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新式”养老的甜酸

2020年11月20日 10阅读 来源:浦东日报 2018-10-24 00:00:00


■本报记者 陈烁

老年公寓、候鸟式养老……“新式”养老满足了老年人享受品质生活的需求,但他们依然心怀隐忧:稳稳的幸福感,或许还有很多路要走。

81岁的周国新之前从没想过离开家养老。但现在,她和老伴已经适应了在亲和源迎丰老年公寓的生活。打动她的,是这里有他们自己独立的一个空间——一室一厅的一套居室,“这里就是我的家。”她说。

虽然,亲和源的门槛并不低,需要一次性付出78万-178万不等的金额购买会员卡才能选房入住。但依然有很多老人像周国新一样,愿意选择这样的“中高端养老”方式。

记者了解到,在浦东,除了亲和源,还有高端养老机构,成为周国新们晚年的住所。与此同时,还有一些老人选择了“候鸟式养老”,即像候鸟一样迁徙到不同的地方,领略晚年的别样精彩。

有秘书陪伴的养老

公寓为老人配备了生活秘书、健康秘书、快乐秘书等,但“高端养老”需要“高端”的经济实力。

从去年入住到现在,周国新和老伴已在亲和源住了一年。

走进他们在亲和源的家,一室一厅的居室被收拾得干净整洁。屋里有小客厅、开放式厨房、餐厅,还有卧室、卫生间、阳台。卧室的墙上、桌子上,还摆放着很多家人的照片,透着温馨。

周国新夫妇原本住在惠南镇,孩子们很孝顺,经常去看望他们。可早几年,老伴患了严重的腰椎间盘突出,进行了手术治疗。两人又先后心肌梗塞和脑梗一次。“这下孩子们急了,说你们俩不能再单独住了。”

当孩子们提出为他们找一处养老的地方时,周国新万般不愿意。但孩子们劝她一起去看看。这一看,她同意了。因为,孩子们给她找的地方不太像她想象中的养老院。“这里都是独立的一户户人家,就跟住在自己家一样,还能有人随时照顾。”

在亲和源迎丰老年公寓里,如今住着100多名像周国新一样的老人。其中,还有一对“明星人物”——《编辑部的故事》里牛大姐的扮演者、著名演员童正维和老伴著名戏剧导演马科。

4年前,童正维发现当时已经85岁的马科经常找不到路,她意识到老伴的认知开始退化了。“那时我就决定找一处安心的地方养老。”童正维说,“孩子说让我们跟他们一起住,给我们请最好的保姆,但我说不行,我们需要朋友。”

就这样,在朋友的介绍下,夫妇俩来到了亲和源。选择这里,一方面是像周国新老人一样满足了隐私需求,另一方面就是她在照顾老伴马科的同时,自己还能去参加兴趣活动,他们依然可以与其他老朋友一起聊天,一起出去玩,而且有专人照护,不担心出现什么问题。

“好就好在还是家的感觉。而且,虽然孩子不能天天陪在身边,但有公寓里的秘书天天陪着。”童正维说。

亲和源迎丰老年公寓主任花述敏告诉记者,迎丰老年公寓是亲和源在2016年推出的一个医养结合老年公寓,共有126套房间,如今入住率在85%左右。“迎丰老年公寓跟我们原来的亲和源养老社区有所不同,是亲和源2.0版,在原有家庭护理的情况下,加了专业照护。平时有家庭医生查房,护工也可以上门服务。如果老人夫妻双方只有一方身体较差,两人依然可以住在一起,一方获得专业照护的同时,也不影响另一方的生活。” 紧急情况下秘书会直接陪同老人至医院就诊;守护会员健康。

2008年,亲和源在国内第一个推出会员制养老社区——上海亲和源老年公寓。老人入住前,需一次性缴纳会员费购买会员卡,后续每年再缴几万元不等的年费,用于日常管理服务等开支。最早,其会员卡价格为50万元左右,目前,这一价格已涨至178万元。

亲和源的创始人、亲和源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奚志勇曾这样总结亲和源的管理模式:亲和源不再是一个以床位为管理思路的机构,而是一个将居家养老与专业化照顾相结合的养老生活社区。上海亲和源老年公寓编写的《上海市公寓养老服务标准化》被立项为国家标准化示范试点项目,在2018年初至国家民政部申报国家级公寓养老服务标准化。

在公寓的房间内,客厅、卧室床头、卫生间,全都有呼叫设施,老人遇到紧急情况时可以一键呼叫;社区内,除有12栋公寓楼外,还有会所、老年护理医院、配餐中心、商业街、管理及活动中心。

入住老人每人有一个会员卡,只要携带着会员卡,卡内的电子定位芯片就能随时向管理人员报告他们的行踪。另外,公寓为老人配备了生活秘书、健康秘书、快乐秘书,为老人提供生活照料、家政服务、物业管理、医疗康复、营养餐饮、文化娱乐等服务。

迁徙的“候鸟老人”

夏天北上避暑、冬天南下避寒,成为不少老年人的选择。

今年60岁的周桦与老伴也住在养老社区,但不一样的是,他们是住在异地的养老社区,而且不会全年住在那里。

周桦夫妇俩居住的,是乌镇的一个学院式养老度假特色小镇,距上海约120公里。那里的房间设施和社区内配套也是适老化设计,但与亲和源不同的是,那里并不提供秘书这样的贴身服务。而且,入住那里的形式是购买房产,属于最近几年热度很高的“养老地产”。

