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网购之痛何解?

2020年11月30日 10阅读 来源:浦东日报 2016-03-15 00:00:00
  浦东消保委一年受理的消费投诉中,网购类占总量的36.93%,且呈上升趋势。如何让“剁手族”放心购物?路,依然漫漫。

■本版撰文本报记者 章磊

去年3月15日,因为觉得在网上买到了一双假鞋,与商家磋商无果,郑女士投诉到了消保委,但调解无果。

网购,的确方便,但也隐藏不少风险。货物质量问题、价格欺诈、假货、个人信息遭泄露……一个个“陷阱”,让消费者防不胜防。

更令消费者苦恼的是,发生纠纷后想要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往往困难重重。

如何避免“网购之痛”?在浦东新区消保委和法律人士看来,破解这一难题,仍需多方合力。

网购之痛

网络消费越来越流行,种种潜在的“陷阱”却让消费者纷纷中招,叫苦不迭。

郑女士的维权,缘于一双运动鞋。

2015年年初,她在1号商城的“纽巴伦旗舰店”购买了一双运动鞋,价格298元。她觉得很划算。

然而,收到货之后,郑女士发现,这双鞋做工粗糙,线头都没有剪干净。“肯定是假货”,这是她的第一感觉。

于是,郑女士向1号店客服投诉,得到的回应是,商家不认同她假货的说法。郑女士不服,要求1号店客服提供商家的“纽巴伦销售授权书”,但商家最终没有提供。

半个多月过去,浦东新区消保委调解无果。

在之后的大半年里,郑女士对网购的信任度大大降低,虽然还在网上买东西,但变得格外谨慎。

随着网络消费越来越流行,种种潜在的“陷阱”让消费者们纷纷中招。今年的“3·15”消费者权益保护日来临前夕,央视的一档节目,就曝光了发生在京东商城的售假事件。

京东商城是国内知名的网购平台之一,每天都有无数人在此网购。然而,仅2013年以来,京东就受到工商部门多达数百次的行政处罚,原因大多集中在虚假宣传、价格欺诈等方面。

1940元的进口手表,商家页面的描述是“镜面为高耐磨矿物质水晶”,但实际鉴定的结果却只是普通玻璃镜面;一万多元的意大利进口“水晶花瓶”,检测后也只是玻璃花瓶……种种欺诈,五花八门。

根据浦东新区消保委的数据,2015年全年,新区消保委共受理投诉18580件,其中网络销售类投诉6861件,占到了总量的36.93%,并且呈现出逐渐上升的趋势。

据新区消保委梳理,在网络销售中,价格、质量、假货、促销不规范、海购、退换货等,是引发投诉较为集中的几方面问题。

新区消保委的分析显示,产品质量问题仍是重灾区,且平台方往往因牵涉银行等第三方,拖延退款时效,引起消费者投诉。

与此同时,第三方商家涉嫌假货问题严重。消费者关于商家销售三无、假货等的投诉在网络购物中越来越多,且多数反映在互联网销售平台引进的第三方商家。

另外,秒杀、促销活动不规范,造成销售者和购物者双方误解;以及作为新兴的购物方式的海购,因无购物发票、涉及关税等特殊性,都引发了越来越多的消费纠纷。

随着去年新《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实施,关于“7天无理由退货”的投诉也成为主要的一项。一些商家在设置“7天无理由退货”的退货条款时,表述笼统,特别是“商品完好”、“不影响二次销售”等关键问题,标准认定繁多,容易引发争议;有些商家还随意增加“特殊商品”范围,设定不支持无理由退货的规定。

维权之难

取证不易,不菲的时间和经济成本,让消费者即便只是维护正当的权益,也是举步维艰。

今年35岁的徐小姐,“投身”网络购物近10年,在京东、1号店、天猫等网络购物平台都拥有最高级别的账号,算得上是一名网购“达人”。

大到电脑彩电,小至毛巾牙刷,平时穿的衣服鞋子、吃的生鲜蔬果,徐小姐的大部分购物都在网络上完成。用她自己的说法,长年的网购经历,让她成为了一个“非常理性的网购者”。

即便如此,她依然会不时遇到各种问题。“送来的东西少了、蔬菜水果质量有问题,这样的问题碰到不少,有一次还买到了假的眼霜,还不让退款,只能换购。”她说。

对于维权,徐小姐也有了不少经验。“基本上小件的商品,如果有一些问题,直接跟商家客服联系,一般能解决,如果不行,就用投诉的方式。”

徐小姐遭遇的网购纠纷,基本都解决在了商家客服层面。“有时候,商家客服态度特别不好,也想过投诉到消保委,但后来基本上放弃了,没那么多功夫。”

对于大部分消费者而言,发生网购纠纷后,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往往是一个繁琐甚至困难的过程。

即便只是投诉到商家客服,维权也不是一件轻松的事。喜爱网购的陈小姐,对此也深有体会。“比如说,一件衣服有瑕疵,最起码你得拍下照片,发送给商家。如果商家态度好,那么还算省事,如果态度不好,那就要不断‘谈判’。”

