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冬天的重庆,冷雨阴雾,看不到阳光,也看不到希望。穆藕初,从浦东川沙走出来的一个棉花行学徒,成为实业家,又成为国民政府农本局总经理,一路走的艰难。在颠踯大半生后,终于来到了长江边,但大后方陪都却没有给他疲惫的心灵一丝的抚慰和安全感。
12月3日,他突然被蒋介石撤职查办,其心情如窗外灰蒙蒙的天。
早在20年代初,穆藕初就从美国引进了现代科学管理理论和体系。他翻译了全球管理学的奠基之作、美国人泰勒的《科学管理原理》。可惜,科学管理原理在旧式的官场上简直是对牛弹琴。企业家出身的他卷进政治派系的明争暗斗中,更让他心冷的是自己的法治理想被现实撞碎。
这法治理想深深地根植于他的内心世界。9年前的冬天,或许是一个寒夜,穆藕初做了一个梦。这梦后来留存在了纸面上。那是1932年11月,沪上的《东方杂志》邀请柳亚子、徐悲鸿、巴金、穆藕初等各界人士笔谈《新年的梦想》。这次笔谈后结集出版,名为《梦想中的中国》。穆藕初写道:
政治上必须实行法治,全国上下必须同样守法,选拔真才,澄清政治。官吏有贪污不法者,必须依法严惩,以肃官方。经济上必须保障实业(工人当然包括在内),以促进生产事业之发展。合而言之,政治清明,实业发达,人民可以安居乐业,便是我个人梦想中的未来中国。
这样的梦一点也不浪漫。但实实在在是一代中国企业家的心里话。法国学者白吉尔研究发现,与西方17世纪的新教徒企业家不同,20世纪上半叶中国的企业家把自己的成功看作是拯救国家命运的希望之举。穆藕初是一个典型。
1876年,穆藕初出生在浦东一个棉商家庭,那时,浦东传统产业中,木棉业发展很快。浦东多为沙质土壤,地势比较高爽,适宜种植棉花。种植棉花,纺纱织布所获利润远高于种植其他农作物。穆的祖上原是棉农,后转为棉商。尽管他出生时家里是当地的大户,但14岁时,家境衰落,几近破产,只好缀学就进了棉花行当学徒,之后一生,都与棉花分不开。
1900年,穆藕初考入上海江海关。34岁时,他深感中国棉纺业的落后,下决心到当时棉业最发达的美国得克萨斯州读书,这一读就是整整6年。这一读,也就让他和上海滩一般商人有了不同的见识和才能。回国后,他筹集8万两银子创办了德大纱厂,引入新式机器和新的科学管理法,他的企业异军突起,在上海滩一夜成名。
此后短短7年间,穆藕初创办了多家纱厂,此外,他还远赴郑州,投资创办了豫丰纱厂;创办华商纱布交易所,出版《交易所周刊》;创办上海中华劝工银行,任职上海总商会会董;在浦东兴办“植棉试验场”,引进美国棉花;和黄炎培合力创办中华职业教育社,创办位育小学、位育中学,设奖学金资助北大学生留美;创办昆剧传习所。
有人戏称他身佩六国相印,誉为“棉纱大王”。他是中国企业史第一个创业成功的“海归”,第一个拥有硕士学位,第一位将科学管理引进中国的企业家。
为官期间,坚信科学管理的穆藕初不懂派系倾轧的门道,以他那办企业的思维模式对待官场作派,尤其那时农本局有钱,国民党政府的各派系都想分一杯羹,最终拿穆藕初开刀。有一种说法很形象:“穆先生自己不想发财,还妨碍了他人发财。”
二
1942年是抗战的第五个年头,也是抗战的最困难时期。空前残酷的“扫荡”、“清乡”和“蚕食”,野蛮的烧光、杀光、抢光政策,甚至使用毒气和细菌武器,制造无人区,日本法西斯的种种暴行使得抗日根据地总人口由1亿锐减到5000万以下。黎明前的黑暗真是黑。
陪都重庆,抗日的硝烟已经随风飘散,已经持续了四年的大轰炸,更让人看不到希望,只有麻木的条件反射。穆藕初儿子回忆道:“当时日本人实行飞机大轰炸,整个天空被大火映得血红一片,加之炸后的惨状及呼叫声很是恐怖,给我幼小的心灵以极大的刺激!几次下来我有了条件反射,一听拉警报就惊恐哭泣并会发高烧。”
难熬的日子里,有人醉生梦死,有人心力交瘁,更有人发国难财。穆藕初真是心力交瘁了,撤职查办他的理由是“推倭卸责,贻误要事”,这大大冤枉了他,因为他生来就是一个刻苦和勤奋的人。
