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风急浪高“出海”路

2020年12月04日 10阅读 来源:浦东日报 2011-07-08 00:00:00

□本版撰文  记者  杨玲莹

7月5日,大新华物流有限公司旗下的造修船企业金海重工股份有限公司与英国格雷格航运集团下属子公司Marlin1Ltd签订了2000箱集装箱船系列订单。 

这是“出海”的浦东企业传来的好消息之一。记者从新区商务委了解到,今年1至5月,浦东新区境外投资走势良好,共初审项目38个,比去年同期增加了5个。其中,中方投资额累计1.9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46.2%。 

据统计,截至今年5月,新区共有对外投资项目311个,累计投资总额超过10亿美元,项目涉及纺织、电子、轻工、机械、医药、化工等多个行业。上世纪90年代以来,浦东对外投资市场由主要集中在亚洲地区,逐步向北美、非洲、南美和欧洲市场扩散,“走出去”的规模和水平明显提高。 

大新华物流:兼并重组打造物流“航母” 

大新华物流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发展神速,一个物流业“航母”正在打造之中。 

自2009年3月在浦东正式成立(2008年7月筹建),这家公司仅用了3年时间,总资产便已超过485亿元,其旗下陆续出现了8家海运公司、3家造修船企业、1家航空货运公司、3家地面物流公司、3家码头公司、1家船舶管理公司、1家船员服务企业和1家实业公司。据预计,到2011年底,该公司年收入将达1000亿元。 

在令人瞠目的发展过程中,海外市场一直是其战略发展的重中之重。除了占领海外市场,大新华物流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的“走出去”战略中还有更为宏伟的海外资源整合计划,兼并收购是其一大手段。 

大新华物流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的首次海外大手笔并购一直为业内所津津乐道。 

为了进军全球市场,大新华物流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成立仅一年半就将全球规模第二大的半潜船公司——挪威Offshore HeavyTransportAS(公司简称OHT)收入囊中。2010年9月30日,经过一年艰苦的谈判,大新华物流获得了OHT的控股权。

OHT主要从事高端航运服务,可运货品包括石油钻井平台、海洋工程模块、无动力船舶、火车头、大型钢结构等。大新华物流的此次成功收购,打破了西方国家百年垄断高端特种船市场的产业格局。 

此后,大新华物流有限公司将业务先后拓展到蒙古、非洲、中东等区域。 

不可否认的是,很多中国企业兼并重组遭遇“消化不良”。根据全球著名咨询公司麦肯锡的统计,过去20年里,全球大型企业兼并案中,真正取得预期效果的比例不到50%,而中国67%的海外收购不成功。 

然而,大新华物流却传来喜讯:2010年和2011年上半年,OHT利润在全球同行业内属于佼佼者,利润相当可观。记者从公司了解到,成绩骄人的秘诀就在于易主后的OHT保留了原来的经营团队,原有的经营策略得以继续贯彻和执行。 

尝到了甜头的大新华物流在今年加快了海外并购计划。记者获悉,近几个月来,公司高层频繁出访欧洲寻找并购项目。贾鸿祥在接受另一家媒体采访时表示,公司将“坚持低谷时期的反周期运作,还会继续收购兼并”。 

“出海”之路上,中国企业并非一帆风顺,折戟沉沙不在少数,对于年轻的大新华物流来说,能否成就跨国物流“航母”神话,有待时间的检验。

达之路:发展实业星火燎原

也有企业走了一条不同的“出海”道路,通过在实业领域的步步打拼,力争在海外市场创造第一桶乃至N桶金。 

在浦东金闽路鲁桥路,吊车正在紧张工作,今年10月份,这里将矗立起一座钻石创意产业园区。这是浦东的知名贸易企业——上海达之路国际贸易有限公司的“惊人之作”。这个占地3.8万平方米的园区共投入9998万美元,这里将完成钻石切割、打磨与加工制造,并将发展珠宝、钻石首饰的研发设计以及与钻石、珠宝等相关的时尚创意产业、技能培训等。 

