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那些从土地上走出的劳动力源源不断涌向东部沿海。可现在,那些机器永不停歇的工厂,突然间发现流水线上的人不够用了。
眼下正值外来务工者返城求职高峰,很多企业又一次面临招工紧张的局面。经过20年发展,浦东像其他东部沿海地区一样,再也回不到廉价劳动力“用之不竭”的时期。虽然企业对此不愿多谈,甚至刻意“轻描淡写”。但专家“谏言”:该来的总归要来,企业必须面对,寻找对策。
□本版撰文 记者 陈烁本版摄影 记者 张弦
集中凸显的用工缺口
在制造业扎堆的浦东金桥,众多加工型企业连日来发布了大量用工需求。据金桥来沪人员就业保障服务管理中心负责人严胜林估计,从春节后的年初七开始到现在,中心每天发布的岗位约有四五千个,但每天匹配成功的岗位仅几百个。加上企业通过其他渠道招聘成功的量,严胜林估计,目前新区劳动密集型企业的用工缺口在30%至40%左右。他还表示,这一情况有望在元宵节后伴随外来劳动力返城而得以缓解。
浦东人才交流中心康桥分中心主任庄建忠告诉记者,周康地区很多大型制造企业用工紧张的情况年前就已显现。在去年底的一场招聘会上,近40家企业提供1000多个岗位,大部分为一线操作工或技术工,最终收到的简历只有300余份,是岗位数的1/3。
为环旭电子、华硕浦东工厂等浦东众多大型加工企业提供劳务派遣的上海通答劳务服务有限公司,最近也在“广开门,多纳人”。不停接到企业“要人”电话的通答公司总经理朱顺庆,正不断联系各省劳务输出中介和全国1000多家学校。他表示,目前企业岗位的用工缺口约有4成。
劳务中介“大户”的思变
对于用工紧缺的出现,干劳务输出、劳务派遣这行已有十几年的朱顺庆,有最直接的感受。“现在的工人真的比以前少多了。”他曾经历过“一天就弄来几千人”的“辉煌”,但这两天,他一天联系过来的务工者只有几十人。
原先,朱顺庆是江苏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驻沪劳务管理处的工作人员。1995年,上海向全国各兄弟省市发出了邀请支持上海经济建设的函,首要的一条,即是请各兄弟省市向上海输出劳动力。随后,全国有18个省的劳动厅在上海设立了办事处,把当地的富余劳动力和职校应届生等输送到上海。从一开始的每年几百、几千人,到后来的每年几万人。“2002年、2003年时达到顶峰,单江苏省一年就向上海输送了30万人。”朱顺庆说,“输出一个人,扶了一家人”、“输出一批人,带动一个地方”,是那时候的口号,劳务输出地的政府都积极引导,转移农民工。这使从事劳务输出的各省劳动厅驻沪办分外繁忙。江苏省劳动厅驻沪办后来成立了江苏省通达劳务服务有限责任公司,分出17个业务处。“当时上海市真真假假拿着‘通达’名片从事劳务输出的有几千人。”朱顺庆说。
但最近,曾经的“鼎盛”场景一去不复返。2003年后,原本只从事本省劳务输出的江苏通达,开始将业务范围辐射到全国,包括四川、湖北、甘肃、河南等劳务输出大省。“一方面是需求量增长,另一方面是江苏省内很多人不愿再出来了。”本身经济基础就较好的江苏省,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已有很多大型企业落户,很多当地人不愿再离家太远。而来自西部劳务输出大省的务工者中间,这样的想法也逐渐多了起来。这让朱顺庆招人时不再那么轻松。“像春节过后的这段时间,我以前只要坐在办公室里等着接电话就行了,现在我必须不断向各地劳务输出中介打电话要人。过去是劳务输出地的中介求我们,我们求工厂;现在是工厂求我们,我们再求劳务输出地的中介。”说起今昔对比,朱顺庆有点无奈。
为此,他开始积极调整,广拓渠道。除与劳务输出地的劳动机构进行合作外,他的公司还与全国1000多家学校建立了合作——来自职校等的应届毕业生,也是一个较稳定的劳务来源。此外,他还着手拓宽公司业务范围,计划向现代服务业甚至白领等高层次的人力资源业务拓展。朱顺庆说:“我是中介,可以调整业务;但企业招不到人,就会影响生产。所以,真正难的是企业。”
人事经理的压力和少年的潇洒
