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赵天予
一个东北姑娘,将接亲仪式放在了养老院里。“这里就是我的家,希望同事们陪着我出嫁,老人们看着我出嫁。”
6月3日,艳阳高照,位于南码头路街道的南园养老院分外喜庆。
院门前的弄堂两侧挂上了玫瑰妆点的粉色薄纱,大门上也装上了一道由花朵串成的门帘,沿着红地毯走进院内,“翡翠翼交连理树,藻芹香绕合欢杯”的对联告诉来客:一对新人将从这里走向自己的新生活。
自从首次踏进南园养老院的大门,来自吉林长春的新娘张金羽在这里度过了8年多的青春。从一名康复员成长为副院长,敬老院成为她在上海的“家”。“老人们看着我出嫁,就像是在嫁孙女一样。”回忆起8年来的点点滴滴,这名乐观直爽、敢作敢为的东北新娘子颇多感慨。
敬老院里的“孙女”出嫁了
一早,张金羽化妆时,院里106岁的老寿星也坐着轮椅,给她送上了红包。虽然老太太没有说什么,但这份超越血缘的关爱,都在不言中。
从康复员到副院长,张金羽达到了8年来工作上的最高峰,也赢来了事业与爱情的双丰收。新郎宗志杰今年31岁,上海人,在一家科技公司工作。
与大部分来这座城市打拼的年轻人不同,张金羽并没有选择在宾馆出嫁,而是把接亲仪式放在了南园养老院。“这不仅是我工作了8年的地方,更是我生活了8年的地方,这里就像我的家。”
得知张金羽“希望同事陪着我出嫁、老人看着我出嫁”的心愿后,院领导一口答应。大家就像嫁孙女一样,自然而然地操办了起来,平日里安静的院子,平添了一份喜庆。
这天早上,院里的老人都换上了鲜艳的服装,等待着喜庆时刻的到来。85岁的包奶奶是看着张金羽成长的,她告诉记者:“小张从一名康复员成长为副院长,非常不容易,我们老人看在眼里,心里都很心疼她。现在她把养老院作为娘家出嫁,更加让我们感觉就像是在嫁孙女一样,非常感动。”
就在张金羽化妆时,院里106岁的老寿星也坐着轮椅,给她送上了红包。“老太太平时都不怎么说话,但是知道小妹妹要结婚了,亲手装好礼金送过来。”照顾老人的阿姨告诉记者,虽然老太太没有说什么,但她也能感受到,这份超越血缘的关爱,都在不言中。
9点30分,接亲队伍准时抵达,张金羽已在康复室临时改建的新房里等待了许久。堵门、塞红包、做小游戏,一切就像是一场普通接亲仪式,只不过在随后的敬茶环节,除了张金羽远道而来的父母外,几名在养老院颐养天年的老人也品尝到满溢幸福的香茗。
“离开家乡已经11年了,开始父母只是让我出门锻炼、成长一下,看看外面的世界,没想到外面的世界太精彩了,我不愿意回家了。”在最幸福的日子里,张金羽不忘向父母表达自己的感谢。
其实老两口也希望她能经常回家看看,陪伴他们,但对孩子未来的考虑则略胜一筹。“他们考虑更多的是我今后的发展,能不能在这一行站住脚,所以他们选择了默默支持。现在我扎根上海,回老家陪伴父母的机会更少了,但我会尽量去陪伴他们,有能力的话把他们接到上海一起生活,因为是他们的支持,让我走到了今天。”
“小姑娘特别不容易”
8年过去了,20多名同伴只剩下5人仍在坚持,是领导、同事的关爱,以及家人、老人的支持,让张金羽坚持了下来。
独在异乡,能在养老行业坚持8年,非常不容易。2008年12月,就读于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的张金羽,与班级里20多名同学一起来到上海,在全市各家养老院开始了毕业前的实习。
“到2009年6月正式毕业的时候,还剩下一半人,再到8年后的今天,据我所知只有5个人还留在上海,留在养老行业。”张金羽告诉记者,现在的社会环境下,养老行业很难留住年轻人,她的不少同学选择了与专业无关的岗位就业,即使专业与就业对口,也“逃离”了上海等一线城市,回到自己的家乡。
“上海生活成本高,而从事养老行业工资比较低,对收入有要求的,也只能选择从事其他行业。”张金羽称,大家学了三年专业课程,都想在这一行一施拳脚,但现实提供的舞台和家庭的实际状况,不允许很多人完成自己的梦想。
幸运的是,家人与养老院里老人对张金羽的关爱,成为她坚持下来的一大动力。“我之所以选择养老事业,就是源于长辈的关爱,他们的表率让我觉得老年人是很亲切的,所以2006年时我义无反顾地选择了这个专业。”而独在异乡,养老院里的老人就像爷爷奶奶对待自己的孙辈一样对待张金羽,总是在她辛苦付出的时候安慰她,一句“小姑娘特别不容易”,让她体会到了认同,也让她坚持到了今天。
