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修身,从心出发

2020年11月26日 10阅读 来源:浦东日报 2016-09-28 00:00:00

一座城市的文明水平取决于这座城市的文明素质,今年以来,上海全面启动市民修身行动,着力在提升市民文明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上下工夫。浦东市民修身活动,不仅是中华传统修身行动的转化,也是结合上海城市和文化特征、融入时代要求的发展创新。

日前,“暨修身方式金点子征集”正式启动,在首场讨论活动中,上海市收藏鉴赏家协会会长陈鹏举,资深媒体人、微信公众号“大诗兄说”创始人杨金志,上海开放大学教授、“浦江学堂”创始人鲍鹏山三名嘉宾分别进行了主题演讲,畅谈他们眼中修身与传统文化、时代变迁的关系。

修身,不同的人作出不同的榜样

陈鹏举

上海市收藏鉴赏家协会会长

修身是人生的开始,也是终结。我们活在这个世界上,从一个天真的孩子成长为一个有文化的中国人,当我们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我们自问:你是不是一个完整、合格的中国人?

在这里,我讲五个例子:

一是宋代诗人陆游。在中国文化里面,诗的境界较高,中国是一个非常有诗意的国家。陆游有两句诗,“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讲的是为国尽忠、在家尽孝。陆游觉得,一代一代中国人的血脉是传承的。因此“为国尽忠、在家尽孝”可以说是中国人修身的底线。

第二个是苏东坡。苏东坡在唐宋八大家里排位并不是最高的,但为什么人人都喜欢他?因为他尽管经历了许多苦难,但活得非常通透,这一点感动了很多文人和读书人。我们活在这个世界上,一定要为国家做些事情,要为社会做些事情,要把自己的理想和国家的繁荣昌盛连在一起。所以,苏东坡永远在努力地做事,这也是他的修身。

第三个是伯牙。他有句话是说,“与天地参”,讲的是人是和天地并立的,钟子期理解他的想法,所以他们成为了知音。孔孟、老子的思想是“上天下地”,所以他们想法非常大,人只有在自然里才会成为一个非常“大”的人。前面两个例子的修身是“家国之志”,那么第三个例子的修身就是“天地之念”。

第四个例子是曹雪芹。一个读书人,必须在各方面非常独特,有自己的见解,曹雪芹就是这样一个人。所以他写的《红楼梦》可以一直研究下去。我们许多人,包括我本人,知道的东西都非常少,或者只能懂其中一部分。我们希望在各个领域都能够有自己的见解,这样生活才会丰富多彩。

第五个例子是收藏家张伯驹。故宫博物馆收藏的字画中,无论是艺术价值,还是市场价格,都“罕有能超过1956年张伯驹无偿捐献之物”,但他自己后来的生活是非常清贫的。我的忘年交黄永玉先生跟我讲过,当时他和他的子女到北京西餐厅去吃饭,走进来一个人,衣着非常朴素,买了两个面包和一碗罗宋汤,可能是带回去给夫人吃。黄永玉跟他的子女说,“这个人是张伯驹,你们要记住这个人,他是一个伟大的人。”

人在这个社会中,贫富不重要,重要的是贵贱。现在许多人是富了,但是缺少一个“贵”字,缺少高贵的气质。我们可能没有多少钱,但是我们可以成为高贵的人。即使你很富有,也要努力成为高贵的人。

希望我们从心出发,成为一个高贵的人。

一碗保鲜两千年的鸡汤

杨金志

资深媒体人、微信公众号“大诗兄说”创始人

今天和大家交流一下我学习《论语》的体会,我不是专家,也不是学者,我只是一个传统文化的爱好者。

首先,我对《论语》的理解是:不忘初心。孔子有一句话,“吾道一以贯之。”这是孔子和他的学生的对话,孔子说的这个道是什么?是“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其次,孔子是一个立场非常鲜明的人,他和他的弟子有一段对话,弟子说,“以德报怨,何如?”孔子说,“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意思是,应该用正直来报答怨恨,用感激、恩德来报答恩德。他对为人处世也有表达,“乡愿,德之贼也”,还说过另外一句话,“巧言令色,鲜矣仁。”

