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我眷恋神州一草一木

2020年11月30日 10阅读 来源:浦东日报 2015-09-30 00:00:00

  1950年,一个“洋娃娃”在上海呱呱坠地。如今,她是一个能讲一口流利上海话的“犹太阿姨”。 60多年来,犹太人沙拉·伊马斯的故事,或正是新中国成长的缩影。

■本版撰稿本报记者章磊

“这是五星红旗的颜色”

1950年,在上海的一家医院里,一个长着犹太人特有的大眼睛的漂亮女婴呱呱坠地。老伊马斯给这个二分之一中国血统的女孩起名沙拉。

登上虹口区各界人士中秋联欢会的舞台时,沙拉穿的是一身红色的连衣裙,配了一条金黄色的丝巾。

有人开玩笑说,沙拉当天的装扮像极了“番茄炒蛋”。沙拉严肃地反驳:“你没看出来吗?这是五星红旗的颜色,鲜红配上金黄。这是我为了今天的表演特意准备的。”

沙拉与上海的情缘,始于她的父亲。老伊马斯曾是一位生活在德国与波兰边境的犹太人。1938年11月的“水晶之夜”以后,纳粹对犹太人的迫害拉开帷幕。与不少犹太人一样,老伊马斯背井离乡,开始逃难。

当时,很多欧美国家将逃难的犹太人拒之门外,即使获得了签证,也并不意味着有了生命的保障,不少犹太人在海上漂泊了70多天,仍未能找到落脚之处。

相比之下,老伊马斯是幸运的。1938年末到1939年初,经历战火纷飞的老伊马斯逃到上海,留在了虹口的提篮桥。那段岁月,虽然难熬,却让老伊马斯和不少犹太人活了下来。

生活逐渐安定后,老伊马斯与一个中国姑娘生活在了一起。1950年,在上海的一家医院里,一个长着犹太人特有的大眼睛的漂亮女婴呱呱坠地。老伊马斯给这个二分之一中国血统的女孩起名沙拉·伊马斯。

沙拉的童年是幸福的,她没有经历战火,也享受到了父亲为她创造的良好生活条件。她从小就生活在复兴中路的花园洋房内,出入都有豪车接送。

虽然长相有些异国的特色,但一口流利的上海话,让沙拉顺理成章地融入了这个城市。无论在学校里,还是邻里之间,周围的人都没有把沙拉当作是一个外国人。用她的话来说,“因为我有一颗中国心。”

沙拉对上海的感情当中,有很大一部分是感恩。从小,她就从父亲老伊马斯那里,听说了上海人民帮助犹太人的种种故事,包括如何冒着危险将干粮扔进隔离区,救济那些生活困难的犹太人。

正是因为如此,2012年的某一天,当提篮桥街道找到沙拉,邀请她出演《梦回提篮》音乐朗诵剧时,沙拉一口答应了下

来。“当时,我们也是慕名找过去的。见到沙拉老师的第一感觉,就是亲切、直爽、有魅力。更没想到的是,她一下子就答应了我们。”提篮桥街道文化中心主任芦颖说道。

《梦回提篮》反映的是二战时期提篮桥居民救助犹太难民的历史,讲述的是一名犹太男孩,到上海找寻爷爷曾经生活的印记,在霍山公园巧遇爷爷战友生前恋人的故事。有了沙拉的指点,《梦回提篮》的音乐、道具、场景,更加具备犹太文化的特色。

在首届上海市民文化节话剧大赛上,《梦回提篮》获得了最佳市民原创剧目的奖项,沙拉也凭借出色的表演,获得了最佳女演员奖。

本月24日下午,《梦回提篮》应邀在黄浦区打浦桥社区文化中心上演。舞台上,沙拉用标准上海话说出的一句“小辰光的小沙拉”,以及结尾的一句“我们的友谊,会世世代代传承下去”,赢得了在场观众的阵阵掌声。

这之前,《梦回提篮》还在普陀区长风社区文化中心演出。每次在各社区的巡演,沙拉通常都不会错过。她把参加各种社区活动,作为感恩上海的一种方式。

“我的家,在上海”

在上海,乃至整个中国,沙拉都是颇有名气的。据浦东新区侨联负责人介绍,据他们所了解,到目前为止,她是唯一还留在上海的犹太后裔。

25日的虹口区各界人士中秋联欢会结束后,当沙拉站在十字路口等待出租车时,一名路过的小伙子一眼就认出了她。“您是沙拉吧,我认识您,祝您中秋节快乐!”小伙子微笑地说道。

在上海,乃至整个中国,沙拉都是颇有名气的。据浦东新区侨联负责人介绍,据他们所了解,到目前为止,她是唯一还留在上海的犹太后裔。中以建交后,在“回归故土”的召唤下,沙拉也曾放弃上海的优越生活,在上世纪90年代初带着3个孩子回到了战火纷飞的以色列。

那一年,沙拉42岁。作为中以建交后第一个从中国返回以色列的犹太移民,她还受到了以色列时任总理拉宾的接见。

不过,对沙拉而言,返回以色列,主要是为了履行对父亲的承诺。“在我小时候,父亲就跟我说,如果有机会,一定要回以色列,”她说,“这是父亲给我的一项任务,我一定要做到,这就是我的契约精神。”

