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清官难断家务事,其实,在现代社会,许多家务事并不需要“审判”,而是疏导。谁来疏导?浦东选择请专业社工介入。
从2008年底开始,新区妇联探索服务家庭的新型社会工作模式,专门针对外来媳妇、单亲妈妈、思想有困扰家庭,提供长期且专业的跟踪服务。目前,第一批“家庭社工”项目试点已经告一段落,进入效果评估阶段。新区妇联主席傅燕君说:“这不是结束,而是新的开始。”
家庭社工:为特定女性专业服务
浦东是社工组织比较发达的地区,社工服务的内容早已开始细化——青少年社工、禁毒社工、为老服务社工……新区妇联大胆设想,何不创设家庭社工的项目?引入专业社工为困难妇女提供服务,同时通过妇联组织牵线,整合相关资源,不仅帮助那些上门求助的妇女,还能搜索到服务需求,送服务“上门”。
“家庭建设在当前面临着新的问题和挑战,很多有特殊‘危机’的家庭需要外界力量帮助。”傅燕君坦言,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妇联决定通过向社会组织招标,以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使针对特殊家庭的服务更细化、更专业。
家庭社工项目共有3个子项目,分别针对“维稳妈妈”、“单亲妈妈”和“外来媳妇”。社工们利用妇联资源和专业知识,为这些特殊人群和家庭提供“一对一”的专门服务。项目明确要求潍坊社区(“单亲妈妈”家庭有160户)和川沙新镇(“维稳妈妈”家庭96户)受惠家庭达到40%以上,三林镇(“外来媳妇”家庭3500户)受惠家庭达到15%以上。
浦东妇联还聘请了第三方作为实施状况评估机构,从前、中、后三个阶段对“家庭专业社工服务”项目进行全方位跟踪和评估,以提高这一服务项目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社工的介入,使不少基层妇联工作人员对自己的工作内涵有了新的认识。现在,“案主需求第一”这样的社工专业术语常常挂在妇代主任、妇女干部的嘴边。甚至,在新区妇联的文案里,“妇女干部”一词已经被替换为“妇女社会工作者”。这不仅是一个名词的改变,更是一种认知与定位的变化——她们正从教育、引导妇女的“干部”,变身为助人自助的“社工”。
单亲妈妈:重新鼓起生活的勇气
单亲母亲马莉(化名)是主动来寻找家庭社工帮助的,只因自己最疼爱的儿子摆脱不了赌瘾选择了自杀。在这个单亲家庭,马莉多年来既当妈又当爹,全心全意照顾儿子,一路走来除了自己辛苦些也并无大的波折。没想到,她的儿子染上赌瘾后,平静的生活濒临崩溃。为了帮儿子戒赌,马莉倾尽全力,但儿子最终还是承受不住各种压力而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
儿子离世后,马莉一直深陷在儿子临终的场景中不能自拔,脑海中反复闪现那一刻的画面。她知道这样生活下去不是办法,便鼓起勇气来找社工。社工启动了“哀伤辅导程序”,每隔两三天就和她进行一次面谈,通过情绪辅导帮助她逐渐接受失去儿子的事实;接着,邀请她参加沙龙活动,或者教她制作手工艺品,分散她的注意力。
马莉在悄悄地改变。1个月过去了,她开始不反感参加小组活动;2个月过去了,她和社工交谈的话题不再总是围绕着自己过世的儿子;3个月过去了,她的气色好了许多,变得健谈了,还成了社区里的平安志愿者;4个月后,她愿意积极主动参加单亲母亲的小组活动,每次都是第一个到达,当大家提起子女的时候,她脸上的神情也不再那么沉重。渐渐地,马莉又找回了自己,笑容多了,话也多了,这位曾经陷入巨大悲恸的母亲想通了,“我一定要好好生活,我身上有两条命,只要我过得开心,我想我的孩子也会开心!”