孔子推崇什么样的性格呢?“刚、毅、木、讷,近仁”,还有“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现在人们经常开玩笑说自己有“拖延症”,“拖延症”不应该有,想到、决定了,一定要做。比如汉朝的名将霍去病,是一个典型的“刚、毅、木、讷”,他的性格不像一个年轻人,很老成,话也不多,但是他带兵打仗非常厉害。

第三叫进退有据。《论语》有一段对话:“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孔子还讲过一句话,“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这句话是推托责任吗?不是。现在我们经常说跨前一步,跨前一步到底好不好?好是好的,但不是最高境界。最高境界是每个人在自己的位置上做好自己的事,这就是对社会、对国家的贡献,并不是偷奸耍滑的意思。

第四是为孝之道。有好几个学生来问孔子,到底什么是孝?孔子回答得不一样,子游问,他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如果你不尊重父母,哪怕锦衣玉食,也不叫孝,跟你养一条狗没有区别。子夏问孝,孔子说:“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色难,给他吃穿很容易,但关键是要和颜悦色,不要摆出恩赐的脸色,稍微跟父母有点代沟,有点隔阂就吵起来,都是不应该的。还有,“父母在,不远游。”其实后面还有一句话,“游必有方”。孔子是一个很灵活的人,前一句是说,子女有赡养父母的责任,万一要出远门,可能当官、经商,一定要有充足的理由。孔子还说,“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是说一定要知道父母的年龄,一方面高兴父母长寿,一方面要有心理准备,这是孔子讲的孝道。

第五跟大家聊聊养生。孔子说,粮食如果坏掉了,鱼和肉腐败了,颜色不好看不吃,味道不好闻不吃,烧得不好不吃,切得不对也不吃,这个酱放得不对也不吃,肉虽然多,但是不能吃得比饭还多,酒是无限量供应,但是不能喝醉等。他还表示人要懂得餐桌的礼仪和平时生活的礼仪,要“食不言、寝不语”。

现在是21世纪、互联网世纪,也许我们身处的是一个信息爆炸、知识爆炸的年代,但是智慧爆炸了吗?智慧没有,很多时候我们运用的还是古人的智慧,还是孔子那个年代的智慧,我们自己要有主心骨。这是一种修身。

在现代修身,需要我们要放下手机,拿起书本多看书,还要多读经典和原著。比如《论语》,直接看原著,少看演绎的。但是看书不意味着做书呆子,要学以致用,活学活用,用到自己生活中去。

最后,真心诚意,知行合一。人不要说一套做一套,而且当你觉得对了,就去做,只有做了而且是和你想的一样,才算真做。

修身即修心

鲍鹏山

上海开放大学教授、“浦江学堂”创办人

有记者曾经问我,鲍老师你从教30多年对教育的理解是什么?我说只有两个字“唤醒”,通过教育唤醒人们的内心、身心。

在我看来,修身就是修心。

教育有两个使命,第一个使命是传承人类文化,并且“以文化人”、“以化成天下”,这是教育最原始,最本质的事。教育的第二个使命,才是传承人类的技术,也就是所谓的职业的教育和科学的传承。这一点我们的教育把它做了,还做得不错,但是传承人类的文化,“以文化人”这一点,做得并不好。

文化和教育有什么区别?又有什么联系呢?我认为,文化是教育的目的,教育是文化的手段。文化这个词最初是一个动词,就是我刚才说的“以文化人”。何为“以文化人”,是用人类共同的价值观来教化一个人,使他的行为文明化,最终“化成天下”,那就是说让整个社会用一种文明的方式来运作,所以没有教育很难做到让文化有效传承。可以说,教育的共同点就是文化的传承。

《论语》第一章叫《学而》,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只有人有了价值观,才会有了主心骨,所以孔子一直学到最后,这是人生精神境界的提升,这也是我们今天讲的主题“修身、修心”。换句话说,这是学习的目标。

其实,《论语》里有一个你不认真读,读不出来的内容,那就是孔子是人类有史以来的第一个专职老师,至少从37岁开始,他就把老师作为一生中最重要的一项工作。他教学生的时候很有意思,从来不会跟他的学生讲知识,更不会讲专业、讲技术,全部讲的是有关文化的问题,是修身养性的内容。

孔子知道什么才是一个人最重要的,学习也好,教育也好,不是说重要的东西你就要学,而是必要的东西你才去学。这个世界重要的东西太多,你不可能把所有的东西都学到,孔子认为有三条最重要,就是礼、义、信。