而这一切都源于达之路10年的非洲冒险。 

2000年夏天,现任上海达之路国际贸易有限公司董事长的何烈辉踏上了非洲国家加纳的土地,从肩扛着T恤衫上门推销起步。 

完成了资本原始积累后,何烈辉创办的上海达之路国际贸易有限公司面临转型。何烈辉选择了从“中国制造”转向“非洲制造”。他开始在非洲建立纺织工厂,98%以上的雇员实现非洲本地化。同时,达之路还在博茨瓦纳建设工业区,以吸引更多的企业到博茨瓦纳投资,为当地创造就业机会,促进技术转移。 

这一举动受到了非洲众多国家的欢迎,不少国家为达之路打开方便之门。10年后,达之路已经发展为从事工业园区开发建设、矿产资源开发、开办工厂、国际贸易、文化交流和旅游业的综合集团公司。达之路在赞比亚、博茨瓦纳拥有铜、金、钻石、铀等矿产。 

而下一步,何烈辉的“全球化”之路还要走得更远。 

何烈辉说,达之路60%的贸易额集中在非洲,同时,公司也在欧、美、亚作了布局,在英国、美国、加拿大等国建立了自己的分支结构。何烈辉打算20年内,带领达之路公司进军世界500强企业。 

一路走来,何烈辉也有一肚子的苦水,“达之路”在打拼过程中一直承受着资金和安全方面的担忧。 

“政府鼓励企业走出去,但是对于走出去的民营企业在贷款融资方面的鼓励政策却很少,基本没有绿色通道。”何烈辉说。 

与上海达之路国际贸易有限公司一样,众多浦东民营企业通过实业积累在海外市场闯出了自己的一方天地。著名的浦东企业东方希望集团董事长刘永行曾在媒体采访时称,东方希望集团要在海外建立近60家饲料厂,这个目标将在5年内完成。

思考一:并购是难啃的骨头

从国际经验来看,并购是众多企业成长为跨国企业的重要法宝。但是并购并非“万灵丹”。 

相对于普通的国内并购,海外并购的整合难度更高。企业文化、管理方式、用人理念等方面的差异对国际化经验并不丰富的中国企业来说是巨大考验。因整合不成功而造成海外并购亏损的案例比比皆是,上汽集团、TCL、联想等企业在海外并购中都遭遇了“整合难”。 

有研究中国企业“走出去”问题的专家认为,并购前需要细致了解当地市场的文化、制度差异,而并购后的整合,人才是关键。当前,中国企业普遍缺乏有经验的人才来适应越来越多的跨国管理需求。因此,计划进行海外并购的中国企业,不妨从人才储备、并购成本、并购目标及并购后的整合方面等慎重考虑,三思而后行。 

思考二:不做局外人 

对于中国企业对外投资失败率居高不下的原因,许多专家认为,其中不仅有商业因素,还有更多非商业因素。 

比如,在非洲,中国的企业集团通常会带中国工人来修建公路或港口。但在多数拉美国家,这种方案备受争议。同时,忽视投资所在国的文化因素,也往往是中国企业的一个通病。中国海外企业往往自成一体,不融入当地社区,也不注重当地的文化背景,令其形象大打折扣。 

上海达之路国际贸易有限公司在这方面则做得尤为出色,达之路在非洲投资办厂,不仅解决了当地人的就业问题,改善他们的生活、提高他们的收入,同时也参与了很多慈善活动,赢得了非洲国家政府和人民的信任。为帮助非洲国家来中国展示特色商品和民族文化,达之路还专门在金桥设立了展示中心供非洲国家无偿使用,并且每年举办非洲投资论坛,自掏腰包为非洲“吆喝”。 

“不把自己当外人,与所在国家共同发展。”这是达之路的一条重要经验。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