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一个留日学生的非常人生“拼图”

2020年12月04日 10阅读 来源:浦东日报 2011-11-15 00:00:00

浦东国际机场,一个充满现代感、年旅客流量达到2000万人次的机场,谁也不会想到,一场血案会在如此井然有序的地方发生。 

今年3月31日20时30分,24岁留学生汪海(化名)从日本搭机返回上海。在机场,他朝着前来接机的母亲扔出一句话:“钱到底有没有,给不给我?” 

10分钟后,在母亲诉说自己没钱再支付汪海留日费用时,深受刺激的汪海从托运的行李包内抽出防身用的两把尖刀,对毫无防备的母亲进行砍、刺。51岁的汪母边逃边喊身旁的人“报警”,最后浑身是血倒在二号航站楼的通道地板上。汪海在逃离现场时被抓获。

□文/特约通讯员  严剑漪

10月31日上午10时,浦东法院第一法庭。在被儿子刺伤整整7个月后,身形瘦小的汪母第二次在法庭上与儿子“遥遥”相见,只是这一次,她和儿子一起等待的是法院的一审判决——法院判决被告人汪海犯故意伤害罪,判处有期徒刑三年六个月,犯罪工具两把尖刀予以没收。 

3天后,汪海在看守所递交了上诉状。

是谁让他举起了刀

“我怎么会伤害自己的妈妈呢!”这句话,汪海曾经说过两次,第一次是在家中,由于母亲给不出学费,汪海盛怒之下扬言“杀母”并动脚踢了母亲,之后向母亲连连道歉;第二次是在看守所,身受重伤的母亲已经躺在医院急救,汪海面对警官回忆事发情景,清醒之后忏悔不已。 

一个在母亲口中“从小听话、乖巧”的儿子,居然成了一个刺母的罪犯,如果还原他的人生轨迹,究竟会是一幅怎样的“拼图”呢? 

细心的人都发现,汪海案发后,他的父亲始终没有露面。而熟悉汪海家情况的邻居在得知这起悲剧后都忍不住“怪罪”汪父,用汪母自己的话说,“这个人害了我和儿子,我和小海都是受害者。” 

汪父到底是怎样的人呢? 

汪母开庭前这样描述丈夫:“他喜欢喝酒,脾气不好,总是教儿子‘你一定要比别人强,这样才不会被欺负’。家里的拆迁费本来说好给儿子读书的,现在也没了。儿子出事了,他也知道,但是现在回不来,不过说好以后寄钱给儿子看病的。” 

已经长大成年的汪海则对父亲的印象比较“模糊”,他只记得父母“经常吵架”,而他当时就“在旁边看着”。父母之间的感情发生裂缝,导致汪海“没有关心过他们,只是一直在搞钱的事情,没钱了就问他们拿,没有关心过他们俩其他什么”。 

主审汪海一案的刑庭法官肖波回忆,开庭前后,他曾经向汪母问起过汪父的情况,“但是她始终闪烁其词,好像有些回避。” 

在父亲的强权阴影下,母亲的性格懦弱无比。 

汪海在接受公安机关讯问时表示,自己从没想过母亲为其付出的心血。“我觉得家里是有钱的,好像她在玩我、骗我。”汪海认为,母亲从来没有向其实事求是地讲过家里的经济状况,所以,他也不知道“母亲说没钱是真的还是假的”。 

有人问汪海:“你踢母亲时,母亲有没有伤心过?” 

汪海回答:“我不知道,踢好后反正她又把钱给我嘛。” 

父母感情的失和,性格培养的缺失,让年幼的汪海未曾建立起知己、朋友的概念。父亲这样告诉汪海,“一个人从小就要独立,一个人(独处)蛮好。”可以想象,那个站在被告席上的汪海,很久之前就这样形影孤单地一个人上学,一个人放学,一个人回家做作业。 

留学梦竟成噩梦一场 

由于中考失利,原本成绩较好的汪海到了上海一家中专学校读书,父亲常常抱怨他“连一个普通高中都上不了”。而此时,汪海的姑姑嫁往日本,于是,2006年汪海决定前往日本留学。 

留学,对很多家庭来说,这是改变人生的一个契机,对于经济条件平平的汪家来说更是如此。怀着对留学生涯的期待和兴奋,汪海开始了他的“梦之旅”。 

然而,现实并没有如他所想的那样。汪母曾后悔地说,“真不该让孩子一个人到日本去。”原以为有姑姑的照顾,汪海可以全心投入学习,但是汪海很快就向母亲抱怨:“妈妈,他们总是吵架,我是来读书还是来听他们吵架的呀!” 

