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为了不能忘却的峥嵘岁月

2020年11月26日 10阅读 来源:浦东日报 2017-09-29 00:00:00

■本报记者  须双双

知史才能爱党,知史才能爱国。浦东新区新四军历史研究会的300多名会员,奔走在留存历史、传承先烈精神的路上,努力留史于后人,以史育人。

9月30日是中国烈士纪念日。当我们缅怀英烈的时候,有一群老者始终走在留存历史、传承先烈精神的路上。

浦东新区新四军历史研究会,300多名会员,大都为老干部、老党员、老战士或“红二代”,平均年龄超过70岁。

10多年来,“新研会”走遍大江南北,一些珍贵的革命史料得以重见天日,抗日将士的英勇故事传播到校园,让更多孩子们知道,幸福来之不易。

浦东新区新四军历史研究会会长顾国平说:“知史才能爱党,知史才能爱国,知史才能更好地走向未来。”

“抢救”革命史料

随着时间渐行渐远,一些参加抗战的亲历者、知情者越来越少。留存历史、传承革命精神,浦东新区新四军历史研究会的会员们做了很多。

9月26日,顾国平从浙江余姚回到上海,没顾得上回家,便赶到了位于惠南镇工农北路3号的办公室,向会员们传达开会的情况。

余姚之行,老顾参加了上海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2017年《大江南北》中心联络站工作会议。《大江南北》是一本革命史料刊物,而为红色刊物做好宣传发行工作,是浦东新区新四军历史研究会的职责之一。

浦东新区新四军历史研究会于1998年底成立,旨在研究、传承革命精神。目前有300多名会员,下设17个会员大组,各大组与所在街(镇)都建立了联系。

近年来,浦东新区新四军历史研究会开展了大量的革命史料挖掘、征集工作,先后编辑出版了《浦东革命前辈风云录》《浦东抗日武装斗争》《周大根烈士纪念文集》等10余本书籍,积累文稿数百万字。此外,还协同央视拍摄了以知名烈士林达为原形的《等到胜利那一天》30集电视连续剧;与中国新四军研究会等共同参与协助拍摄了反映浦东、浙东抗战历史的8集记录片《血染着我们的姓名》。

顾国平说:“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参加抗战的亲历者、知情者越来越少,因此,史料的挖掘、征集工作变得极具抢救性。”

自2014年12月担任会长起,顾国平的生活愈发忙碌,探望、寻找浦东籍新四军老战士,占去了他的很多时间。

2015年起,浦东新区新四军历史研究会开展“老战士忆当年”寻访活动,由一批骨干会员、“红二代”组成队伍,四处走访排摸,寻找散落在全国各地的浦东新四军老战士。

2016年5月14日,研究会看望身在北京的昔日抗战骁将方晓,后者曾是新四军浙东纵队领导人之一,如今已经百岁高龄。老人精神尚好,见到家乡的同志,谈起过去与何克希、谭启龙、连柏生、林有璋、储贵宾等战友并肩抗战的峥嵘岁月,如数家珍。

2016年9月,研究会拜访了出生于惠南镇陶桥村的新四军老战士瞿俊,这位曾南渡杭州湾、开辟浙东抗日游击根据地,而后又参加了孟良崮、渡江、解放上海等战役战斗的95岁高龄老人,回忆起当年转战南北的烽火岁月,饱含深情。

经研究会牵线搭桥,国家二级战斗英雄陶妙根与战友在65年前的一张合影辗转被送到了陶妙根老家祝桥镇的亲人手中,两位革命先辈经过“血与火”洗礼的情谊在后代身上得以延续。

目前,通过“老战士忆当年”寻访活动,包括共和国少将徐立行、新四军老战士张锡祚、顾正钧等10多位出生于浦东的老战士的相关资料得以被挖掘、核准。浦东新区新四军历史研究会不仅与尚健在的一批浦东老战士取得了联系,还从中获取了珍贵的历史资料,填补了史料的空白。

让寻访者们感到遗憾的,莫过于随着一些老战士年龄的增长,他们的故事失去了传承。有时候有了线索,而老战士却已不幸离世。

为什么要执着于追寻这些人、这段历史?在顾国平看来,与时间赛跑,是对历史的负责。“对于那些过去曾失联的革命老战士以及先烈后代而言,我们带去的是来自家乡的慰问和关怀,让他们知道我们没有忘记他们。而对于我们而言,这些,是无价之宝。”

让历史广为人知

“我们什么也不图,就是希望让更多的孩子们知道,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是无数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换来的。”

“当年的浦东,是新四军浙东抗战的重要区域,这里发生过著名的朱家店战斗、北宋突围战、青墩之战、汇角之战等,还有900余浦东儿女南渡杭州湾,成为浙东抗战的重要骨干和基础力量,在浙东的姚江水畔、四明山麓、三北大地、大鱼山岛,长眠着300多位浦东抗日将士的忠骨英魂……”

讲起这些,浦东新区新四军历史研究会常务理事苏雅明不免有些激动。10余年的讲课经验,让他对浦东新四军的抗战史熟稔于心。

苏雅明2001年加入新四军历史研究会,当时,他在大团工人俱乐部创办的“宣传廊”小有名气。每个月,苏雅明精心挑选时政故事、大团典故、卫生保健等内容,然后将手抄的栏目张贴在宣传廊里,深受社区居民欢迎。一位浦东新区新四军历史研究会的好友找到了苏雅明:“你喜欢历史,又收集了不少大团典故,应该加入我们,发挥自己的力量。”