到了以色列,一切从头开始。沙拉从售卖自制春卷起家,让整个家庭的生活越

来越好,三个孩子也逐渐长大。定居以色列10年后,当大儿子和二儿子独立,小女儿也开始学业以后,沙拉觉得孩子们已经不再是自己的努力目标,应该有自己的工作了。

2002年,沙拉成为了世界第三大钻石公司罗斯蒂克兄弟钻石有限公司驻中国地区的首席代表。于是,她返回了自己的出生地上海,住在了浦东张杨路上。

当时,也有以色列媒体问沙拉:“你为什么要回上海?难道你不要自己的国家了吗?”沙拉回答:“以色列是我的国家,但不是我的家。我的家,在上海。”自幼生活在上海,已经让她无法在以色列找到家的感觉,也无法融入当地的社会。“确实是想回来了。”沙拉对记者说道。

事实上,在以色列的那段岁月当中,沙拉一家从未断了与上海的联系。1994年,16岁的大儿子以华回到中国,就读于上海外国语大学;1996年,17岁的二儿子杰瑞也回到中国,进入上海旅游高等专科学校。

如今,以华就职于以色列的一家公司,在香港工作。杰瑞则成为了一名珠宝商人。孩子们在沙拉住所附近买了房子,几乎每周都会专程过来陪陪母亲。

回到上海的沙拉,如鱼得水。离开的10年,并没有让她对上海产生些许的陌生。一口上海话,依然是那么流畅。

“师傅,迭个辰光,走延安路隧道肯定堵的,还是走大连路隧道。”25日傍晚,在十字路口等了半天没等到出租车后,沙拉叫了一辆“滴滴”专车。当时已经是下午5点,下班高峰期,沙拉对路况的了解,甚至超过了专车司机。

从上海邮政博物馆出发,专车穿越提篮桥区域,在经过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二期白马咖啡馆的广场时,沙拉特意让司机放慢了车速。广场上,有一个“风雨同舟”的纪念雕像,是一个上海阿姨为迷路的犹太小女孩撑起雨伞的造型,象征着上海民众在危难之际,为犹太难民及其后裔撑起了一把保护伞。

“这个小女孩的脸,就是根据我的样子设计的。这个雕像,是我捐赠的。”沙拉的话语中透着一股自豪。

“一颗感恩之心”

参加各种社区活动、投身慈善事业、出书、演讲,都是她对上海深厚感情的表达。

沙拉的日程安排十分紧凑,各种各样的公益活动几乎排满了。在她看来,这是感恩、回报上海乃至中国的一个方式。

自从她参演的《梦回提篮》获奖后,不

少社区都邀请“剧组”上门表演,沙拉也就跟着东奔西走。只要是答应了的邀请,沙拉必定到场,这就是她坚持的契约精神。

“人的一生,需要有两张文凭,一张是学术文凭,一张则是生活的文凭,也就是对生活的态度。当然,后一张文凭,远比前一张要重要得多。”这是沙拉对几个孩子们提出的要求。

事实上,她自己也严格遵守着这个规则。“我的做人宗旨,就是用最平常的一颗心,去关心他人,献出自己的爱心、真心,换回开心。”

沙拉在上海的多家医院担任志愿者。她对志愿者的定义是“全身心地投入”,而不是定时打表的形式主义。“如果连洗手间怎么走都回答不出来,那算当什么志愿者。”

沙拉至今还记得,一次在某家医院做志愿服务时,无意间见到一位老人,躺在病床上呼吸急促,而身边并没人照顾。她走了过去,把自己的外套脱下来,盖在老人的身上,一只手握住了老人的手,另一只手抚摸着他的脸,还不停地跟他说话。

“我就是想让他感觉到,身边有人陪着他,不用害怕。”沙拉说道。在她的安抚下,老人渐渐安静了下来,眼角淌下两滴粘稠的眼泪。沙拉见状,用手擦掉了老人的眼泪。没过一会,老人的呼吸停止,安静地离世。

当天晚上,沙拉回到家中,流着泪把这段经历记录了下来。“他不是我的亲人,但我不会因为这个,而选择不靠近他。那一刻,我不只是沙拉,更是一名志愿者。”

沙拉始终坚信,那么多人喜欢她,是因为她的灵魂非常干净。身边的朋友,则形容沙拉是个“大爱之人”。而这一切,源于她始终保持的“一颗感恩之心”。

沙拉,不断地用自己的方式回报曾经庇护过她的父亲、让她能够安心成长的这个城市、这个国家。参加各种社区活动、投身慈善事业、出书、演讲,都是她对上海深厚感情的表达。

沙拉写了一本书,《特别狠心特别爱》,讲述的是她如何将三个子女培养成才的故事。在她看来,把自己的心得用笔写出来,填补空缺,让更多的人受益,才是最好的慈善。

“我有故事,我也会讲故事,我愿意让更多的人知道,我与上海,与中国的故事。”正是因为如此,沙拉创作的《选择中国》这首诗,获得上海市“中华诵·2010经典诵读大赛”综合组一等奖,以及全国总决赛特别奖。

“我选择中国……我愿为之付出,用这份真情,汇入中华民族的辉煌和进步!”25日下午15时45分,当沙拉朗诵完《选择中国》的最后一段,全场掌声雷动。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