有一个词叫学问,什么叫学问?就是学着去问,当你学会问大问题的时候,表明你已经开始关注大问题了,当你学会问一些根本性的问题,说明你已经找到了人生的根本在哪里。什么是根本?是修身。

孔子有一次跟他的弟子说,你们一定要多读《诗经》,读《诗经》可以让你兴,可以让你观,可以让你群,可以让你怨。兴,让你有情怀,让你有理想,让你保持一种状态,让你有活力。观,让你有判断力,知道什么可做,什么不可做。这是一种判断力,也是一种修身。群,让你有群体意识,让你有担当,让你有责任感,让你知道一个人活着不是为一个人活着,甚至不是为自己小家庭活着,你要为国家活着,为民族活着,甚至为人类活着,你这个人才能做大事,凡做大事的人一定要有这样的大境界。最后还有一个字叫怨,怨是有独立的判断,有独立的思考,不是人云亦云,读书让你能够拥有四个方面的素质和能力:侧隐之心、醒悟之心、辞让之心和是非之心。

传统的教育教人做人,这是教育的本质。教知识和专业很重要,一个人为这个世界服务要有知识,一个人为这个世界服务要有专业的能力,但坏人可能用技术干坏事。所以一个人如果没有善,没有修身,其他的东西都靠不住。但知识和技术未来可能会被机器取代,可有一些东西不可以被取代,那就是德性、修养,以及对是非的判断。

现场问答

问:我觉得收藏是一件高大上的事情,一般人很难参与其中,您觉得收藏和修身有关系吗?

陈鹏举:收藏最重要的是欣赏,而不是拿钱把它买回来放在家里。我们要和收藏品有一个交流,用心去感受它们。其实,到博物馆和画廊参观,也是收藏的一部分。收藏不仅仅是拿钱买东西,这个观念要改变。

问:我是一名退休工人,生活比较单一,没有什么特长,也没有什么爱好,那我该怎么修身呢?

陈鹏举:人潜意识里对文化都是有追求的,其实在家里的任何地方都可以找到你感兴趣的东西,比如说家具,可以稍微研究一下它好在哪里,再比如书房里的笔墨纸砚也可以唤醒你许多和文化有关的记忆。修身不是说做一件有目的的事情才是修身。中国的很多东西都非常有诗意,它就在我们身边,不需要你花多少精力准备。

鲍鹏山:我觉得人只要在生活,就是在修身。做人讲究一点,做事讲究一点,说话讲究一点,这就是修身。我曾经讲过一句话,比如说一个农村老太太可能不认识字,但是她过年时有一些讲究,这个也是文化。

杨金志:什么叫修身?把自己的生活过得很舒服,成本不用很高,也是修身。比如说老年人跳广场舞、买菜烧饭、公园溜达,或者陪孙子孙女玩耍,对他们来说是一种兴趣爱好,是修身。如果你真的不感兴趣也没有什么,明代的王阳明曾跟他的学生说,你到街上跑一圈,回来告诉我你的感受。学生回来说,满大街都是圣人,他们有很多值得学习的地方。王阳明说,你领悟了。每个人都应该去挖掘自己的潜力,会发现自己有很多的兴趣爱好。

问:我是一位4岁孩子妈妈,平时发现有意义的东西,也想带孩子去学,但孩子只想看动画片,我怎么引导他?

杨金志:如果一个4岁的孩子,他很喜欢看动画片,就让他看一些好的动画片。什么样是好的?就是体现人类价值观的东西,那些友善、友好的,能够体现热爱自然、热爱社会、热爱人类的,都可以看。在教育上,家长孩子都要努力,但家长不要焦虑。

鲍鹏山:我赞成杨老师的观点。动画片本身也有文化,里面包含人类的一些价值观。对4岁小孩子来说,更多的还是让他逐渐认识世界,这是一个自然的过程,比如说孩子有兴趣了,问到什么问题时,家长再讲,并加以引导就可以了。

陈鹏举:人生不是马拉松,没有“所谓输在起跑线上”的说法,我一直强调一个观点,能写诗的人不一定是诗人,如果他看了一首好的诗,他能看懂,他就是诗人。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