另一个吸引苏雅明加入研究会的原因,是他对盛幼宣、杨逸菲两位恩师的怀念。盛幼宣夫妇均自“五卅”时期参加革命,尔后在浦东地区办学,曾先后接纳、掩护了吴蕴芝、宋亚、梁志英等多名共产党人,以及众多进步师生和战友、烈士的亲属子弟。在苏雅明的记忆中,盛幼宣先生虽与自己接触不多,但给人感觉温文尔雅,而班主任杨逸菲教授自己写字、唱歌,多才多艺。

10多年来,苏雅明作为浦东新区新四军历史研究会宣讲团的一员,在芦潮港、泥城、彭镇、大团等地开展革命传统教育宣讲活动超过百场。为了让青少年更好地接受这些革命历史教育,苏雅明将当地革命先烈的事迹整理成一个个小故事,如“周大根烈士光辉的一生”“四团除霸”等。

“让这些历史广为人知,才能让革命士气和精神得到代代传承。”顾国平说。宣讲团正是承担了这样的使命。

包括苏雅明在内的38名宣讲团成员,多年来走进学校、社区、监狱等,讲历史、讲传统、讲过去、讲现在。团长朱缠龙被称作“宣讲达人”;三林的林邬勤备课讲究,他讲的课深受学生喜爱;“浦东抗日领袖”之一连柏生之子连红不仅登门讲课,还帮助洋泾中学办好浦东抗战历史陈列室;宣讲团老团长沈入群、周到等更是老骥伏枥,不遗余力地发挥余热。

盛幼宣之子盛昌旦,如今是浦东新区新四军历史研究会副会长兼特约研究员。退休以后,他发挥大学教师的专长,加入到宣讲团中,经常到上海师范大学、上海海事大学等高校作宣讲。

“越是了解历史,了解过去,我就越能感受到身上有着传承历史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盛昌旦说。

这些老同志奔波在社区会议室、学校的课堂,有时为了核实一个历史信息常常搭乘公交辗转远郊,却不收取一分钱的报酬。

此外,每年,研究会都会开展诸如“朱家店抗日之战”纪念会和寻访活动、抗战胜利座谈会、祭拜革命先辈等各种类型的纪念活动,参与者达上万人,受革命传统教育者难以计数。

在很多旁人的眼中,这群老同志“爱折腾”,甚至有人说历史已经是过去式,何必抓住不放。但在顾国平看来,“抓住过去”意义重大,“留存、完善浦东新四军的革命历史意义重大。浦东新四军历史是中国革命历史的一部分,而且是特别重要的一部分。浦东战士身上的士气和精神永不过时。”

有一次,听完苏雅明的讲座以后,一位江苏籍小学生在作文中写道:“以前我只知道方志敏烈士,听了苏爷爷的故事后,才知道原来浦东也有许多革命烈士。”这件事令苏雅明印象深刻。

“我们什么也不图,就是希望让更多的孩子们知道,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是无数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换来的。”他说。

以史育人的新思维

虽然还不太熟练,但这些平均年龄70岁的老同志们与时俱进地学习使用电脑、微信,通过“微信群”“公众号”的传播,希冀年轻一代铭记历史。

9月28日,在上海市实验学校附属光明学校里,浦东新区新四军历史研究会“革命传统教育联系点+”工作交流会举行。近年来,浦东新区新四军历史研究会开展“联系点+”工作,致力于以史育人。目前,该研究会已经与区内22所中小学确立共建关系,并建立起联系机制,明确合作计划。

“加强革命历史传承和革命传统教育非常必要,非常紧迫,也是研究会义不容辞的责任。”顾国平说。

如何在新时代传承革命精神?自2015年以来,研究会开展多种形式的探索,创新革命传统教育的传承方式。

其中之一就是在部分学校建立“革命传统教育联系点”,送革命历史知识进校园,通过为青少年“现身说法”,以向学校、社区等赠送史料性书籍、刊物和资料等方式,引导年轻一代知史成才。值得一提的是,“联系点”还拓展至了上海对口援助的新疆莎车县、云南西双版纳和西藏江孜县,受到少数民族同胞的热情欢迎。

与学校开展共建的同时,浦东新区新四军历史研究会进一步拓展“联系点+”的理念,对全区范围内部分纪念场馆做了现状调查。基于与新四军历史研究工作的相容性、渗透性和时代性,先后与红色泥城主题馆、张闻天故居等建立了“共建基地”关系,形成革命传统教育责任共同体,发挥共同传承历史、缅怀先辈、开展传统教育的作用。

此外,浦东新区新四军历史研究会还开设了“铁军讲坛”,采用固定和巡回相结合的方式,以宣讲团骨干、特聘领导、研究员、革命前辈及亲属为基本主讲人,实施菜单式服务。这份菜单目前已上报了宣传部、组织部、团委等部门,“铁军讲坛”也在书院镇、惠南镇、南码头街道等进行了专题演讲,颇受好评。

2015年,研究会“进驻”互联网,开通了新浪博客,两年来累计发文150余篇。

虽然还不太熟练,但这些平均年龄70岁的老同志们努力学习使用电脑、微信,通过“微信群”“公众号”等新事物、新途径、新形式,定期组织经验交流活动,扩大“承前启后、资政育人”的阵地和覆盖面。

他们惊喜于互联网的传播力量。在开展“老战士忆当年”寻访活动的过程中,一些革命先烈的家属正是通过博客的消息找上门来。信息快速更迭的新时代,革命先烈的故事虽然容易被忽略、甚至被遗忘,但研究会的老同志们期望通过互联网更好地传播革命故事。

对于“关心下一代”,盛昌旦说,自己愿以“完整地了解以往、清醒地认识现在、理智地把握未来”与年轻人共勉。

而顾国平说,革命史是一面镜子,是一部教科书,它照亮现实,也昭示未来。

□本版供图浦东新区新四军历史研究会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