“谈判”成功后,并不算完,接下去的流程还包括快递货物,等待退款等。“有时候嫌麻烦,商品稍微有一些瑕疵,也就认了。不过,心里总归不舒服。”陈小姐语气中透出无奈。

如果要投诉到更高层面,例如消保委,成功维权也很困难。浦东新区消保委投诉部工作人员,对此也是万般无奈。

网络的特性,决定了这一点。新区消保委投诉部有关人士指出,网络市场具有虚拟性、隐匿性、流动性的特点,卖方进行网上业务时,大多只将虚拟店铺信息、商品描述放在网上,并不注明实际地址及真实有效的人员身份信息,使消费者难以了解商家的真实信息,一旦发生纠纷,消费者难以维权。

而让消费者感到更困难的,还在于如何举证。发生纠纷后,商家往往将引发纠纷的商品信息、交易内容等资料删除,令消费者无法得到确凿的证据。

例如,在央视曝光的“水晶镜面”手表和“水晶花瓶”的案例中,消费者致电客服讨要说法后,前者的商家立刻将原先网页上“镜面为高耐磨矿物质水晶”的描述去掉了,而后者更是直接将商品下架,不承认自己出售了假货。

此外,网络购物整个过程既涉及商家,又牵扯到网购平台、快递公司等,对责任的认定更加复杂。

新区消保委投诉部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即使是起诉到法院的网购纠纷,也有相当一部分是调解结案,其中主要原因就是消费者取证难,网络平台虽然有条件、有能力留存电子交易过程等证据,但由于相关法律规定上的空白、利益关系上的冲突,平台在很多情况下不愿提供证据。

另一方面,如何证明自己买到的就是假货,或者证明货物的确存在质量问题,也非易事。

新区消保委的赵颖刚告诉记者,目前在网购的投诉案例中,针对手机等电子产品的投诉尤其多。“比如说屏幕上有黑点、有裂缝,或者手机属于翻新机等问题。遇上这种情况,消费者要证明商品原先就存在质量问题,只能通过检测,而目前针对手机、电脑及笔记本电脑的检测条件还十分缺乏。”

曹女士就曾遇上“翻新机”的问题。“去年年初,我在网上买了个新手机,拿到手以后发现不是新机,里面有不少的预装软件,甚至还有一些歌。”她向客服投诉,但因为无法证明手机质量问题在自己收到货之前就存在,最终不了了之。

即使有检测的条件,时间和经济成本也常常让消费者望而却步。“就好像进口奶粉,往往需要寄送到厂家总部的实验室进行检测,一来一回要两三个月的时间,对消费者来说,根本等不及。”赵颖刚说。

至于货物真假方面,不少检测机构只测产品质量,并不对仿造名牌等假货予以鉴定。“我们建议相关生产厂家为了自身声誉,配合消费者进行真假货鉴别。”赵颖刚说。

漫漫之路

网购如何才能更安全,仍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新区消保委呼吁,电商平台企业应负起更多责任。

“陷阱”虽然不少,但网络购物的便利、快捷,让人难以割舍。就像徐小姐所说:“我住的地方没有大型的购物中心或超市,交通又不是很方便,如果不网购,会很麻烦。”

网购,究竟如何才能让消费者更加安心、舒心?浦东新区消保委的观点是,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

首先应该承担起责任的,自然是电商平台企业。平台方应该提高网上交易的诚信度,规范自身服务,为消费者提供放心的商品和服务。

新区消保委对电商平台的建议,包括严格准入制度,对网上经营者进行诚信筛选,严格把关用户管理及认证,降低网络诈骗的可能性;建立对不诚信卖家的处理机制,对已欺诈用户的卖家,给予相应的惩罚和处理;完善支付、赔付制度;提高售后服务人员的专业素质;缩短纠纷处理时间。

去年11月,浦东新区市场监管局走访了辖区内部分电商平台企业,推进网络消费维权工作。新区市场监管局对企业提出的要求,包括落实主体责任,采取严进严管的管理方式管理平台商户,更为积极主动地处置消费纠纷,建立高效的消费和解机制,同时以风险管理为原则,对被申投诉风险进行排序,提高企业内部管理效能。

与此同时,市场监管部门还将与企业建立消费纠纷和解处置工作对接机制,进行定期工作沟通和问题分析,有效处置消费纠纷。

浦东新区消保委相关人士告诉记者,上海益实多电子商务有限公司(1号店)已经成为上海市消保委投诉联网单位。消费者与1号店的消费纠纷,通过“12315”热线投诉后,将直接转到1号店相关部门进行先行处理,市消保委则予以监督。

“平台方本来就应该承担自身责任,作为处理主体,对产生的消费纠纷予以解决。消保委更多的是扮演协调的角色。”赵颖刚说。

就在几天前,3月9日,国内最大的第三方电商维权平台——中国电子商务投诉与维权公共服务平台,正式启动为期近一个月的“3·15网络消费维权专项行动”,旨在通过外部机构、媒体舆论监督,鞭策电商企业自我反省、提高,切实维护消费者权益。

新区消保委也提醒,消费者在网购时,也需要多加小心,例如挑选正规、信誉度高的商家或店铺,以及对店铺的产品和说明进行充分了解,避免上当受骗的情况发生。同时,消费者也不要贪图小便宜,轻信网络上价格偏低的产品,减少买到假货的概率。

刚刚过去的周末,徐小姐又在网上购买了一些日用品和水果。“要保持这些网购平台的VIP账号,其实也不容易,要经常消费。如果没有这样那样的纠纷,或者说有了纠纷能尽快解决,那就更好了。”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