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三级网络”处置“急难愁”事

2020年12月04日 10阅读 来源:浦东日报 2011-02-01 00:00:00

临近春节,浦东新区虎年的最后一次“走千个居村,听万户心声”(简称“走千听万”)集中走访在浓浓年味中结束。走访完了,有些部门还“意犹未尽”,要为居民们再送上新春祝福。1月28日,新区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请来了浦东新区书法家协会的几位书法家,为浦兴街道的居民现场写对联、送祝福,以此作为该部门兔年春节前集中走访后的“温暖谢幕”。 

虎年的最后一次集中走访,从2010年12月底开始,至2011年1月下旬结束。这次走访的主题为慰问困难群众,同时收集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急、难、愁问题。全区39个委办局分头走访了38个街镇、2000户困难群众。 

这样的集中走访,浦东新区已开展了4次。从去年春节后上班第一天到现在,“走千听万”活动“走”过一整年了。在这个活动中,区政府各级机关部门和干部,不再只“坐等”问题反映,而是走进各街镇或居民区,主动听取民众呼声,为群众排忧解难。 

截至今年1月28日,各机关部门在“走千听万”活动中共收集6701件来自普通居民的问题。其中,3136件已经得到解决,2924件正在处置,还有641件因政策、财力等原因,短期内难以解决,由问题处置部门继续向上级反映或留作今后制定政策的参考。

■结对联系常“走动”

随着城市化快速推进,尤其是原南汇地区和浦东新区合并后,大浦东的区情、民情发生很大变化。民生领域内,居住、收入、教育、医疗、就业等问题比较突出,一批城乡居民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问题亟待解决。同时,浦东成为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主战场”,做好世博保障工作也成为一项关键任务。 

在此背景下,去年春节后上班第一天,浦东新区开始展开大规模、制度化的机关部门走访基层活动——“走千听万”活动,通过区级机关部门与社区(街道)、镇,区级机关党组织、机关干部与居民区(村)党组织之间的结对联系,区级机关干部深入一线倾听民声,了解民情,发现并解决问题。 

每个季度,新区各机关部门就会开展集中走访。而平时,各部门也常去结对的基层“走动”。目前,全区39个委办局已分别与38个社区(街道)、镇结对联系;新区954名处级及以上领导干部,分别与1121个居(村)建立结对关系。同时,全区还建立起674对区级机关内设处室和居村党支部之间的联系。除了机关干部“走下去”,居民区(村)党组织如果遇到特殊情况或实际困难,或是有意见和建议亟需向上级党组织反映,也能主动要求约谈结对的机关领导干部。 

■有效处置“急难愁” 

在“走千听万”活动中,与百姓日常生活最密切的交通出行、物业管理等所属的城市建管类,以及社会保障、医疗服务等所属的涉民事宜类是基层反映最多的两大类问题。 

因分管“住”和“行”两件民生大事,新区建交委成为处置问题的“大户”。与其结对的金杨社区,是浦东开发开放初期的动迁人口导入区,初期规划和配套设施不到位,成为反映问题的“大户”。 

浦东大道2511弄小区,是金杨社区老旧小区之一。在此居住了十几年的汤阿伯说,以前,小区内的路坑洼不平,自己住的房子裂着1厘米宽的大缝隙,“一到大雨天,走在小区里是‘深一脚,浅一脚’;回到家里,墙上就‘下小雨’。”而曾经更让他头疼的是,老化的小区下水道常年不通,家中洗碗池里的水总是漏不下去。 

不过,汤阿伯的这些“烦心事”如今都已不复存在。在“走千听万”活动中,浦东大道2511弄小区居民遇到的麻烦“上传”到了区级管理部门。“一收到这个小区反映的问题,我们就进行了实地调查,发现小区确实急需整新。”新区物业管理中心相关负责人潘向敏告诉记者,在去年“走千听万”活动中,该小区和金杨社区罗山三村、周浦镇欣林小区等居民意见较为集中的11个小区、近40万平方米建筑面积被列入旧住房综合整新计划。去年底,浦东大道2511弄小区完成整新改造。汤阿伯说,现在天下再大的雨他也不会犯愁了。 

