定出版定期刊物,供定居台湾的众乡亲阅读,以缓解魂牵梦萦的思乡之苦。杂志以“浦东”两字为名,经向台有关主管部门申请,获“版台誌字第0432号登记证”与“邮政第3699号执照登记”。1975年5月15日,首期《浦东》杂志正式创刊。杂志在追忆故乡历史文化、风俗习尚、人文掌故、逸闻轶事的同时,用较多版面且大量采用图片新闻的形式,报道同乡会重要会议、最近乡讯、子女教育、寿园建设等消息。由于杂志内容丰富,海内外同乡争相传阅。
1987年台湾政府开放大陆探视及两岸通讯后,杂志及时开辟了“今日浦东”、“采访纪实”、“服务台”等栏目,并邮寄给故乡亲朋好友,为促进两岸交流发挥了积极作用。1996年9月在庆贺杂志出版80期时,时任主编高渠为杂志题写了“此处有家乡风月,举杯是故土人情”的佳句,这是对《浦东》杂志的高度概括。两年前,同乡会总干事、笔者多年的好友陈政布先生到家中访谈,并送上全套《浦东》杂志等同乡会珍贵史料,现将杂志存放于新区地方志办公室。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