作为企业家,穆藕初应该是生逢其时。他回国创业后第二个月,一战爆发,列强忙于战争,致使外国商品和资本输入显著减少,而出口总额大量增加,从而有力地刺激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其中以轻工业和日用品制造业发展最快,尤其是纺织业和面粉业。而此前,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封建君主专制统治,也形成了一个更为有利于工商业发展的环境。于是,一批批民族实业家冒了出来,那时是中国民族工业资本家的黄金时代。
1923年8月,穆藕初获得了一个颠峰评价——商务印书馆出版《现代之胜利者》(英文版)一书,把穆藕初和爱因斯坦、爱迪生、洛克菲勒、张謇相提并论。
但是穆藕初的人生轨迹因为那内心深处的的梦想——实现法治社会,出现了拐点。1928年,穆藕初出任国民政府工商部次长,后继任实业部次长,两年后因不“适应”官场做派而辞职。1938年,孔祥熙再次请穆藕初出任行政院直属的农产促进委员会主任委员。1941年,兼任农本局总经理,推荐人仍然是孔祥熙。
深信法治社会的穆藕初认定:“在人事日趋繁颐,社会日趋复杂的现在,无论什么团体,都要以法治为本,然后有一定的轨道可循,有一定的规矩可遵。”在职期间,他相继编订了包括《工厂法》、《工会法》、《劳资争议处理法》等十余项工商法规,其他各种补充条文40余项。故被史家认定了穆藕初对于建设中国近代经济制度的贡献。
从商人变成官员,或许是他有现代意识,有社会责任感,碰巧是个老实人,又碰巧和孔祥熙是同留美的。
三
根据历史学家黄仁宇的观点,“民国时代,中国重新构建了社会的上层结构。其中,商人阶层的整体崛起显然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景象。”这些人中,早一点的如状元出身的张謇和布衣出身的荣德生,晚一代的穆藕初、范旭东、卢作孚、陈光甫等,无论是受过传统教育还是留洋教育,“实业救国”的情怀和抱负是那时中国企业家的共性。
从1938年迁移重庆,穆藕初为官四年,深感官场非商场,岂容他长袖善舞?其实,此时的穆藕初已经是不得已为之,所谓的人在江湖,身不由己了。这一点他的老朋友黄炎培说准了:“先生之服官从政,实非其志趣所在。此则非识先生较深者不能知也。”既然志不在此,难免生活在别处,在官僚体制和利益集团中,他的结局可想而知。旧时代内忧外患,商人的政治情结真是一杯自作孽的苦酒。
“年少气盛,抱服务社会之大愿,立建设事业之鸿图,快刀直入,所向无前。”当初穆藕初回国创业,书生意气,挥拆方遒。或许,在实业界,他实现了人生快意,但是混乱黑暗的官场,他的理想只能梦碎如灰。他人生的最后一个冬天,陪都重庆,让他深深体会到那雾那雨的阴冷,浸过肌肤,穿透骨髓,他告诉朋友,自己是心力交瘁。
从办企业,到办纱布交易所、银行,再到当局执政,穆藕初一直致力于自己的理想和法治理念,实践中国社会,最终是一个悲剧。
其实,蒋介石撤职查办穆藕初也是因派系争斗所为。蒋也是生意人出身。身为北伐军总司令的他凯旋上海滩时,合众国际社的电讯稿中竟然称他是职业银行家。不过蒋欣赏的是希特勒。蒋介石曾表示过:“法西斯主义是现在中国需要的东西,是挽救中国衰退的‘兴奋剂’。”这样的“挽救”却让中国走进了死胡同,也让穆藕初等民族实业家梦想粉碎。
还好那时的共产党人欣赏他。毛泽东在《外力军阀与革命》一文中称穆藕初为“新兴商人派”。1939年11月下旬,毛泽东在政治局会议上强调要克服投降危险,为此必须组织中产阶级,组织工农民众,组织武装力量和政权,“中产阶级包括一部分资产阶级,如穆藕初等。”1940年10月,毛泽东致函刘少奇、陈毅、叶挺、项英等,指示注意吸收民族资本家及其代表参加根据地建设,再次提到穆藕初。
1943年9月19日,穆藕初病逝于重庆张家花园寓所,享年68岁。死前留下话:“我一生从事棉纺织事业,棉纱事业为我心之所归。我死之后只须为我穿土棉织之物,不需丝绸之物,不宜厚葬。”
共产党驻重庆代表董必武写了挽联,为这位浦东人民的儿子再三斟酌后落笔:
才是万人英,在抗战困难中,多所发明,自出杼;功宜百代祀,于举世混浊中,独留清白,堪作楷模。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