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沈建华:做百姓喜爱的城市食品综合服务商

2020年11月26日 10阅读 来源:浦东日报 2017-07-19 00:00:00

如今的清美豆腐,是家喻户晓的牌子。在豆制品行业中,也鲜有敌手。为什么是清美能做大、做强?清美绿色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浦东新区工商联副主席沈建华说,创办清美至今,不是在为自己做豆腐,而是在为社会做品牌。正因为始终着眼社会的进展、老百姓的需求,清美的每一次变革都十分及时与精准。

创业,从一块豆腐开始

喜欢自己买菜做饭的沈建华发现:菜摊上的豆腐并不长期固定卖某一个或某几个品牌,总是有许多新的品牌诞生,但似乎又没有一个品牌能做长。菜摊老板告诉他,“没有什么人愿意做豆腐生意,因为豆腐太便宜了,所以那些豆腐作坊的老板动辄改行。”沈建华思忖,上海这么多人口,如果每100个人里有1个人买我的豆腐,这就是一笔大生意。

瞄准了商机,沈建华回到上虞向亲朋好友借了些钱,在杨浦区国和路租下了一个100多平方米的小作坊,做起了豆腐生意。

不管是酷暑寒冬,沈建华和家人都会骑着三轮车将半夜刚做好的豆腐送到上海市区的各菜场。有一次,三轮车路上出了故障,他花了200元包下一辆小货车把豆腐送到菜摊上,而那一车豆腐也就只能赚120元。故事传开后,沈建华的为人渐渐被菜场的摊主们所了解,“清美”豆腐在上海菜场的市场份额越来越大。

事业蒸蒸日上,沈建华并未沉浸其中。当时,上海市正在推进标准化菜场建设,善于观察的他,嗅到了又一个大商机。他果断砍掉“清美”的批发业务,开始菜场直营。自2002年起,上海菜市场实施标准化改造,“清美”跟随市场改造的脚步,市场改到哪里,“清美”专卖店就铺到哪里。仅10年时间,“清美”就遍布全上海所有菜市场,“大市场入驻5-6家店,小市场设置1-2家店。”

沈建华说,自营终端成本虽高,但能够完全掌控市场零售过程,在我们布点销售的场地,能够及时有效宣传“清美”产品的特色和质量,让消费者买到原汁原味的“清美”食品,保证产品的价格体系。

“清美”在数年前还引入“农超对接”模式,并在此基础上升级做法:自营摊位、自开柜面,自己负责终端销售。沈建华介绍,“清美”豆制品在上海及周边地区拥有4000多家自营的超市品牌专柜、3000多家自营的市场品牌专卖店。这些专柜和专卖店,场地是公司租借的,员工是公司派遣的,产品是公司配送的。也就是说,“清美”不仅掌控原料基地和生产工艺,还完全把握了营销终端。

“清美”通过豆制品全产业链的建设,打通农业基地、生产工厂、冷链配送到品牌终端等上下游优质服务链,确保豆制品品质和食品安全,实现豆制品品牌化,开创专卖专营新模式。

不断创新,实现华丽变身

在构建自营终端渠道优势的同时,“清美”技术创新的脚步也从未停歇。

众所周知,豆制品是日常生活的必需品,但也是速食品,现做现卖。沈建华经过反复研发试制,发明了冷链交换技术。同时,他采用全过程的冷藏分发、运输和售卖模式,将豆制品当天送到各地销售网点,放入网点的冷库或冷柜,最大限度地保障豆制品的新鲜程度。

沈建华注重豆腐的原材料,在东北牡丹江等地建起43万亩大豆种植基地,挂钩当地国家级大豆科研所,精选当地适合制作豆制品的非转基因原生大豆品种进行种植。此外,他还高价引进德国产的卧式离心机,对豆渣和豆浆实行无网分离,使豆腐更具爽滑和韧度。

渠道有了、产品好了、技术优了,沈建华有了底气,开始探索“清美”早餐美食连锁店。具体而言,由清美公司落实场地、负责装修、调派员工,在全市各大菜市场附近打造20-40平方米的店面。与普通早餐店现做现卖格局不同的是,“清美”通过工厂化统一制作的面制品,当天分送到各家早餐连锁店,经过门店加热后售卖。同时出售预包装早餐,满足部分市民带早餐回家蒸煮的需求。

由于“清美”现有大规模的中央工厂、冷链物流、热链物流等产业支撑体系,促成早餐的标准化、冷链化、连锁化、品牌化商业运营模式,有效解决早餐店的食品安全、店面环保和质量口感等三大难题。目前,“清美”面制品已覆盖长三角地区整个流通领域,在沪建成早餐连锁门店300多家,每天可满足约15万上海人的早餐需求。

今天的“清美”,定位“城市食品综合服务商”。沈建华正在打造的“清美”品上生活微菜场,是“清美”创新提出并创立的生鲜商业新模式。它旨在以“清美”母公司为载体,通过基地加超市的市场模式,让微菜场商品安全可控,服务社区民生、服务“三农”、提高上海社区居民生活质量。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