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徐玲
日前,2017上海市标准化试点项目启动,由上海福苑养老服务中心承接的社区养老服务综合标准化试点项目进入试点名单。社区养老,是近年来老龄化社会养老服务的发展方向,浦东各街镇在社区为老服务方面都有着各自的探索。在浦兴路街道和陆家嘴街道,通过政社合作模式,社区养老服务已经形成体系,越来越多的老人正在如家一样的环境中享受美好介护生活。
社会组织串起社区养老服务
社区养老,简单来说可以分为居家、日托、长者照护之家等形式,实行老年照护统一需求评估之后,不同的评估结果对应不同的照护等级,对于老人来说,要与不同机构进行对接,操作起来难度不小。一些有能力的社会组织把相应的服务全盘承接,老人只需面对一家服务机构,便能把社区养老的“麻烦事”统统搞定。
88岁的叶奶奶骨折了,临近出院时,家人担心无法护理。于是,家人把其安排到陆家嘴综合照护家园长者照护之家。在长者照护之家,每天有专业人员帮助叶奶奶按摩,指导她做康复操、进行恢复训练。经过1个多月的护理,叶奶奶回家了。虽然人回家了,但长者照护之家的服务也跟着叶奶奶“进家门”:一周两次上门服务,提供指导用药、康复训练等。让叶奶奶在家也享受到了专业机构的照护服务。
91岁的杨奶奶中度失智,老人一直比较排斥养老机构。于是,家人先把她送到陆家嘴综合照护家园的日托适应一段时间,5天之后,杨奶奶却喜欢上了这个地方,申请转入长者照护之家。
在陆家嘴街道,福苑养老服务中心不仅承接了长者照护之家、日间照护中心的服务,还托管了陆家嘴敬老院,承接了部分居家上门服务,基本覆盖了社区养老的各个环节,正在向品牌化连锁化的方向发展。新区民政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年,新区将探索建立养老基本公共服务合格供应商制度,对于品牌化标准化的服务机构,会将其列入“养老基本公共服务合格供应商优选目录”,方便老人选择优选机构,享受优质的为老服务。
“以大带小”实现收支平衡
社区嵌入式养老机构——长者照护之家是近年来的新生事物,也是社区养老服务体系中的关键一环。但一直以来,长者照护之家由于规模小,人力、管理成本高,很难实现收支平衡。
2014年,上海市民政局在本市部分街镇开展“长者照护之家”试点工作,浦兴路街道长者照护之家是全市第一批试点单位。试点之初,运营方福苑选择了浦兴福苑长者照护之家和证大家园养老院一体化运营管理的模式,“以大带小”连锁运营创新的模式荣获2016年度上海养老服务创新实践“十大优秀案例”。
浦兴路街道相关负责人认为,福苑作为一家专业程度高,团队经验丰富的社会组织,街道对他们最初定位就是:不做政府“雇佣的伙计”,而是政社合作伙伴。在“大”“小”两个机构中,从项目设计、适老化配置、软装定制到运营管理,福苑提供了一体化的服务。长者照护之家与养老院共享后勤、管理、专技人员等资源,运营的第3个月,长者照护之家已经实现运营收支平衡。
福苑副总经理强小花告诉记者,在长者照护之家的运作中,“以大带小”是一种双赢的模式,长者照护之家依托养老机构赢得发展空间,同时也能促使养老设施在区域内的合理平衡布局与能效提升,在床位有限的情况下通过社区养老缓解压力。记者了解到,上海市计划在今年年底前实现每个街道至少有一家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机构,福苑“以大带小”、品牌化连锁化运营的探索为其提供了一种参考。
一站式综合照护服务发挥最大功能
在陆家嘴街道,福苑全面承接长者综合照护家园的管理,并将居家、日托、长者等功能打包到一起,为社区老人提供了“一站式综合照护服务”。该项创新走在沪上养老服务探索之路的前列。前不久,央视《新闻1+1》栏目对其进行了详细报道。
陆家嘴街道寸土寸金,街道动足脑筋,在小空间里合理布局,把街道所有的综合照护资源充分调配起来,把养老服务的专业化力量动员起来,最大程度地拓展社区养老功能。
约1000平方米的陆家嘴街道综合照护家园里,集合了喘息服务、24小时中短期住养、术后(出院)康复、日间托养、居家上门服务等诸多功能,同时还将服务延伸到家庭、社区和养老机构。强小花透露,福苑已经与陆家嘴敬老院联动发展,一体化运营,共享后勤、厨房设施、专业技术人员、中高层管理团队等资源。同时,福苑与街道居民区老年活动室、社区图书阅览室等共享空间资源,打造灵活便捷的“15分钟照护圈”。这样的社区养老服务体系没有改变老年人原有的生活,老人仍旧在自己熟悉的环境里居住。此外,综合照护的模式又能让老人在各个护理阶段先期适应、顺利过渡。
接下来,福苑将加强与街镇合作,按照《新区“十三五”养老服务设施建设行动计划》要求,推进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向嵌入式、小规模、多机能方向发展,为“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医养相结合”的社区养老服务体系的建设尽一分力,让更多的老人能在家门口,一边生活、一边养老。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