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人常年手脚冰凉、精神萎靡气色差、稍微活动一下就觉得疲乏……这种“病怏怏”的状态很可能是体内阳气减少惹的祸。上海市浦东新区周浦医院中医科主任医师凌江红指出,秋冬及早春季节,最该护好体内的真阳之气。
■顾敏 严静雯
现代人多阳气不足
什么是“阳气”?凌江红介绍,中医学的两个重要理论——阴阳学说和元气论认为,气是构成天地万物的最基本元素,而阴阳则是气的两种固有属性。阴气指人体内具有凉润、宁静、抑制等作用的物质,如血、津液。而阳气是指人体内具有温煦、推动、兴奋等作用的一种活力很强的精微物质,它能维持人体脏腑的正常功能,具有推动脏腑等器官运转的动力。
凌江红指出,人体内的阳气是直接决定一个人的生殖、生长、发育、衰老和死亡的重要因素。阳气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越少,阴阳不平衡时,容易产生各种疾病。《黄帝内经·灵枢》曰:“人四十,阳气不足。损与日至。”因此中医中有“四十不补,五十受苦”的说法。
人体阳气不足,即俗称“火力不足”,最突出的表现就是怕冷、手脚冰凉、精神不振。而脏腑阳气不足,其功能就会表现出衰退状态。凌江红认为,现代人由于环境、生活、工作的压力,都有阳气衰减而至不足的现象。
人体阳气不足时,通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手脚发凉;怕冷,衣服穿得比别人多;吃凉东西时会感到不舒服;爱吃热的食物;尿量多,尤其是晚上。
凌江红表示,如果平常表现出了以上其中一种症状,那么很可能就是阳虚体质。
不同部位阳气不足,导致的后果也不同——如果脾阳气不足,则消化吸收功能差,会出现食少腹胀、肚子发凉、经常拉肚子的症状;肝阳气不足,则疏泄、调节情绪的功能就差,容易抑郁;心阳气不足,容易出现心脏功能不好、心绞痛及心衰的情况;肺阳气不足,呼吸道免疫功能下降,容易感冒、咳嗽气短;肾阳气不足,则泌尿生殖功能下降,容易出现夜尿多、男子遗精、阳痿、不育,女子宫寒、性冷淡及不孕等情况。
“阳气不足百病由生。”凌江红介绍,阳气不足会使新陈代谢减慢甚至失常。代谢废物过多,不能及时排出,导致废物积聚,“瘀则凝、凝则堵”,运输管道堵塞后,造成酸麻胀痛。
而废物出不去,营养也进不来。如此恶性循环之下,炎症、结石、肌瘤、囊肿、癌症等恶疾随之发生。
坏习惯易损阳气
人的各项生理活动如吃饭、说话、运动、情绪波动等,都会消耗阳气,这是正常现象。但一些不良习惯会在不知不觉中过度消耗损伤阳气,以致影响身体健康。
凌江红列出了6种过度损耗阳气的行为:
常吃生冷、寒凉和冰冻的食物。不管体质如何,有些人甚至一年四季都服用苦寒清热的凉茶等冷饮,这样有损身体脏腑阳气,造成阳虚。
不避风寒。有些人为了追求时尚,平时不注意保暖,穿露脐装、超短裤;长期过度贪凉或在过低温空调环境中工作、生活,易使寒邪侵入人体,造成经脉气血失于温煦,易使气血凝结阻滞。
经常熬夜、休息不足。熬夜以及不注意休息,会消耗阳气,加速衰老。中医认为,最佳的睡眠时间是“亥时、子时、丑时”这3个时辰,也就是21点至3点;如果经常熬夜看球赛、打牌、唱歌、玩游戏等,就容易使得阳气得不到补充,第二天就会萎靡不振。
缺乏运动。上班族长期坐在办公室里,缺乏运动,不见阳光。这极易造成体内阳气不足。需要注意的是,适当运动是可以生阳的,但过度的运动会消耗阳气。
滥用抗生素。不合理使用抗生素、清热解毒药物也会损及阳气。中医认为,抗生素性偏凉,容易攻伐阳气,致阳气不足,使体质变得虚弱。如小儿反复输入抗生素,会出现面黄肌瘦、胃口差、出汗多等因阳气损伤造成的症状,进而导致抵抗力下降,更易反复出现呼吸道感染。另外,有些人把炎症和热毒混为一谈,并错误使用药物,如治疗妇科慢性炎症使用清热解毒药物,结果越治越虚寒,寒湿越重,阳气越不足,慢性炎症越不见好转。
情志抑郁、心理失衡。精神压力大、思虑过度、生气等情绪波动都会损伤阳气,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
五招护住体内阳气
那么,如何护住阳气,并把损耗的阳气补回来呢?凌江红给出了5个招数。
注意合理饮食。早上喝杯温开水,平时避免生冷寒凉的食物,多食温性的食物,如牛羊肉、狗肉、鹿肉、鸡肉等。可适当饮酒,如葡萄酒、甜酒、少量黄酒等。还可以用食疗护阳气,可选用生姜,早上可饮用生姜红糖水或生姜红枣煮水代茶饮。冬天每周可吃1—2次当归生姜羊肉汤。
注意休息和睡眠。良好的睡眠可以滋精养阳;应该养成最晚不超过23点睡觉的好习惯,最好22点之后就开始准备睡觉,23点之前入睡;中午小憩一下,闭目养神,可养阳气。
做好防寒保暖。天冷注意及时添加衣物;可经常晒晒太阳,每次15—20分钟。
加强体育锻炼。中医讲“动则生阳”,因此建议每天进行1—2次身体锻炼,具体可依体力而定,可以选择散步、八段锦、太极拳等项目。锻炼时一定要注意保暖,出汗要马上擦干,尤其是运动后要及时穿好外套。
善于精神情志调养。阳气不足者常表现出情绪不佳、易于悲哀的精神状态,因此需要加强精神调养;要善于调节自己的情感,不要让忧悲、惊恐和喜怒等极端情绪困扰自己,学会消除不良情绪的影响。
凌江红还特别提到,中老年人可多食温热护阳的食物,如羊肉、桂圆、栗子、大枣等。冬季还可服用一些如鹿茸、肉苁蓉、冬虫夏草、杜仲、肉桂等温阳、壮阳药材以及理中丸、附子理中丸、肾气丸、右归丸等中成药以扶助阳气;此外,也可应用针刺艾灸、足浴等非药物疗法强壮补虚,扶助阳气。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