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靠着一种调味品富甲天下的悲剧

2020年11月26日 10阅读 来源:浦东日报 2016-08-05 00:00:00

瞿家靠着一种调味品能够积累起巨大的财富,富甲天下,套用一句话,那是“舌尖上”的富豪。这也是一种值得寻味的现象。

史学家王毅认为,“明清时代的中国商人阶层,不仅不能争取自己独立的经济利益和政治地位,不能在法理上确立自己财产所有权的不容统治权力侵犯,从而推动整个社会走出中世纪,相反最终却只能沿着‘托庇于官僚政治之下’这条死路而走向自己的没落。”

舌尖上的富豪

靠着一种调味品积累起巨大的财富,一时富甲天下,这样的现象、这样的人在浦东历史上出现过,但凡去过浦东新场镇旅游的人都见过“此人”。

他人叫瞿霆发。在新场镇的入口处有一座大型浮雕,中间的那位便是瞿霆发,他昂头向前,两眼炯炯有神,身后是一群盐民。

瞿家祖先并不是本地人,北宋末年,他们随成群结队的难民来到江南,到了浦东地区,最后定居下沙,支庶繁衍。瞿氏五代有15人入仕为官,且多为盐官。

大家千万不要小看了盐官,尽管级别不高,实在是一个大肥缺。古典小说《金瓶梅》中,新科状元蔡一权回家探亲路过西门庆家,西门庆好酒好菜加美女招待,临别时还送上一百两银子。后来蔡状元上任两淮盐运使,便让贩盐的西门庆比别的盐商早取一个月的盐引(商人用以支领和运销食盐的凭证),竟然获利两万两银子!

又如清代都察院监察御史,不过从五品的官,但是奉命出巡盐务时即称“巡盐御史”。《红楼梦》中林黛玉的父亲就是巡盐御史。他们不仅代表朝廷管理盐务,有的还兼为宫廷采办贵重物品,侦察社会情况,是能够大量搜刮民脂民膏的一个肥缺。

瞿家能够五代为官,也和那时的制度设计有关。在元代,县级盐官都是从当地有钱人中选出来的,一旦盐课有亏损,须倾家赔偿。而各盐场司令等管理人员多从当地熟悉盐业的土著中选充,而且是世袭的岗位。这一做法也导致了一批官商富豪出现,最典型的便是下沙的瞿氏家族,五代相承为下沙盐场的盐官。

瞿家从瞿榆维于南宋嘉定年间(1208—1224年)开始任下沙盐场盐监起,到二世瞿哲、三世瞿忠,乃至五世瞿时雨,“世代相继,主持盐政达一百五十年之久”。官位最高者为瞿霆发(1251一1312年)。史书称此人“自幼聪明,读书一览成诵”。受过良好的教育,生长在盐业世家的条件,使得他对盐务了如指掌,也就成为盐场一位非常出色的CEO。

在中国古代最完整的记录海盐生产工艺的《熬波图》一书中,所总结的制盐技术、生产工序和制度规范,都是瞿氏的作为。上万人聚合在盐业产业链的上游和下游,在瞿氏的指挥调度下,完成了盐业从生产到流通的全过程。在他的管理下,整个盐业生产更加专业化、规模化,成为一个有效率的经济组织。一个地区经济发展,除了技术进步之外,有效率的经济组织是经济增长的关键。也是在这一时期,浦东的盐业生产达到了鼎盛,下沙盐场产量、盐赋均为“两浙之最”。

同中国古代沈万三、胡雪岩之辈的大富豪一样,瞿霆发擅与官府交往,洞察政局变化。在宋元更替时,他率下沙盐场之众归附元朝。据清乾隆《上海县志》载:“元兵次临安,游骑及境。霆发年二十六,挺身兵间,卒从归附,境赖以全,为下沙盐场副使。”

朝廷后任命他为两浙都转运副使,正五品。因为政绩显著,瞿霆发不久又被提升为正使,官至正三品,是瞿氏家族中为官级别最高的。他管辖着当时浙江沿海及长江以南、江苏沿海的34个盐场,那是元代全国盐场中盐产量最高、税收最多的盐产地。

元初,瞿霆发还兼领上海市舶司。煮盐、海运、棉织是古代上海的三大经济支柱,瞿霆发大权在手,有着极大的寻租空间,盐商们要巴结他,官吏也要巴结他,高度垄断和特权造就了一个盐业豪门,权势可畏,获盐利累累。到元延祐年间(1314—1320年),瞿霆发自有田地已达“二千七百顷,并佃官田及万顷,浙西田多者无出其右”,成松江府的首族,有“富甲浙西”之称。

瞿氏构筑了当时江南最大园林—瞿家园,有300亩之广,极尽富丽豪奢,如大宴宾客用的“百客堂”、集稀世古琴于一室的“百琴轩”、收藏古籍用的“宝书楼”等,终日丝竹不绝,宾客满座。明弘治《上海志》称:“浙西园苑之胜,惟下砂瞿氏为最古”。

