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是为梦想挥洒着青春和汗水的年轻人,或许没有很多的财富或很高的知名度,却对社会有担当、有付出
■本版撰文 本报记者 须双双
5月4日,第十八届“浦东新区十大杰出青年”当选名单出炉。
就在朋友圈被一条条“杰青”风采刷屏的时候,王芳像往常一样,一大早打开电脑,很快投入到了“载人潜水器安全评估技术”的研究中。她甚至忘了收看自己作候选人演讲时录制的节目。
也在这天,同样当选“杰青”的朱华忠,一大早从拉萨出发,驱车5个多小时赶到日喀则市。第二天,他还要带着收集的资料,马不停蹄回到江孜县,那里还有很多病人和工作在等着他。
“正如‘杰出青年’的字面意义,他们都是这个时代的佼佼者。”浦东新区青联副主席沈聪如此评价包括王芳、朱华忠在内的10位“杰青”:“他们对自己的事业充满了专注和热情,追求精益求精,并坚持在岗位上默默奉献着青春。他们是当代青年的榜样。”
专注的“实干家”
“你真的喜欢一件事情,就不会有感到枯燥的时候。”“当兵时保家卫国,复员后,守护一方平安依然是我的信仰。”
“我的工作很简单,最常用的工具就是电脑。”王芳说。在候选人答辩时,她用了最直接的开场白:“我是一个船舶专业的工科女博士。”
不过,在旁人的眼中,王芳和她的工作,都不简单。
在她的简历上,今年37岁的王芳,有着多重身份:上海海洋大学深渊科学与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彩虹鱼项目万米潜水器结构安全评估技术研究负责人、国际船舶结构大会(ISSC)疲劳与断裂技术委员会委员。
她先后参与“蛟龙”号7000米、国产化4500米和“彩虹鱼”11000米载人潜水器载人舱关键技术研究;与崔维成教授合作,在国际上首次提出海洋结构物疲劳寿命统一预报方法,并把它应用于潜水器耐压舱的安全评估技术中。
面对赞誉,王芳却说:“这就是我的工作,除了做研究,我不知道还能做什么。”
一艘船或载人潜水器,在设计、制造和使用的过程中,根据材料、载荷、使用环境的不同,使用寿命等情况也会发生不同。而王芳的工作,就是在各种不确定因素下,建立起一套能无限接近于精确的预判方法。
在无数未知的因素中构架出最为精确的评判体系,又是在国际上刚刚起步的深渊科学领域,科研工作的难度可见一斑。
虽然忙碌,但她却用“快乐”来形容工作状态。“很多人会说科研工作很无趣,其实这是个误解。如果你真的喜欢一件事情,就不会感到枯燥。”
和王芳一样,冯中保对自己的事业有着从一而终的专注。
冯中保出生于河南省的一个农民家庭,18岁从军,曾是武警上海总队一名的优秀士官。“当兵时保家卫国,复员后,守护一方平安依然是我的信仰。”冯中保说。
2009年,他创建了宗保保安公司,工作内容是“城管辅助”。如今,业务已拓展到公安特保、交警协警、“三违”预防、突发性事件处置等。
“每次看到事情解决了,百姓满意了,心里就有成就感。”冯中保说。
周浦夜市的整治,就是其中一例。2013年,周浦镇针对周浦夜市进行“先取缔,后管理”的整治,即把路边夜排档先取缔,再统一疏导至新设的“周浦夜市”。冯中保接下了这个任务。
如何管理好市场?他苦思了很久。首先是食品安全。他们规定,所有入市的肉类,需一户一档,能追溯来源;为杜绝地沟油,经营户使用的色拉油必须统一采购,以批发价供应;另一方面,为了让经营户能安安心心做生意,冯中保将安保工作安排稳妥,防止打架斗殴等事件的发生;淡季时主动降低管理费。
正是拥有这样一份心,7年间,冯中保带出了一支2800人的安保队伍。
