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一根银针济苍生

2020年11月23日 10阅读 来源:浦东日报 2012-08-30 00:00:00

 ■本报记者 张匀初

每周一、周四下午,周浦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每周三下午,周浦文化服务中心,浦东名老中医杨容就会准时坐堂问诊,为患者施针解病痛。每次,求医者芸芸,甚至还有从外省市慕名而来的,因为杨容不仅是浦东的名老中医,更是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杨氏针灸的第三代传人。

说起自己的爷爷——杨氏针灸创始人杨永璇,今年已66岁的杨容记忆犹新:“我8岁时就经常从周浦家里到市区八仙桥爷爷的诊所里玩,也是从那时起,我迷上中医,跟着爷爷和父亲学习针灸。”

创造革新设计铜质火罐

由于上海濒临东海,气候潮湿,河港交叉,水网纵横,本地居民关节炎、颈肩酸痛等风湿病多发、高发。而传统针灸疗法费用低、疗效好,会施针的老中医很受欢迎和敬重。民国初期,17岁的杨永璇开始师从当时浦东针灸名家王诵愚。学医过程中,好学好问的杨永璇善于创造革新。当时拔火罐没有定制器材,从医者往往就地取材,包括鸟食罐、雪花膏瓶、乳腐瓶等都被用作火罐器材。杨永璇发现,这些火罐器材美中不足的是容易破碎,出诊时不便携带。于是,杨永璇向师傅大胆提出改革火罐的设想,并自行设计制成每套6只、大小高低依次递减的铜质火罐,出诊时可套叠成筒,携带方便,使用率也大大提高。杨永璇的这个小改革成为中医火罐发展史上的一大飞跃。

苦学三年之后,杨永璇回到周浦,并以“针灸风科方脉”悬壶应诊。在为乡亲治病过程中,杨永璇不断总结摸索,丰富了“穴位疼痛对应内脏、针药并用调节平衡”的祖国传统中医理论,并自创一些经验效穴,奠定了杨氏针灸的基础。为方便更多病人就医,杨永璇先后在董家渡、浦东三林塘等地开设定期分诊所。当时,医者以立足八仙桥为荣。1937年,杨永璇已在浦东地区小有名气,踌躇满志的他决定渡过黄浦江,迁居八仙桥开业应诊。

治愈黄金荣服务周信芳

“若想在旧时上海滩行医,手上没有真功夫不仅无法立足,还会被扫地出门。”杨容再次讲起她爷爷闯荡上海滩的传奇故事。

那时,上海滩地痞流氓横行,经常有小混混到诊所收取保护费,稍有不满,便大打出手,砸诊所泄怒。杨永璇对此束手无策,与众多小业主一样敢怒不敢言,任其欺凌。一次,一辆小汽车停在诊所门口,下来几位黑衣大汉,催促杨永璇带上问诊器材跟他们走。原来,上海滩最大的流氓头子黄金荣病倒了,沪上众多名医均医不好他的病。杨永璇被“请”到黄府后,起初也是一阵惊慌。但经过一阵望闻问切后,杨永璇心定了,他慢慢把黄金荣当作一位普通病人,并果断使出拿手绝活。经几次针药并施治疗后,黄金荣的症状缓解了。黄金荣病愈之后,便派手下送来一副“妙手回春”的牌匾。诊所里自挂了上海滩最大流氓头子送的牌匾后,那些小混混就不敢再来造次了。“小混混不敢来捣乱,只是给了爷爷一个稳定的外部环境,真正让他立稳脚跟的还是他高超的医术和良好的医德。慢慢地,爷爷的针灸疗法自成一派,在名医云集的八仙桥与陆氏针灸、石氏伤科诊所一起呈三足鼎立之势。”杨容说。

抗战时期,大批苏北难民涌到上海,并以拉黄包车为生。由于难民营养不良,在黄包车车夫中流行着“软脚风”。杨永璇就经常开展义诊,设济贫号免费为他们施诊给药,用针灸治疗改善症状,在平民百姓中有着很高威望。

