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仅人会生病,家庭也会“生病”。家庭的病有各种症状,也有对应的治疗方案。浦东新区精神卫生中心临床心理科副主任医师陈发展表示,家庭治疗将家庭作为整体,从系统互动的视角看待家庭成员的心理问题。治疗手法主要通过“扰动”家庭成员,以互动模式,引导家庭走向健康。
□本版文字 见习记者 严静雯
临床中六种典型家庭“病症”
“修理孩子”的家庭
家庭特征:
“孩子总不听话,该教育的我都教育了,该做的也都做了,就是没什么用。”“医生,你想想办法,我的孩子说什么也不去上学。”家长总有这样的抱怨。
顾名思义,“修理孩子”的家庭,父母一致认为孩子是造成家庭问题的主要原因。家长觉得只要将孩子“修理好”,或者让心理医生“拯救”了孩子,他们家就没有什么问题了。
这些需要“修理”的孩子,最常见的症状有厌学、网瘾、自杀等状况。
专家诊断:
此类家庭要改变的关键是父母,而不是孩子。
孩子是家庭的一面镜子,孩子的问题往往反映的是家庭内部的矛盾和冲突。家长们应当和心理医生一起合作,反思自己存在的一些问题,共同参与到问题解决中。
“卷入和疏离式”家庭
家庭特征:
“我的丈夫工作太忙,不关心家里,我只能和孩子在一起。”妈妈说。
“妈妈太关注我啦,我没有一丝自由的空间。”孩子说。
这样的家庭呈现出两个极端:一位家长过度卷入孩子的生活,很难与孩子划清界限;另一位家长对孩子表现出疏远和冷淡,常以工作忙或身体不适远离家庭。
卷入和疏离式的家长通常表现出互补的模式。没有问题时,夫妻双方过着相安无事的生活,维持着家庭的脆弱平衡,一旦孩子出现问题,这一平衡就会打破。
专家诊断:
在这样的家庭中,夫妻双方虽有抱怨,却会选择待在这个病态的家庭中。有的父母可能会说:“我是为了孩子的幸福才选择留在这个家的。”
很多时候,父母把孩子当作维护自己和伴侣之间关系的“工具”。此时,家长应该意识到,选择留在婚姻里,是你的选择,而不是孩子的选择。
家长要明白,他们对家庭的差异性态度将会影响到孩子。疏离的家庭成员一方应该与卷入的家庭成员携起手来,形成统一,让家庭更加稳固。
“没有问题”的家庭
家庭特征:
“老师说我们孩子出现了问题,让我们看心理医生,可他明明没有问题。”家长抱怨。
孩子可能在学校表现出一系列问题,无法适应常规的社会生活,被学校建议寻求心理帮助,否则无法复学。又或者,孩子因为躯体疾病反复就诊,各项检查并没有问题,由内科医生转诊至心理科。此时,家长往往很愤怒,拒绝承认是家庭的问题,也意识不到家庭出现了问题。
专家诊断:
当一些家庭的孩子被老师、医院转介到心理医生处时,家长往往很愤怒,觉得孩子被“误诊”了。家庭是孩子首先接受教育的地方,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家庭教育对于孩子的成长极为重要,对他们的智力体力的成长,道德品质的发展,个性特征的形成会产生全方位的影响。
因此,孩子出现问题,很有可能是家庭出现了问题。此时,家长应该平静下来,和心理医生积极沟通。
危机中的家庭
家庭特征:
“我们家是被诅咒了吗?为什么不好的事情总是降临到自己头上?”一旦曾经平和的家庭遭遇了突发事件,如家庭成员的去世、自杀,或者发生突发重病等,家庭成员很容易出现“受害者心理”模式,连连感慨“我们家怎么这么倒霉”。
应激压力之下,家庭关系容易紧张,家庭成员可能会采取“对抗世界”的反应模式,害怕他人知晓家庭中的“丑事”,与周围环境隔离,采取回避的态度。
专家诊断:
“对抗世界”对于走出困境无济于事,相反可能会错过解决问题的最佳时机。遭受这些痛苦后,对家庭确实是个很大的挑战,家庭成员要在处理自己伤痛的同时,积极寻找可以使用的资源。如可以与家庭系统之外的朋友建立联结,从第三方视角冷静看待问题,寻找解决之道。
大多数情况下,危机事件可能需要专业人士的帮助,在专业人士(如心理医生、心理治疗师、心理咨询师)的陪伴下,与过去的痛苦“告别”,渡过难关。
过渡中的家庭
家庭特征:
“爸爸去世了,妈妈将一切希望都寄托在我身上。沉重的压力让我喘不过气。”孩子说。
此类家庭的主要特征是家庭中制定规则的人离开或死亡,余下的家庭成员无力维持家庭。
此时,家庭中的孩子可能承担缺失的家长的位置,孩子感到肩负使命,而留下的家长可能会暴力对待其他家庭成员或孩子。比如,单亲妈妈因为无力开启自己的新生活,而将丈夫离开的怨气发泄到孩子身上。
专家诊断:
逝者已矣,留下的家长应该尽快走出悲伤,建立家庭成员间的界限和设定新的家庭结构。家庭成员们应该要寻求一个合适的方法哀悼逝去或离开的家人。
严重者可以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以重建家庭运转的希望。肩负逝者原先使命的孩子可以逐渐和其他家庭成员一起,在家庭中寻找新的、更健康的角色。
负担过重的单亲家庭
家庭特征:
“离婚后妈妈总是哭,我也不知道该怎么办。” 孩子说。
单亲父母在离异前,可能会经历一段混乱而缺乏一致性的家庭结构,甚至有虐待现象,比如夫妻之间的暴力或家长对孩子的虐待。
离异后,带着孩子一方的家长,常常觉得自己对孩子有愧疚感。他/她会责备自己没有保护好孩子,没有给孩子幸福,这些情感反复循环,影响了家庭的健康运转。
专家诊断:
单亲父母可能因为过于关注之前的“失败”,而忽略自己的付出和对家庭的贡献。有时候,分离不一定是坏事情,这可能意味着你结束了一段不健康的关系,给自己一个重新出发的机会。
在治疗过程中,单亲父母可以在心理治疗师的指导下,将遇见的问题分解为一步步可以解决的部分,减轻自己的情绪压力和环境压力。单亲父母要克服自己的依赖性,让自己坚强起来。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