华东理工大学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朱眉华说,这是一个危机干预的典型案例。马莉遭受了生命中的多重打击:与丈夫婚姻破裂;独自抚养成人的儿子又坠入赌博的深渊;为帮助儿子戒赌费尽心力,但母亲的爱却未能留住儿子的脚步,最后还要面对爱子离世的哀痛。面对这样一位母亲,专业社工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取得她的信任,稳定其情绪,并帮助她战胜内心的痛苦,最终走出人生的阴霾,走向新生。
外来媳妇:解亲情危机重归和睦
王雁(化名)是个外来媳妇,高中毕业后来上海打工,随后与本地人结婚生活,原本一切都很平静。
王雁的丈夫是家中最小的儿子,平时受兄嫂照顾较多。因为动迁安置发生矛盾,毁了曾经和睦的家族亲情。王雁夫妇觉得,兄嫂不应该获得那么多的房屋面积,由此产生了矛盾纠纷。兄嫂寒心之下,不再与他们夫妇来往,签了大协议后连做产权证的事也被搁置了下来。
王雁是外来媳妇,按政策规定,当她与丈夫结婚满十年以后,就能申报上海户籍。但是,她在申报户口时得知,他们还没做房屋产权证,无法达到办理上海户口的条件。王雁顿时傻了眼,做产权证得需要丈夫的几位兄长一起出面协商才行,可现在夫妇俩无法联系到兄长,就算联系到了,也不一定能得到他们的谅解。
王雁是个要强的姑娘,原来在单位里表现也不错,可是受户口问题的影响,她的情绪一度很低落,工作也不像以前那样投入。她和丈夫之间因琐事吵架拌嘴的情况也日渐增多。得知妇联有个家庭社工项目后,夫妻俩一起来找社工求助。
社工了解情况后,与王雁夫妇所居住的原居委和现在的居委联系,争取搜集更多信息。但由于涉及到动迁而产生的新老社区交接问题,居委和邻居所能提供的资料不足,线索断了。
就在大家一筹莫展之际,事情出现了转机。社工在社区的电脑培训活动中巧遇王雁的大嫂,于是主动牵线,希望把这一家人聚到一起见面沟通。见面前,社工提醒王雁夫妇,办好房产证、搞定落户手续以后就万事无忧了吗?将来又该如何与兄嫂相处?社工的提醒使王雁夫妇开始回顾事件的整个过程。一周后,王雁夫妇想通了,当初是他们处理问题太急躁,只看到眼前利益罔顾了亲情,实在愧对兄长。
而在另一方面,社工又与其大哥、大嫂联系沟通。原来,他们虽然狠心断绝与王雁夫妇往来,但身为兄嫂,心中一直牵挂着弟弟一家。经过与社工的两次面谈,大哥、大嫂同意由社工牵头进行一次“家庭协调会”。于是,王雁夫妇带着孩子、买了水果到兄嫂家拜访,并且真诚地道歉。毕竟亲情浓于水,兄弟间的恩怨就此化解。令人欣慰的是,大度的兄嫂主动提起王雁的户口问题,表示愿意主动和其他几个兄弟好好商量做产权证的事情,让她的户口早日迁入上海。生活重归和睦,王雁又干劲十足地投入到工作中。现在,他们一家和兄嫂的关系又恢复到从前,大家庭其乐融融。
朱眉华说,中国传统文化历来强调“家丑不可外扬”、“清官难断家务事”,家庭内部成员之间的矛盾只能由家庭成员自己来解决,“可实际上,社工以专业工作者的身份介入其中,用专业方法协助家庭成员化解矛盾,同样能够提升家庭成员的沟通能力,增强家庭凝聚力。”
维稳妈妈:改变还需安顿好精神
张琴(化名)是某社区的动迁居民,丈夫是退休工人。不知什么缘故,她总觉得自己动迁得到的待遇比邻居差,感觉很吃亏,于是跟着别人一起去上访。
社工介入服务之初,张琴直接给社工吃“闭门羹”,不愿意交流。多次遭拒以后,社工仍然不放弃,终于趁着中秋节探望的机会和他们一家建立起初步联系。随后,社工经常邀请张琴参加社区活动,在这些活动中互相了解。渐渐地,张琴放下了戒备,愿意和社工聊天了。
原来,张琴家也有本难念的经。她的大女儿独自带着刚考上大学的女儿生活,经济条件很不如意。心疼自己的女儿生活清苦,她和老伴退休后又整日呆在家里无所事事,于是,她的心情日渐烦闷,感觉去上访是个发泄的好途径。
社工针对张琴大女儿家的情况,积极与社区妇联联系,按政策申请到了张琴外孙女的助学金等救助措施,减轻了他们的经济负担。看到女儿的实际困难解决了,张琴心头的石头落了地,开始与社工讨论自己的退休生活了。从此,社工常常上门邀请张琴参加社区开展的老年活动,缓解她的寂寞情绪。寒暑假期间,张琴主动带着小孙女来参加社区假期托管班,还推荐外甥女担任志愿者。
对于这一案例,朱眉华点评道,“困难家庭不仅有改变经济困难、解决实际问题的需求,也需要有丰富的精神生活。”她说,专业社工不仅会倾听服务对象的诉求,安抚他们的情绪,更能够在帮助服务对象解决实际困难的基础上,帮助他们做好生活规划,提升其生活品质。
□本版撰文 记者 洪浣宁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