企业到底怎么难法?一位不愿让记者透露公司名字的张江某电子企业招募暨员工关系部副理郭先生出言谨慎,但也承认:“眼下招工是有些吃紧。”他表示,招工难在最近两年开始明显,尤其是每年春节前后,“一般从春节前的11月份到次年的1月份最紧张。”
虽不愿直陈“用工紧张”,但他表示,公司招到人后如何把人留住还存在很大压力。对于用工紧张的原因,郭先生也有自己的认识,“就在我老家的小镇上,现在建起了电子厂、食品厂,很多人在家门口能挣1500元的月工资,就不愿跑到上海来挣一个月2000元钱。”
企业也想过用本地劳动力,但“没人愿意”。主要面向本地居民就业服务的浦东外高桥职介所陈所长介绍,本地居民找工作很少选择去加工型企业做流水线工人,因为“工作累,待遇低”。
郭先生还感受到,现在出来打工的新一代农民工已不再像上一代那样,只注重钱拿多少。“年轻一代的工人,不只是谈薪水了,还讲求环境、福利。”而且,那些着装时髦、耳朵塞着MP3耳机的打工者们,都有“个性”。“受了委屈,或稍有不如意,他们就走人了。”这让郭先生觉得“不轻松”,留人有压力。
记者采访中遇到的一位年轻人,印证了郭先生的“压力”。21岁的王波戴着框架眼镜,夹克衫,牛仔裤。记者遇到他时,他正在金桥来沪人员就业保障服务管理中心内,对着一家家中介门前写着招工信息的黑板看过去。“这半年我基本就是在进厂、出厂。”这个年轻人指着眼前的黑板说,“这上面百分之七八十的厂我都进去过,我想找个适合自己的。”他还告诉记者,与他年纪差不多的“打工仔”们,如果遇到素质不高的领导骂人,就会当场冲撞起来,“大不了不干,这么多的厂,出去找个更合适的。”
专家的谏言:升级或转移
面对年轻一代的务工者,郭先生强调:“我们企业一定要营造好的工作环境,进行人性化管理,树立起口碑就能吸引人过来,不用跟其他企业硬拼‘抢人’。”
企业在努力留人,政府也在着力服务外来务工者。现在的金桥来沪人员就业保障服务管理中心,已经成为很多打工者找工作的首选地。这里的劳务中介全部是经过审查的正规中介,比较有保障。该管理中心负责人严胜林介绍,管理中心还会打击非法中介、对入驻的中介机构工作人员进行培训等,以吸引更多外来务工人员到浦东来放心找工作。
新区人保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浦东有9家为本地人员就业提供服务的公益性职介所,仅外高桥和康桥的2家试点开设了为农民工服务的专窗,扩大对外来务工者的服务面。这几年,新区也在不断开展为农民工送政策、帮农民工维权的“春风行动”。本周,新区又一年度的“春风行动”即将开始。
虽然各方都在努力,但涌向东部沿海的外来务工人员数量在不断减少却是无法阻挡的趋势。不少劳动密集型企业在向中西部转移,落户一些原本为劳务输出大省的地区。家门口的打工机会更有吸引力,常年与外来务工者打交道的朱顺庆列举:如今在东部打工,企业福利不太好,工资增长速度慢,生活成本越来越高。
面对这样的形势,虽然接受采访的企业出言谨慎,强调“尚不会影响生产”,浦东改革与发展研究院秘书长杨周彝表示,产业转型或转移是必然趋势。他说,一些以往单纯依靠廉价劳动力做代加工的企业,纯粹是挤压劳动力。随着用工越来越紧张,“企业要么增加工资吸引务工者,要么进行产业转型升级,减少对用工的依赖。”他表示,企业如果不愿增加人力成本,就得被逼升级;如果不愿转型升级,就只有转移。“当初港台很多劳动密集型的代工企业转移到大陆,转移到上海、浦东,也是因为当地的劳动力成本上涨,使其无法承受,现在东部经济发展了,劳动力成本上升是必然的,企业受不了就只有选择转移。”
杨周彝建议,政府也应有一些产业政策,对当地产业发展进行指引,如公布鼓励产业目录等。浦东正处于产业转型升级时期,就需要有选择地吸引产业落户,“大飞机的配套,就不可能只是一些简单的流水线工厂了。”所以,他认为,在适应当地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企业只有面对:要么积极转型升级,要么进行产业转移。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