周桦出生在上海,但十几岁时就跟随父母去了兰州,此后一直在兰州生活。儿子长大后,回到上海读了大学并安定下来,于是她和老伴也就想着回到上海。当听到亲戚介绍乌镇的这处养老社区、而且实地看过后,觉得很适合老年人生活,离上海又不远,便决定把家安在这里。

“这里社区环境很好,最主要是有好多老人,而且有各种活动,不寂寞。”周桦说,这是最吸引她的一点。另外,社区主打学院式养老特色,所以设计得跟大学校园一样,还开了很多班,书法、古筝、声乐、舞蹈等,想学什么就可以报名。

事实上,除了在乌镇,他们一年中还会来往几个不同的地方。“每年春天,我们在乌镇住上几个月,等到夏天时会回兰州一段时间,然后再回乌镇,到冬天时天冷了,就到广东中山那边,之前在那边一个小镇买了套房子,冬天时就住那里。”

夏天北上避暑、冬天南下避寒,如此候鸟般的生活,周桦夫妇已经过了几年。据周桦讲,在乌镇住的社区里,大部分都是来自上海或杭州的老人。这些老人,大部分是追求生活品质的知识分子,对于老年生活不愿凑合度过。周桦之前就是专业戏剧院团的负责人,还是国家一级演员,曾获得中国戏剧梅花奖。

她认识的朋友中,每年冬天迁徙至广东中山、珠海或是海南养老的人有很多。“虽然是跑到异地,但大家都来自同一个地方,也不寂寞,每天晚上还能一起聊天、活动。”周桦说。

最近几年,加入候鸟式养老人群的老人正越来越多。此前曾有媒体报道,作为“候鸟老人”过冬热门目的地之一的广西北海,冬天时超过半数的人来自全国各地。“候鸟老人”在北海甚至被称为“荣誉市民”。据民间粗略统计,每年到北海的“候鸟老人”达8万-10万,给当地带来了巨大经济收益。

因此,在冬天来临前,北海市人民政府曾专门前往北方城市,向 “候鸟老人”发出邀请,邀请大家“回家”。候鸟过冬养老也被列入《北海市养老服务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并实现医保跨省异地就医即时结算与全国接轨。

安心养老的希冀

不管是高端养老,还是候鸟式养老,老人们依然有担忧。“希望将来整个养老体系能让我们更有保障。”周桦说。

“浦东养老服务机构大致上可分为两种,大部分是保基本的养老服务机构,还有少部分就是提供个性化高端服务的养老服务机构。”浦东新区养老服务行业协会常务副会长严景旖说。

据其介绍,以浦东新区养老服务行业协会的会员单位为例,定位以保基本养老服务为主的机构,有国有资产运营的养老公司及养老机构、政府主办的特护院、养老院、居家养老服务中心、长者照护之家、日间照护中心及为老服务助餐点;定位在高端为老服务的第三方社会组织(其他涉老企业),主要是在工商管理局登记的养老服务机构(包括台港澳合资)、有以房屋租赁形式为养老特色的候鸟式、旅居等养老服务机构。

“这些机构在为长者提供生活服务与照护保障方式和照护人员配备上达到了更高的标准,可以满足个性化需求。”严景旖说,比如,除了亲和源,浦东还有金色阳光颐养院及凯健国际养老机构,他们能够为不同需求的老人提供服务。

但不管是高端社区化养老,还是候鸟式养老,有时也会让老人们感到有隐忧。

住在乌镇的周桦,觉得社区一切都好,但今年发生的一件事情,让她和其他老人们心头蒙上了一层阴影。今年5月,社区里一位80多岁的老人突发心脏病,因周边没有大医院,未能及时得到抢救而离世,这让社区里老人们有点担心。

在入住亲和源之前,马科和童正维夫妇也过着候鸟式的养老生活。但是,年纪是一个现实问题。“马科身体越来越不如以前,又出现了记忆退化这种情况,我们年纪也大了,体力跟不上了,就想安稳下来。”今年已经81岁的童正维说。

周桦虽然现在才刚60岁,但每年这样跑也让她有不太安定的感觉。“现在我们跑得动,但再等10年或更远,体力就不行了。”而且,现在的迁徙也有着亲情原因——兰州和上海,一头连着父母,一头连着儿孙,不跑也不行。

“我们现在就是要为自己提前做好计划。现在都是一个孩子,他们压力也大,将来我们不可能什么都依靠孩子,最后还是要进养老院。所以,希望将来整个养老体系能够好一点,让我们更有保障。”周桦说。

记者手记

晚霞依然可以美丽

当你老了,头发白了, 睡意昏沉,有多少人会爱你苍老脸上的皱纹?

每个人都不想老,但每个人都会老去。养老是必须面对的事实,但当养老成为问题时,说明未老的人,正关注他们的明天;已老的人,希冀着人生最后的灿烂。

好在,我们正努力着。居家、机构、高端、迁徙等等。年龄不同、收入不同、身体状况不同,老人们都能“对号入座”,各取所好。

很赞同民政局一位领导的观点:养老是一种生活方式。不要把养老院想象成“最后的孤独”,也不要把“以房养老”当成对子女的不负责,更不要把子女送老人进养老院说成“不孝”——我们关注养老,最想说的,就是没必要把“老了”当成凄凉和孤独。晚霞,依然可以美丽。

当70后、80后逐渐老去,他们的养老方式,一定会更为多元,对情感的诉求也会更多。让老人们幸福起来,不是物理空间的问题,也不是增加几张养老床位能解决的。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当社会把关注的目光,更多地投向老年群体的时候,或许,养老便不会成为问题。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