在上海世博会期间,通过“走千听万”活动,新区还解决一批世博核心区内的“老大难”问题,保障了世博会平稳。在浦东南路沿线,有数个东方书报亭原先设置在交叉路口的人行道边,影响交通。住在临沂三村的陈老伯和其他居民对此都很有意见。在新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花以友前往该小区走访时,陈老伯就提出“希望书报亭挪一挪位”的建议。很快,书报亭搬到了离路口稍远的位置,过往行人从此不再被“堵得慌”。参与处置的南码头街道副主任单一平对“这一问题长期反映无果,这次却快速解决”印象深刻。她和陈老伯一样,对“大领导如此把居民的事当回事”很感动。

■“三级网络”响应快

如何让汤阿伯、陈老伯们的“急难愁”问题通过“走千听万”得到快速有效的处置?一套由新区各委办局和街镇、居村组成的“三级网络”工作平台正在发挥作用。 

“三级网络”中的第一级是全区统一网上处置工作平台。这个平台收录了“走千听万”活动中的所有反映问题,记者通过工作人员演示看到,问题内容、走访单位、处置部门等要素一目了然。而任务分派、问题督办、反馈统计等通过这一平台进行调度。“三级网络”中的第二级是各委办局和街镇,这一级通过平台进行问题处置和答复等。居村则为“第三级网络”,可登录意见查询平台,随时了解所反映问题的办理状态与结果,并做出评价。 

对问题的处置,新区各委办局执行限时处理制度。属于部门职能范围内的问题,5个工作日内落实具体承办人。每逢月底,各部门联络员还要对本部门办理问题的进展情况进行汇总,反馈至全区统一网上处置工作平台。 

通过“三级网络”工作平台,“走千听万”活动在处理问题时不仅迅速,还能从一些具体问题中梳理发现具有代表性的问题,找到“批量式”解决方案。比如,各居委提出的物业管理问题数量非常多,新区建交委就针对这一情况,组织开展“浦东物业管理百日行动”,指导物业公司规范物业服务,促进居委会、业委会和物业公司团结协作,共同做好居民服务工作。 

■坚持中不断完善 

从去年初“走千听万”第一次集中走访开始,这一活动就得到居民良好反响,新区便计划将这一活动固定下来,形成长效机制。于是,在第二次集中走访之际的4月底,新区发出《关于深化“走千个居村,听万户心声”主题活动,完善联系基层、服务群众长效机制的实施意见》的通知,从主要形式、工作机制和要求等方面对“走千听万”活动作出了具体规定。 

在持续开展中,“走千听万”的制度在不断完善。在全区统一网上处置工作平台中,一开始未设反馈问题处理情况的平台。一次,新区领导去南码头路街道走访后,收集了问题交给有关部门解决。待领导再次下访时,问到街道工作人员上次问题是否已解决时,工作人员一脸茫然:街道也在等领导告知处置情况呢。这种“苦等结果”的情况也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于是,“走千听万”处置工作平台中开设了“居村意见查询平台”,居村由此就能及时了解问题处理情况了。 

在持续开展中,“走千听万”的作用也在不断扩展。第三次集中走访时,正值新区编制“十二五”规划,各部门“趁机”听取群众对民生工作的建议和诉求,这促成新区“十二五”规划中的“十大民生项目”出台。由此,“走千听万”成了政府作出重大决策前直接听取民意,以及向百姓宣传重大政策的有效渠道。 

“走千听万”中还遇到一些涉及范围广的问题,最终结出政策性解决的“善果”。比如,针对两区合并后南北社会保障水平不一致的问题,新区制定了“三年拉平”政策;针对目前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差距较大的现状,新区实施了村庄改造计划和农民收入倍增计划。 

在记者采访中,面对“‘走千听万’活动是否需要长期开展”的提问,基层干部单一平和普通居民陈老伯的回答十分接近:我们不奢望所有麻烦事都只靠这一活动解决,但这项机制表明了一种态度——区级部门是想为百姓解决难题的,而且也有能力解决。而许多区级机关干部的回答是:这一活动促进了机关作风建设和工作水平的提高,我们有必要继续“走下去”。

□本版撰文  本报记者陈烁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