瞿家靠着一种调味品能够积累起巨大的财富,富甲天下,套用一句话,那是“舌尖上”的富豪。这也是一种值得寻味的现象。

专制下的垄断

食盐并非为一种附加值很高、技术含量很高的产品。但在中国皇权制度下,只要被垄断了,人们就不得不付出远远超出它本身价值的价格去购买,从而产生暴利。

据说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政府“食盐专营”出自齐国宰相管仲之手,这位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有着非常的经济头脑,他不仅垄断盐业,还提高海盐的价格,齐国很快就从垄断经营中获取了大量的财富,一跃成为春秋霸主。

之后在中国大一统帝国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朝廷逐步地通过专卖制度对盐业实现了垄断。盐法、盐政越来越严峻、缜密。但在严格的官营制度下,如果有人通过种种手段,获得了特许经营,那便是一本万利了。因此也就有了中国历史上常见的现象——“官商勾结”。瞿氏比官商勾结走得更远——官商一体化,官家力图将盐业生产销售统统控制于手,但是兑现必须借助于商人之手,官商一体化使得官员可以借商人之手中饱私囊,而商人则倚靠官家谋取暴利……瞿氏亦官亦商,既“富甲浙西”,又官至三品,成为红顶商人,自然能够靠着一种调味品暴富。

常说中国古代社会重农抑商,所谓的“抑富商而利贫民”。但实际情况是,商未能抑农先困,商人穷奢极侈,农民穷困潦倒。这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可从官商关系中找到。按清末民初著名学者刘师培的研究:国家于一切利源既向富民夺取,不得不假以特权,且司理其事,仍不得不用富商,故富商假国家之势以劫民财。因此,“秦制”以后的国家经济体制的特点,可一句话概括:“垄断天下之利,以便其专制。”

我们还可以从“盐”的古汉字“鹽”的写法上看出这一特点,“鹽”字由“臣”、“人”、“卤”、“皿”四个部分组成。“臣”代表官吏,“人”指盐丁,“卤”指卤水,“皿”就是煮盐的器皿。中国文字是象形文字,“鹽”字显现了中国皇权专制下对盐的生产和经营的垄断。

兴于斯败于斯

史载,瞿霆发晚年皈依佛门,还捐款造了寺庙。但是上苍仍然没有保佑他的子孙后代延续荣华富贵。到了明朝洪武十二年(1380年),瞿家的富贵算是走到了头。那位穷得讨饭不成最后出家的朱元璋成为明太祖后,就下诏大规模打击各省的大地主和大家族,瞿家位列松江府榜首。诏令明文规定,“下沙场瞿霆发,富能敌国,子孙繁衍,将谋不轨,留长子以存宗祧,余皆抄没”。瞿家由此衰败。

瞿家宅园里华美的建筑,曾吸引过名流文士为之折腰,后来都毁于战乱之中,为历史的尘埃所堙没。现在浦东还留存了瞿家湾、瞿家路、瞿家团等地名,昭示着专制社会中垄断利益集团的最后命运。

富可敌国的瞿家为何会有这样的结局?其实,不仅仅是瞿家,在中国古代,富豪大多难有好下场,尽管富可敌国,但只要皇家权贵动一动小指头,其下场就很悲惨。沈万三、胡雪岩如此,瞿家也是如此。

作为西方人,往往会对这样的现象不理解。著名历史学家、美国最负盛名的中国问题观察家费正清教授曾经问:“一个西方人对于全部中国历史所要问的最迫切的问题之一是,中国商人阶级为什么不能摆脱对官场的依赖,而建立一支工业的或经营企业的独立力量。”最后,他发现:“中国的传统不是制造一个更好的捕鼠机,而是从官方取得捕鼠的特权。”因此,他的结论是:“鉴于商人不能立足于绅士及其官僚代表控制之外的实事,我们于此可以找到资本主义在中国不发达的解释。”

史学家王毅认为,“明清时代的中国商人阶层,不仅不能争取自己独立的经济利益和政治地位,不能在法理上确立自己财产所有权的不容统治权力侵犯,从而推动整个社会走出中世纪,相反最终却只能沿着‘托庇于官僚政治之下’这条死路而走向自己的没落。”

正所谓:兴于斯,败于斯。

瞿家被灭时,遥远的欧洲处于中世纪晚期,欧洲工商业主从小微企业逐渐发展,做大做强,出现了大型贸易公司、银行、保险机构,有了自己的地位和政治影响,并从法理上确立了产权不容侵犯,进而推动了整个社会走出了中世纪,开始了波澜壮阔的工业革命。

而中国的富豪们依然忙于买良田、造大宅、娶姨太太,过着醉生梦死的生活。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