上海解放前,杨永璇还一度成为京剧大师周信芳的私人保健医生。一次,周信芳因疲劳加受凉而导致喉咙失声,但第二天的戏票都已售出,周信芳着急,戏院老板更急。周信芳在八仙桥逐一寻医求急救良方,所到之处均表示无能为力。当他来到杨永璇诊所时,杨永璇简单问诊之后便表示可治。周信芳闻听此言如释重负,陪同他前来就诊的戏院老板连连作揖致谢。只见杨永璇用银针在周信芳的利咽穴上扎了几针,另配了一贴中药,嘱咐他回去后服用。第二天,周信芳欣喜地发现自己的嗓音已恢复正常。之后,周信芳每逢嗓音失润,或每逢重大演出前必来诊所找杨永璇把把嗓音关,确保演出不受影响。

在短时间内让失声的周信芳恢复正常,这是杨永璇在多年行医中独创的“武林秘籍”。杨永璇发现,位于颈侧的利咽穴可主治急、慢性咽喉炎、咽喉肿痛、发音嘶哑等症,用平补平泻法,在该穴施针1小时左右,疼痛可明显减轻,6小时之后即可愈。除了利咽穴外,杨永璇还发现针刺颐中、肩内陵这2个穴位可收到奇效。颐中穴位于脸部酒窝中央,在此穴施针,具有疏风通络的功能,可主治面瘫、面肌痉挛及三叉神经痛。而针刺位于肩关节内侧的肩内陵穴,可主治上肢痹痛、漏肩风、肩胛部酸楚等症。

解放后,杨永璇放弃诊所,成为首批参加国家医院工作的行医者。1952年起历任上海市中医门诊部特约医师、上海市第十一人民医院针灸科主任、上海市针灸研究所副所长、上海中医学院针灸系副主任、上海中医学院附属曙光医院针灸科主任等。1955年,杨永璇荣获上海市先进卫生工作者,受到陈毅市长的嘉奖,并受到周恩来总理亲切接见。

上世纪60年代初,杨永璇根据古代“絮者调也”的“絮针”法则,独创了七星针叩刺加拔火罐相结合的多针浅刺出血的“杨氏絮刺火罐疗法”。其法是用七星针作为工具,运用轻叩、重刺手法,分别起到“员针”和“锋针”的两种不同治疗作用。主张先在病变部位和有关经脉循行路线上进行触诊检查,若穴位上有血络、色变,或摸及硬结、索条状物,压之疼痛等实症者,用七星针重刺出血手法,每点叩刺100—120次,再加拔火罐15分钟,吸出瘀血凝块,可以起到“锋针”的泻热出血作用,同时也含“络刺”、“赞刺”、“豹纹刺”等刺血作用。如穴位反应痒麻酸冷,或脉陷空者等虚症时,则用七星针轻叩不出血手法,每点叩刺60—80次,再拔火罐15分钟,吸出汁沫稠液。既有“员针”的揩摩分间、无伤肉分、以泻其气的作用,同时也含“毛刺”、“半刺”等浅刺法的综合作用。运用该治疗法,杨永璇解除了无数颈椎病患的痛苦,该方法也成为杨氏针灸流派的一大绝活。

在数十年的行医过程中,杨永璇善以四诊合参,尤重脉舌,并运用穴位压痛等方法辅助诊断,形成独有的“针灸经络诊断法”,对疑难病治疗常以针罐齐施,针药并用,内外同治,刺罐结合,获得最佳疗效。他总结出针灸疗法的十二句口诀:“针灸疗法,重在得气,得气方法,提插捻转,提插结合,捻转相联,指头变化,大同小异,虚实分清,补泻适宜,纯熟之后,精神合一”。他集一生行医经验,著有《针灸治验录》、《杨永璇中医针灸经验选》,并撰有《针刺配合药物治疗58例类中风》、《絮刺火罐疗法治脊椎肥大症》等论文10余篇,为后人留下宝贵的医疗宝典。1981年,杨永璇病逝,享年80岁。

“杨氏絮刺火罐疗法”经其子杨依方和孙女杨容的传承,不仅提高了颈椎病的治愈率,治疗病种也扩大到顽固性周围性面瘫、复发性荨麻疹、粘连性肩周炎、肱骨外上踝炎、腰肌劳损颈、背部局限性神经性皮炎等顽症痼疾。

1 杨氏针灸疗法创始人杨永璇。  

□杨容/供图

2 杨氏针灸第二代传人杨依方临床施诊中。

□杨容/供图

3 杨氏针灸第三代传人杨容(右)正在教授学徒。

□本报记者朱泉春/摄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