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须双双
行人乱穿马路、非机动车乱停乱放、外卖骑手“不走寻常路”等等,各种陋习让马路变得乱哄哄。在浦东,样板路段和区域的建设,为破解这一难题提供了思路。
行人不乱穿马路、不翻越隔离栏;非机动车不乱停乱放、不逆向行驶……10月,《上海市规范行人和非机动车交通行为样板路段、区域创建标准》发布,首批448处行人和非机动车样板路段、区域公布,其中,浦东36个街镇共设72处样板路段、区域。
临近岁末,这些创建中的“样板间”现状如何?
事实上,针对外卖、快递行业非机动车乱骑行;行人闯红灯、横过道路未走过街设施等交通违法行为的整治,浦东早有行动。
把原本乱哄哄的路段管得规范有序,考验着管理者的智慧。走进“样板间”,各方合力,即街镇、城管、公安、学校、社区等多方力量拧成一股绳,是“样板”具有复制价值的现实意义所在。
APP平台约束外卖骑手
对外卖骑手的智慧管理,是浦东交警部门“借力”社会,打破传统思路,做好非机动车交通违法执法延伸工作的一个缩影。
中午时分,正是送餐高峰期,各色“外卖小哥”穿行在陆家嘴的写字楼间。但在银城中路(陆环南-花园石桥路)路段内,却看不到一名骑手“涉足”。
“这里是禁非区,外卖骑手管理APP平台已经正式推行了近3个月,送餐员知道会扣分,就不再随意穿行了。”浦东交警支队勤务大队副大队长赵峻楠说。
今年9月,浦东交警部门启用“外卖骑手管理APP平台”,仿效驾照记分制度,对辖区内外卖员的交通违法行为实现智慧管理。
现场执法中,交警按照《道路交通安全法》对骑手进行处罚后,会要求后者出示其骑手端APP的二维码,交警扫描后,出现违法骑手记分界面,对其进行记分。
外卖骑手管理APP平台由“骑手交通文明APP”(骑手端)和“外卖交通管理 APP”(交警端)、外卖企业WEB端和浦东交警WEB端四个端口组成,前端手机APP进行数据采集,后台进行大数据分析、整合。
根据要求,一个记分周期为一个季度,骑手在一个记分周期内累计记分满12分的,应利用骑手APP进行网络学习和测试,测试通过后记分清零;累计记分达24分或第二次达到12分的,骑手应停止接单,并就近选择“浦东交警文明交通志愿服务实践路口”进行不少于1小时的交通文明志愿服务。完成志愿服务后,经路口民警确认评价并信息上传后予以清除记分,骑手恢复接单;一个记分周期内累计记分超过36分或第三次达到12分的,企业应立即要求骑手停止接单,将该骑手调离骑手岗位或进行辞退处理。
而且,骑手的信息被录入后,将放到公共数据库里,各家外卖平台都会看到,在一个记分周期内,如果该外卖员跳槽到另一家外卖企业,原有记分继续有效。
“过去仅靠交警执法,非机动车交通行为的违法屡禁不止,现在外卖平台要求每一个送餐员下载APP,信息纳入智慧管理体系,有了更强的约束力。”赵峻楠说。目前,外卖骑手管理APP在全区的覆盖率已接近80%。下一步,浦东交警部门还将与一些小型送餐平台、企业进行约谈,争取将他们也纳入到智慧管理体系中。
快递小哥、外卖送餐员一直以来都是非机动车交通违法的“大头”。在浦东制定的规范行人和非机动车交通行为专项治理方案中,外卖、快递行业非机动车乱骑行被列为重点整治的违法行为之一。
骑手APP推行以后,银城中路(陆环南-花园石桥路)路段、云台路昌里东路等一些餐饮商铺集中、外卖骑手经过较多的路段上,非机动车行驶变得更规范,道路也更有序。
“能够实现这些,离不开企业的配合和支持。”赵峻楠说,对交警部门而言,体系化的管理有了更强的震慑力,而站在企业的角度,规范员工的交通行为,也保障了员工自身的生命财产安全,实现了“双赢”。
推行智慧管理体系,是浦东交警部门发挥“队所联勤”“队社联动”工作机制,做好非机动车交通违法执法延伸工作的一个缩影。今年,针对小陆家嘴、花木行政中心、国际旅游度假区周边等人车集中地区,浦东交警协同城管等多方力量开展多次整治行动,而在世博、八佰伴、金桥、周浦万达等大型商圈,浦东交警与企业加强沟通协作,增强企业参与路面交通管理的责任意识,通过氛围宣传、志愿者站岗等方式,有效改善了交通环境。
疏堵结合破解难题
赶跑“黑车”,但市民出行和停车需求依然存在。整合多方力量,在堵的同时,想办法去疏,才是长久之计。
12月9日上午8点多,在轨交16号线上海野生动物园站西侧、航三路沿路南北两处“非机动车停车点”里,已有不少自行车、电动车整齐停放。“我从家里骑自行车过来再换地铁很方便,把车停在这里也挺放心。”家住宣桥镇艺泰安邦小区的季先生说。
由于16号线地铁站离镇区较远,公交配套尚有不足,很多周边居民选择以自行车、电动车代步,解决出行的“最后一公里”。“随着宣桥镇动迁安置小区居民的陆续入住,再加上原有大型居住区居民有出行需求、上海野生动物园客流大等因素,非机动车乱停乱放现象屡禁不止。”宣桥镇城管中队队员金辰磊介绍,过去,这些非机动车霸占了上街沿、盲道,有时甚至还占用马路。“多的时候同时停放有两三百辆自行车、电动车,严重影响交通,还埋下了安全隐患。”
一面是屡禁不止的停车乱象,一面是市民出行的实际需求,宣桥镇选择了“疏堵结合”的方式解决难题。