没过多久,汪海便离开了姑姑家,开始自己在外租房生活,正是这段独立生活给他的心灵埋下了无穷无尽的阴影。 

在进行司法鉴定时,汪海对于在日本的留学经历忿忿不平。他说自己曾经在日本遭遇抢劫,劫后余生的他为安全起见,购买了两把尖刀防身。2009年在日本超市打工时,他与同事发生矛盾,为了报复,他将同事的戒指损坏,后因器物损坏罪被判处有期徒刑六个月,缓刑四年。 

“我住到哪里,都有人跟着我,整我。房间里有窃听器,一直有人在我家说话。什么方式都可以骚扰你,对你吐口痰,吐口香糖。”汪海沉浸在他的幻听妄想中。 

留学,此时已经成了汪海的一场噩梦。如果搜索近年来的相关报道,就能发现,像汪海那样遭遇留学噩梦的,何止一人: 

今年3月,25岁的上海女留学生陈某在瑞典被同班同学连捅十几刀而不治身亡,原因疑与该男生多年追求未果有关; 

去年11月,加拿大密西沙加市一华裔留学生与女友发生口角,用椅子猛击女友头部,造成女友失血过多而死亡; 

同样是去年11月,两名中国留学生在加拿大一家日本餐厅因争执发生打斗,其中一人被刺成重伤; 

去年1月,法国佩皮尼昂大学发生杀人案,一名中国留学生持刀刺死大学一名女秘书,另外三位教师被刺伤; 

2009年1月,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大学25岁宁波籍男生朱某对北京女生痛下杀手…… 

悲剧带来的思索 

“这是长期积累的结果,尽管矛盾爆发在国外或留学期间,但根子是在国内幼年教育中的缺失。家长过度保护下成长起来的孩子,哪怕高中学业已经完成,人格的心理年龄和社会化年龄也可能是不匹配的。因为心智的成熟、心灵的教育,如果没有受到科学的引导,是不会随着生理的成熟而成熟的。”上海社科院青少所所长杨雄说。 

上海市心理咨询行业协会会长王裕如则认为,汪海刺母案涉及到留学生群体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其中,低龄化是成因之一。“有的孩子十六七岁就被送出国,他们中很多人从未独立处理过事情,依赖心理强,遇到挫折只会跟家人抱怨。还有的孩子由于家境富裕,有虚荣、优越的心理,遇到挫折后,从优越到自卑的落差太大,心理上无法承受,从而导致抑郁和自闭的可能。” 

王裕如建议,如果父母决定要让孩子去国外求学,一要培养孩子做好承受失败的心理准备,二要锻炼孩子的沟通与自理能力。同时,家长要调整心态,不应强求孩子必须学有所成、出人头地。此外,父母与留学在外的孩子要多交流、多接触、多引导,“这是不让小孩‘失控’的最好办法。” 

北京师范大学教科所副所长陈建翔同意这样的看法。他说,中国式父爱、母爱往往缺乏慈悲心、平常心和公正心,而且比较狭隘,其实是“爱自己”。然后,将“爱自己”的想法寄托到孩子身上,当孩子达到要求的时候就爱,达不到的时候就恨,带有太多个人的目的和功利在里面。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的作者尹建莉则一针见血地指出,“我们很多人忽略了一个问题,一个人是由‘自然人’和‘社会人’两方面构成的,在幼年时是以‘自然人’状态存在的,而我们却在用‘社会人’的标准来要求他。” 

尹建莉认为,每个行为粗暴的孩子或成年人背后,一定有个粗暴的家长,他的成长中一定经历了许多粗暴的对待,他的暴力行为其实是家长坏行为的翻版和放大。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