仅去年一年,宗保保安配合公安民警共处理各类违法犯罪嫌疑对象89人,配合交警维护交通事故现场秩序305次;出动500余人次,配合公安机关对赌博、盗窃等众多不法分子实施抓捕。
除了维护治安,冯中保和他的队伍协助执法部门查处的违章土方车达2万多辆,劝退流动摊贩54万余次,劝导跨门经营20余万次。
冯中保常常把自己比喻为一块“城市的抹布”,哪里有脏就去哪里擦。
“安保队员不是保镖,更不是打手。”社会上对安保人员的偏见,让冯中保觉得很无奈,也让他下定决心,要纠正这种误解。
默默的奉献者
虽然经受着高原反应的考验,但看着卫生援藏工作一步步展开,朱华忠觉得一切都很值得。
对事业的精益求精,不断的开拓进取,是杰出青年用自己的行动所诠释的奋斗和奉献。
在数千公里之外的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江孜县,朱华忠作为上海市第七批援藏江孜小组的成员之一,为这片远离家乡的土地和百姓,消耗了近三年的青春。
在担任江孜县卫生服务中心主任,同时兼任江孜县人民医院院长期间,朱华忠先后完成了《浦东——江孜卫生跨区域结对帮扶计划》、《江孜县卫生人员技术培训中心建设项目》等多项规划工作。2013年,江孜县人民医院成功创建二级甲等综合性医院,这也是西藏地区首家县级二级甲等医院。
在做这些工作的过程中,朱华忠要克服很多困难。和大多数援藏人员一样,第一道坎莫过于“缺氧”关。
入藏之初,朱华忠有强烈的高原反应。尽管如此,他用2个月的时间,走遍了江孜县19个乡镇的卫生院和部分卫生室,行程约700公里,和基层医务人员促膝长谈,了解当地基层医疗机构的管理现状、工作环境和医疗环境。
在当地百姓热情的笑脸中,朱华忠感受到了他们对先进医疗的渴望。同时,他也对当地的医疗环境忧虑重重:“在我们看来并不严重的疾病,例如常见的急性阑尾炎,在这里都没有条件和技术来及时医治。一些病人去最近的医院看病,至少要花上3到4个小时的时间。”
忧虑,让他不断加快工作的步伐。同时,在“规定动作”之外,开拓了不少额外项目。
2014年,在朱华忠的牵线下,江孜县人民医院与上海市儿童医院对接,启动关爱西藏农牧区小儿先天性髋关节脱位公益活动,目前已累计有十余名来自贫困家庭的患儿,成功接受了免费的髋关节再造手术。
2年多过去了,朱华忠的身体依然没能适应高原。从一楼走到二楼的办公室,他还会喘得厉害,因为不好意思被发现,他总会让藏族的同事先走一步。因为缺氧,连续工作超过一个小时,总会让他头疼不已。
但看着卫生援藏工作从规划设计到项目落地,再到智力援建延伸,朱华忠觉得一切都很值得。
“有惊喜、有感动,没有失望。”他笑着说,“我们没给浦东丢脸。”
从支教开始公益的张俊智,也同样远赴偏远山区默默奉献,用自己的爱给山区的孩子们带来了希望。
2012年初,张俊智放弃上海宝钢集团稳定高薪的工作,远赴山区支教一年半。那里经常停水停电,跳蚤咬人奇痒无比。同去的另一名青年两个月后就离开了,但张俊智选择了坚持。
支教期间,他创新教学方法,使本来成绩不好的山村学校超过全县平均分12分,破了学校记录。同时,还用自己的积蓄为学校新建操场、新买桌椅,并募集了100多万元爱心款和物资,建立了图书室。
支教结束后,他又加入了一家教育公益组织,继续为山区孩子传递着爱与梦想。他陆续筹资为学校修好了水泥路,为学校所在的莲花县筹集了105万元,建成一所乡村少年宫和五间多媒体教室;为无法考上高中的学生联系外部的职业技术学校,让山里的孩子拥有一技之长。
年轻人的“榜样力量”
本届浦东新区十大杰出青年中,在科研领域有所建树、或是坚守在基层一线的,比例超过了二分之一。
