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父母和孩子需要共同成长

2020年11月23日 10阅读 来源:浦东日报 2016-08-04 00:00:00

近日,资深心理咨询师李晶走进浦东“幸福家庭”公益课堂,为大家解读父母与孩子的相处之道。在她看来,父母和孩子的关系是双向的,是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的。因此不同的人生阶段,父母和孩子都需要转变角色,才有利于亲子关系的发展。

□本版撰文  周盈之

学习是一场“长跑”

典型案例

张女士的儿子今年5岁,明年9月就要上小学一年级了。她偶然听朋友说,现在几乎没有“零基础”的小一新生,如果一年级跟不上,会影响小学五年的学习。为了不让儿子输在起跑线上,张女士暑假里一口气为儿子报了拼音、英语和算术3个培训班。因为要接送儿子上下学,一家人的生活秩序被打乱,儿子更是累得叫苦不迭。张女士既心疼儿子又不甘心就此放弃,她为此陷入了焦虑。

专家分析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埃里克森有一个“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在不同的年龄段,个体有不同的发展目标,要完成不同的心理任务,只有了解各个阶段的特点,才能更有效地促进亲子沟通和个体成长。其中:

0-1岁是婴儿期。这一阶段的发展任务是获得信任感和克服不信任感。对待婴儿期的孩子,父母要做到无条件地满足孩子所有的需求,让其可以完全信任妈妈,形成良好的依恋。对于个体而言,只有在幼年培养好对母亲的信任,长大后才能信任世界。

1-3岁是儿童早期。这一阶段的发展任务是获得自主感和克服羞怯感。这是孩子感受世界的重要阶段,对于身边的物品,这个年龄段的孩子都喜欢摸一摸、咬一咬,在接触中了解世界。对于父母来说,不要完全包办孩子的生活,而是要给出一定的空间让其自己动手尝试,这样更有利于孩子获得自主的能力。

3-6岁是幼儿期。这一阶段的发展任务是获得主动感和克服内疚感。父母要注意自己的言语表达,不要伤害孩子的自尊心。这一阶段的教育培养不存在输在起跑线上的问题,凡事不要对孩子施加过多的压力,而是要让他们在游戏中成长,在游戏中学习规则。

6-12岁是学龄期。这一阶段的发展任务是获得勤奋感和克服自卑感。这一阶段孩子正式步入学校,开始了漫长的教育历程,父母在孩子的学业上要多采用鼓励的方式。看到他的进步,要将这种进步归因于努力,因为归因于努力要比归因于聪明更能激励孩子前进。即使孩子在学业上没有可取的地方,也可以尝试从音乐、绘画、品德等方面发掘其优点。学习是一个长跑的过程,不要因一时落后而丧气,持之以恒方能取得胜利。

贴心支招

不得不说,当下的中国父母存在一种普遍的育儿焦虑,凡事都希望先人一步,最好孩子上幼儿园前就会自己穿衣吃饭,读小学前就学会拼音和英语,上初中前就考出钢琴十级……殊不知,超越孩子实际水平而强行进行教育,孩子和父母都要付出事倍功半的代价,而且也会过早地消耗孩子的潜能。

张女士的烦恼其实很多家长都有,主要缘于“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迫切心理。实际上,小学教育也讲求循序渐进,不必过分担心。要知道学习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万里长征的第一步”对于日后的发展影响有限。再者,即使通过补习暂时先人一步,这种超前性也很快会被消磨。

心理学家格赛尔曾做过一个著名的实验,他让一对同卵双胞胎练习爬楼梯(同卵双胞胎在天赋、学习能力上基本是完全相同的)。其中一个孩子在出生后第46周就开始练习,每天练习10分钟;而另一个孩子在出生后的第53周才开始接受同样的训练。最后,实验在第55周对两个孩子的爬楼梯水平进行测试,结果发现两人的水平完全一样,可见训练的早晚几乎没有产生实质的影响。

因此,父母要学会耐心等待,按照孩子的发展规律进行教育,违背内在发展情况而强行训练,只会使亲子双方都痛苦。

不做孤独的“空巢老人”

典型案例

李先生夫妇多年来一直尽心尽力培养儿子,儿子不负众望,顺利拿到美国某高校的录取通知书。但儿子出国后,李先生夫妇却出现了一些不适应,习惯于围着孩子转的两人像是突然失去了主心骨,一下子找不到生活的重心。即使每周与儿子通话知道他一切都好,夫妇俩也还是各种不放心,情绪一度非常低落。

专家分析

12-18岁是青少年期,这一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建立自我同一性和防止同一性混乱。青春期的孩子容易出现叛逆的现象,他们自认为是大人,但在很多方面仍然需要大人的帮助,这种矛盾使得他们容易产生情绪,若父母正好撞上孩子的情绪发泄,那么一场家庭大战将不可避免。因此,对于青春期孩子来说,家长所能做的就是:当孩子需要你的时候陪伴他,当他不需要你的事就给予其适度空间、让他独处。值得注意的是,青春期不仅是孩子需要与父母分离,父母也要学着与孩子分离,为之后到来的空巢阶段做好准备。

18-25岁是成年早期。这一阶段的发展任务是亲密的获得与克服孤独。一个自我同一性牢固的人才敢于与另外一个人相爱,敢于在工作中承担责任。而如果个体无法获得爱的能力,无法发展出有效的工作,那么他就会回避与别人的接触,出现孤独或者两性混乱的现象。

25-65岁是成年中期。这一阶段的发展任务是生育与自我专注的冲突。如果一个人拥有积极的同一性,并且过上了富有效率的幸福生活,那么他自然会有强烈的愿望生育下一代,把产生这种同一性的环境传递下去。根据埃里克森的说法,没有繁殖感的人会出现生命的停滞和贫乏现象,未解决好这一阶段的危机,将无法获得关爱的美德。

65岁以上是成年后期。这是人生的最后阶段,其特点是自我完整与绝望期的冲突。当一个长者回顾自己的一生,感到足够圆满和幸福,那么他就不会惧怕死亡,也能获得智慧的美德;而充满挫败的人生则只会让人感到失望。

可以说,八阶段理论是相互连接的,第八个阶段与第一个阶段相连。如果在一个家庭中,儿童的祖辈、曾祖辈具有智慧的品格,那么健康的儿童也不会害怕未来,可以更好地理解未来人生,建立与长辈的信任感。

贴心支招

“空巢老人陷入焦虑”的现象如今在国内并不鲜见,这缘于,中国式的家庭普遍以孩子为中心,凡事以孩子为先,而一旦孩子上大学、工作、结婚,离开原生家庭,父母就会倍感失落。

案例中,显然在孩子的青春期阶段,李先生夫妇没有做好与孩子分离的准备。建议李先生夫妇,面对孩子的长大成人,要尽早做好心理准备,适度减少对子女的情感投入,将家庭关系的重心转向夫妻关系。如今不需要全心照顾孩子的生活起居,他们有足够的空余时间,不妨培养一些新的兴趣爱好,找到替代性的生活方式,充实生活内容。当然,作为子女也有责任对父母加强精神关怀,增加与父母的情感交流。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