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鼓起的腰包

2020年11月20日 10阅读 来源:浦东日报 2018-12-25 00:00:00

乡村振兴,发力点在于产业兴旺、农民增收。在浦东,乡间民宿、家庭农场、特色产业等“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渐渐鼓起了村民的腰包。

12月22日,周六,虽然下着小雨,但川沙连民村的宿予民宿依然迎来了不少客人。宿予“彩釉之家”的房东王顺英笑意盈盈。

收着房租、拿着在民宿上班的工资,顺带还能卖给客人自家种的青菜,王顺英夫妇因为民宿获益颇丰。得益于民宿的带动,连民村也成为浦东新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一个典型。

地处大都市的边上,浦东的农村和农民早已不再靠耕种一亩三分地来过活。“我们的农业要走精品化的路,农民则要职业化。”浦东新区副区长管小军说。

浦东新区的乡村振兴之路,如果说“美丽庭院”、“家门口”服务体系建设是切入点,那么,促进乡村产业兴旺、农民增收则是发力点。

年租金收入412万元

民宿和乡村休闲旅游的发展,使农村的一二三产业得以融合发展,增加了村民的收入。

宿予在2016年来到连民村。运营宿予民宿的明珠富想川沙(上海)民宿文化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冠伦还记得第一次到连民村时的讶异:“上海居然还有这样的农村,有一片湖,还有大片的农田,是传统农村的样子。”

这让他觉得这里很适合做民宿。于是,经过前期筹备,2016年公司成立,2017年6月宿予民宿开始运营。

在村里的两年多,宿予和连民村建立了密切联系。

王顺英在2016年将自家房子租给了宿予民宿,得到的承诺是,从第三年起每年房租都有固定比例的上涨;王顺英的丈夫在宿予民宿做保安,每月有2000多元的工资;有客人入住时,王顺英偶尔还能卖出去一点自己种的蔬菜。

连民村党总支书记姚翠萍介绍,当前,宿予已租用村里47幢农民宅基地房屋作为民宿开发用房,5幢已经完成装修并对外运营,吸纳了17名本村村民和外村年轻人成为民宿公司的员工。

“连民村村民共计从民宿公司获得年租金收入412万元,年就业收入82万元。民宿公司的成功运营,提高了村民的工资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姚翠萍说。

宿予民宿周边的一些草莓园、农庄、瓜果采摘园等,也迎来了络绎不绝的游客。“我们与当地合作社联合,大家一起为客人带来更多体验项目。”王冠伦介绍,民宿的日常经营中,也会根据需要从当地合作社采购农产品。

包括宿予在内,浦东首批三家持证特色民宿都在川沙新镇。该镇区域发展办主任唐红说:“我们虽然不像周边省市有山有水,有天然的风景,但我们有3.4万亩的基本农田,有密布城乡的800公里水网,有450年的筑城史,镇域内还有上海国际旅游度假区,这是我们独有的资源和优势。”

同样致力于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还有大团镇。不久前,大团镇政府、听取了设计公司关于东大公路休闲旅游带的方案。

“我们正在完善东大公路两侧8000余亩连片水蜜桃种植区,推动‘十里桃花海’乡村休闲旅游带建设,争取‘十三五’末打造上海乡村休闲旅游精品带、美丽乡村建设示范带。”大团镇党委书记董军说。

现在,大团提出了全镇域旅游概念,初步形成“一年多节庆,四季乡村游”的格局。“大团乡居”区域民宿公共品牌建立,第一家乡村特色民宿项目“百匠村”在果园村试运营。今年桃花节期间,大团游客接待总量达20万人次,同比增长37%;综合收入达907万元,同比增长42%。

这些,都是浦东新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缩影。2018年,浦东获评首批“全国农村创业创新典型县”和首批“全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先导区”。

“农二代”越来越多

回乡的年轻职业农民,给农村的产业发展带来了更多机会和活力。浦东正在构建包括职业农民在内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当一些年轻人在农村“折腾”民宿这一新鲜事物时,身为“80后”的董晓英还在研究着“种田”。但她的“种田”,已不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耕种,而是以“农场主”的身份,开拓她的田园事业。

董晓英是淼洋家庭农场的主人。2013年之前,她和丈夫赵进军像很多年轻人一样,虽然出身农村,但早已离开。2013年,承包了30多亩地的父母提议,由他们夫妻两人回来接替经营。

“一开始还不太愿意,但父母年纪大了,政府又很支持年轻人回乡做新型职业农民,提供很多培训和项目扶持,就决定回来试试。”董晓英说。

就这样,她和丈夫从头起步,一个项目一个项目地做起,农场规模不断扩大。现在,农场80亩标准大棚里种植着马兰头、花菜、芹菜、枸杞藤等各色蔬菜,此外还有160亩水稻田,进行水稻和西甜瓜轮作,年销售额达到了400多万元。

2015年,职业农民职称评审在浦东新区试点启动,董晓英成为首批取得国家系列农艺师职称的职业农民之一。赵进军在2017年也取得了这一职称,两人成为全区唯一双双获得农艺师职称的夫妻档,把农民从“身份”变成了“职业”。

现在,在两人的努力下,淼洋建立起了一整套标准化的生产体系,成为浦东新区达标合作社、上海市“示范家庭农场”。

“农业要走规模化的路,让真正从事生产的农民职业化。农民要变成一个体面的职业,才会有人愿意来做。现在非常可喜,回归土地的‘农二代’越来越多。”在与年末视察的政协委员沟通交流时,管小军如是说。