参与援藏之前,朱华忠是宣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副主任。
“在基层的岗位上累积了不少经验,应该为需要的地方做点贡献。”正是这样一个简单的想法,让他选择了高原。
对于这个决定,朱华忠从未后悔过,“但这几年,心里觉得最亏欠的,还是家里人。”
2013年,正值女儿中考,身为父亲的朱华忠正巧离家赴任。还有一次,回家休假期间,听妻子无意间说起家里水管爆裂,联系不上物业而自己动手修理的情形,顿时让朱华忠涌起一股心酸。
如此心情,王芳也感同身受。“我很感谢我的丈夫,即便是连我自己都心存犹疑的时候,他对我的支持始终如一。”王芳说。
事实上,在韩国的博士后工作,薪资待遇高出国内几倍。“但这些都不是我看重的。”王芳说。
无论是舍小家为大家的果决,还是不计回报的投入,在浦东新区青联副主席沈聪看来:“在他们的身上,有着对国家和社会的使命感,那是一种对时代的担当。”
这种担当,还体现在当代青年应坚守的品质中。
曾是军人的冯中保,把解决复退军人工作作为己任,公司2800名员工中,将近五分之一是退伍军人。冯中保带队以严苛出名。2015年,小商小贩共行贿队员150余次,金额达20余万元,无一例外,全都被退了回去。
张俊智觉得,做教育公益,不需要轰轰烈烈,却需要踏踏实实。在这条路上,纵然平凡琐碎,但却鲜花满地。总要有人先迈出脚步,总要有人去实践梦想,从而带动更多的梦想,激发更多的正能量。
“正如‘杰出青年’的字面意义,他们都是这个时代的佼佼者。”沈聪这样评价10位“杰青”:“他们对自己的事业有着精益求精的专注,充满了热情,并坚持在岗位上默默奉献着青春。”
本届评出的浦东新区十大杰出青年中,除了王芳、冯中保、朱华忠、张俊智,还有上海市建平中学生物教师、科技辅导教师冯碧薇,上海上港集团足球俱乐部球员DaríoLeonardoConca(达里奥·孔卡),上海康桥中药饮片有限公司总经理陈翔,上海中致社区服务社青少年服务部部长陈丽丽,上海公安高等专科学校教官陈晓璐和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心内科副主任医师、副教授姜萌。
“他们中,在科研领域有所建树、或是坚守在基层一线的,比例超过了二分之一。”沈聪介绍。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评选,广受中国球迷喜爱的足球运动员孔卡以高人气入选。但他并非浦东首位杰出“洋青”,自2002年第九届浦东“杰青”评选首次打破国籍限制,加拿大籍华人赵箭、澳大利亚小伙子杰森·波汉等先后当选过浦东十大“杰青”,这也从一个侧面体现了浦东对青年才俊海纳百川的胸襟和气魄。
尽管“杰青”们所肩负的时代使命在不断改变,历届浦东“杰青”却依然保持着一个共性,那就是:奋斗、担当、创造、卓越。
“在成功的背后有着长期的坚持和艰辛的付出,这是杰出青年身上共有的特质。”新区统战部副部长蒋海说,作为本届“杰青”评选活动的评委之一,他认为,10位“杰青”来自各行各业不同的领域,正说明了浦东对年轻人而言充满机会,即使在平凡的岗位上,只要肯悉心耕耘,就能发光发热。
“他们是当代青年的榜样。”沈聪说,“评选活动让社会看见,在这些身份、职业的背后,是一群实实在在做事,为梦想挥洒着青春和汗水的年轻人,或许他们并没有很多的财富或很高的知名度,却对社会有担当、有付出。”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