“一个学生出门的时候可能什么都不会,她所学的都是一些理论,所有的成长都是在和老人、员工、家属实际沟通中获得的。”张金羽说,同期的伙伴也给了她很大的支撑,让她觉得在外打拼并不是只有孤单一人,大家可以一起做一份很开心的事业。
对老人超乎寻常的细心
张金羽对工作持有“不能怠慢”、“不可偷懒”、“不出差错”的理念,因此,她对全院100多个老人的情况了如指掌。
“住、养、医”,是养老院的基本功能,但是在南园,“乐”也是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元素。老人们说,张金羽就是一颗“快乐的种子”。
一年四季,张金羽为老人和养老院员工送去了一波又一波的快乐。无论是各类传统佳节的联欢,还是共建单位联谊,在张金羽的策划下总能够变换出新意。有时是花样繁多的拓展运动,有时来一场项目适合老年人体质的“老少运动会”……每次活动,养老院就会变成一座游乐园。
这个看起来大大咧咧的东北女孩,对待老人时却有一份超乎常人的细心。养老院会为每名老人过生日,张金羽操办时,总会考虑每个老人的爱好、脾气和各自的特点,就连老人是否喜欢某道菜都搞得一清二楚。
她对全院100多个老人的身体、家庭情况也是了如指掌,并时常和老人聊聊天,倾听他们的诉求。按照老人的话来说,儿女对自己的关心有时候都比不过这位东北姑娘,“是小张在替他们尽孝啊。”
这些年来,张金羽先后荣获“浦东新区老龄工作先进个人”、“浦东新区优秀青年岗位能手”、“南码头路街道十大青年之星——服务青年之星”、“南码头路街道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十佳好人”等荣誉称号。
社会的认可纷至沓来,这些荣誉背后是张金羽不分昼夜的辛勤工作。“不能怠慢”、“不可偷懒”、“不出差错”,多年来,张金羽秉持这些理念,将各项工作出色地完成,她花费了比常人更多的时间与精力,工作中每一件要落实的事情,都会在笔记本上详细地记录下来。
努力做同行业的标杆
“我年轻,正青春,这是我的优势,但我也必须与时俱进,不然就会给更努力的人淘汰,要生存下去,就必须更加优秀。”
“养老行业是必须要有年轻人加入的,老人不太愿意接受新鲜事物,我们年轻人学习的速度比较快,也喜欢新鲜的东西,在工作中把新事物,通过各种方式传递给老人,能够让他们变得时尚、活得年轻。”
认识到这一点的张金羽,早已褪去8年前初到南园时的稚嫩。作为养老院的副院长,她要将年轻人在管理和工作上的想法,用创新的理念施展出来。
“现在站在管理的角度回想ISO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的工作,只能说庆幸当时没放弃。”张金羽称,当时南园养老院十年院庆刚刚结束,作为行政部主任,她接到了一项艰巨的工作:构建ISO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的养老机构标准化服务体系。
“ISO一般是产品的生产标准认证,而我们是做服务的,怎么把十分苛求的质量标准整合到养老院文件中,再重新编写进养老院的所有管理条例里,并细分到每个岗位,甚至每个动作,工作量和难度都非常大。”张金羽告诉记者,更困难的是她和同事对于ISO一无所知,大家只能从头开始学习。
现在回想起来,张金羽将那8个月的学习视为“炼狱”,每天都在学习、吸收、交流、整理、应用中度过,其中有两三个月时间,更是“废寝忘食”。“每天8点准时上班,第二天凌晨4点回家是常态,有时候通宵工作,整夜整夜不睡,校对、修改文件,第二天上早班的护理员还好奇我们为啥这么早就来了,其实我们根本没有回家。”
前期工作完成后,张金羽和同事还要手把手让其他管理人员、基层员工学习、接受新的服务规范,有时还要面对老人和家属对于服务改变的疑问。“从没有一件事让我觉得这么困难,我也迷茫过,为什么要做这些?我们的服务不是已经做得很好了吗?那时我也曾想过要放弃。”
张金羽回忆称,当时院长的一席话定下了她的心:“院长和我说,虽然养老院已经做得很好了,但是不能原地踏步,要开辟新的前进的路,更加专业化,才能在行业里生存下来。”
就这样,直至通过第三方的审核检查,拿到沉甸甸的ISO证书和奖牌的那一刻,张金羽的心才终于放了下来。
现在,张金羽成为了南园的副院长,从康复员到文员,再经历了行政部主任、院长助理的锻炼,这个新岗位对她来说是机遇也是挑战。“从管理层面运作养老院对于我是一种新的经历,我希望通过我的学习,能带领我们团队成为同行业的标杆。”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