在新场镇新南村,“美丽老家,我们一起回乡”已经成为一种时尚。那里,有一支以年轻人为主的管理团队,经营着定位休闲观光的南德农庄;同村的御郊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营团队也以“80后”为主……一个个回乡创业的年轻一代,给农村的产业发展带来了更多机会和活力。

记者从浦东新区农委了解到,在浦东发展都市现代绿色农业的路线中,第一条即构建包括职业农民在内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一方面,力争三年累计培育农产品安全优质放心基地200个,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地产优质农产品的“供给清单”,同时在一些销售新渠道、新业态建立起“需求清单”,有效对接“两个清单”,促进地产农产品“优质优价”。

另一方面,加强对农业经营主体的宣传引导,让浦东新型职业农民走上荧屏、走上舞台,将农民塑造成懂技术、有知识、有担当、有情怀、有尊严的新兴职业。

“这些举措加上项目与资金扶持等系列工作措施,使浦东新区初步构建了现代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得到了较好发展,全区50%的粮田实现由家庭农场经营。”浦东新区农委党组书记、主任苏锦山表示。

一棵桃树的文章

围绕一棵桃树,浦东正努力做桃产业的大文章,给传统产业带来新发展。

12月19日,海上桃花源的桃木工坊内,来自山东的鞠昌如聚精会神地用桃木雕刻着一只小狗。他从事桃木雕刻30多年,到海上桃花源也已有3年。在这里,他用桃木雕刻出刀剑斧、12生肖等各种工艺品。

“桃木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里可以辟邪,有着祥瑞意义,所以我们的各种桃木摆件、挂件卖得都不错。”上海东元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陈锋告诉记者。

海上桃花源内,除了有桃树、桃木工坊,还有桃文化展示馆。每年桃花节期间,还有桃花茶、桃花酒、桃花蜜饯、桃花酥。一棵桃树的潜力,在这里被深度挖掘。

以桃产业为主线,大团镇将农业种植、农产品加工、文化创意、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等与“美丽乡村”建设结合,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正是推进乡村产业兴旺的路径。

作为浦东新区唯一的纯农业镇,大团拥有基本农田2万亩,果林地1.45万亩,其中1.1万亩都是桃林地,是著名的水蜜桃之乡。因此,围绕桃子做文章,成为大团镇推进乡村产业兴旺的首选。大团镇专门邀请专家进行了“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战略研究”,提出规模化、品牌化、精致化、组织化的桃产业发展方向。

“我们探索建立产业联盟,开展小桃园集中流转试点工作,实现土地规模经营,培育建成了多利、东元、邵宅、邵海等一批‘千亩级’现代农业示范基地,还计划建设2000亩标准化高品质‘桃野公园’,打造国内知名的标志性桃源胜地。”董军介绍。

这也是浦东桃产业发展的大方向。

新区农委介绍,浦东现有桃树面积2.8万亩,占全市桃树面积的40%,集中分布在大团、新场、周浦和川沙等镇。2017年,全区桃子总产量2.14万吨,年总产值3.02亿元。

但桃产业也面临着发展瓶颈。包括组织化程度有待提高;桃树和桃农双老龄化;三大桃品种采收及上市期重叠,致使大量果品集中上市,供过于求,影响果农收入;生产技术装备设施落后;营销渠道不够畅通等。

为此,浦东新区农委特别制订了《南汇水蜜桃产业提升工作方案》,提出了打造南汇水蜜桃产业联合体,建立水蜜桃分拣及营销平台,优化“南汇水蜜桃”种植布局,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延长桃产业链,确保产业后继有人等系列举措。

浦东农业领域现有上海市著名商标23个,上海市名牌产品17个, 两个区域公用品牌——南汇8424西瓜、南汇水蜜桃。2017年,浦东“南汇水蜜桃生产优势区”是上海唯一被评为首批“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的特色经济作物优势区。

还能做些什么

浦东农委在思考,是否可以总结、提炼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产业发展模式,带动更多村庄。

在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浦东新区也意识到,还存在着一些亟需突破的瓶颈。比如,集体经济内生动力不足,乡村发展空间不足,乡村产业能级不足。

土地指标是乡村发展空间不足的一个反映。据了解,目前的土地指标主要集中在城市化地区使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建设用地因政策限制难以展开。

大团镇果园村党总支书记邵华对此有着深切体会:“现在有渠道的桃农卖桃子没问题,难的是老农民,他们没有销售渠道,不会上网,但是又没有水果交易市场可以让他们卖桃。”

今年桃子上市期间,邵华和赵桥村党总支书记陈平一起,想办法找了块空地临时充当交易市场,很受当地农民欢迎。“但这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没有土地指标,就建不了交易市场。”

在乡村产业能级方面,则存在着农业经营土地无法连片,零星化、碎片化比较严重,农业产业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度不够高,农业多种功能拓展不充分,地产农产品附加值提高困难等难题。

针对这些瓶颈,浦东新区农委提出了系列举措,包括从规划着手,给乡村振兴战略实施预留空间;强化产销对接,建设绿色田园,推进南汇水蜜桃、8424西瓜等区域公共品牌的统一管理,建设产研销一体品牌示范基地;根据各镇区位特点和产业基础,按照不同类型,增强城镇对乡村经济的带动作用;夯实村集体经济实力,拓宽农民收益渠道,加快探索多种渠道盘活农民的宅基地和住房资源,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等。

最近,浦东新区农委正在就一个课题展开讨论——一些村经济发展活力足、产业发展良好的关键动因是什么?“看能不能总结、提炼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产业发展模式,并将这些模式导入其他产业发展相对落后的村庄。”苏锦山说,“我们在思考推动乡村振兴中,到底还能做些什么。”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