从去年年底至今年夏天,地铁站西侧共约4000平方米的空地经过简单改造,成为了两处非机动车停车点。每天早上5点半至晚上8点半,都有4名城管中队队员进行值守,劝阻非机动车乱停乱放行为,引导居民将非机动车停至指定地点。经过一段时间后,非机动车乱停乱放现象基本得到消除。
“机动车、非机动车、行人,只有大家都各行其道,自觉遵守交通规范,才能形成一个和谐有序的交通环境。”赵峻楠说。
在“规范行人和非机动车交通行为样板路段、区域”的创建标准中,针对行人和非机动车提出了不乱穿马路、不翻越隔离栏、非机动车不驶入机动车道、不乱停乱放等一系列“准则”,同时,也对机动车、路政设施作出了不乱停放、不乱占道在内的8项要求。
宣桥镇正在创建的样板区域——航三路(上海野生动物园周边),就是对机动车、非机动车交通行为整治并重的一处典型。
作为沪上知名的旅游景点之一,上海野生动物园深受游客青睐。也正因如此,每逢周末、节假日高峰时段道路拥堵、园区周边“黑车”猖獗等现象成了周边道路交通管理的“老大难”。
今年,宣桥镇以“疏堵结合、标本兼治、综合治理、依法监管”为原则,组织城管中队、交警、派出所加强主要道路的巡检巡查,集中力量打击非法客运,年内共开展联合整治12次,参加人员256人次,出动车辆49车次,立案查处非法客运车辆56辆,处罚金额45万余元。
“通过多方合力联手出击,交通营运秩序明显好转,最近一段时间以来,非法客运的相关投诉接件量也有所下降。”宣桥镇城管中队队员邢春节说,“黑车”整治行动的关键在于打好“组合拳”。在开展整治行动的过程中,镇城运办、稳定办、城管中队、派出所、交警七大队二中队形成合力,整治现场城管、交警、民警齐上阵,一旦发现违法行为,由交警负责拦截车辆,进行交通违法行为处置,城管则负责对非法载客等行为进行取证,一旦遇到阻碍,民警就能配合协助。
此外,为遏制“黑车返潮”,宣桥镇深入推进属地化管理,完善主动发现机制,发动居村委干部、平安志愿者开展小区巡查,及时发现并上报各类非法客运线索。
警社联动的现实意义
“样板间”的创建,单凭交警一家之力,难免会有“警在法在,警不在法不在”的尴尬。警社联动,一些交通违法问题便迎刃而解。
位于云台路昌里东路路口的浦东新区新世界实验小学,从今年9月1日起,门口多了一块“学生上下车临时停车点”的牌子。除此以外,还有一支由交警、派出所、城管中队、社区志愿者等组成的爱心护校队。
周家渡街道办事处综合办工作人员介绍,每到上下学时段,家长志愿者为接送车辆开关车门,社区志愿者负责引导学生有序入校,交警负责疏导学校周边的交通秩序,城管中队负责监督校门口派发小广告等违法行为,派出所民警则负责调解突发纠纷,多方分工合作,为孩子们上下学撑起了一把“保护伞”。目前,“爱心护校队”已经在辖区内7所学校施行,有望继续推广。
“‘爱心护校队’不仅保障了学生的出行安全,施行3个多月来,明显改善了上下学高峰校门口道路交通拥堵情况。”浦东交警支队责任区二大队三中队中队长韦祺说。
周家渡街道辖区内有近30所学校,同时,又存在道路较窄的特点,因此,每到上下学高峰,校门口交通压力巨大。此次创建的样板路段云台路(昌里东路-齐河路)就是一条典型路段。“这条路路宽只有8米,一旦两边均停靠车辆,就会造成通行不畅,过去每逢上下学时段,云台路上总是一片混乱。”韦祺说,一些家长为了让孩子少走几步路,甚至把车停在马路中间,即便交警上前劝阻也不配合 。
现在,“爱心护校队”整合了多方力量规范道路秩序,方便家长临时停靠的同时,即停即走又确保了道路通畅。此外,学校分时放学、家长“持证”停靠等一系列疏导措施也通过学校、家委会的沟通协商,逐渐让一些家长转变了思维方式,主动配合交警部门的工作。
“原来道路管理仅靠交警单打独斗,力量有限,现在我们做强警社联动,多方力量配合参与,事半功倍。”浦东交警支队责任区二大队大队长陆远情说。
“样板间”的创建,看似是交通管理的一项工作,其实并非交警一家的事。
创建规范行人和非机动车交通行为样板路段、区域的责任主体为街镇。目前,浦东各街镇依托文明创建规范交通行为,将72处非机动车和行人文明出行样板道路创建情况纳入交通法治示范区创建工作的重要指标。
“随着交通大整治的推进,整治对象正从机动车拓展到非机动车、行人的交通违法行为。”陆远情说。事实上,有60%的交通事故都与行人和非机动车有关。
整治行人和非机动车的交通违法行为还存在“警在法在、警不在法不在”以及交警取证难执法难等不少问题。韦祺表示,交警执法中,常常会遇到一些围观市民反过来劝交警“放一马”的情况。在他看来,创建样板路段、区域,正是为了通过一条条让市民实实在在看得到、感受得到的“好路”,提高市民遵守交通行为规范的意识。
浦东有1500条道路,但交警只有839名,仅靠交警管理远远不够。“要真正实现车辆、行人、非机动车各行其道,文明出行,最重要还是提高全民交通出行素质和守法意识。”陆远情说,“每个人的文明出行意识都提升了,交通违法问题也就不治而愈了。”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