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浦东新区第四次妇女代表大会即将召开。面对群团改革的重要契机,浦东妇联拿出了亮丽的成绩单——以妇女儿童家庭需求为导向,以组织架构的多元化、运行机制的项目化等为路径,坚持社会化工作机制,妇联正在把更多的社区和家庭凝聚在组织的周围。
吸纳体制外优秀女性
扩大组织架构的多元化成为第一步。基层基础薄弱和组织覆盖不全,是妇联组织动员力和凝聚力不足的原因之一。因此,区妇联以“引流”和“开源”扩大组织构架的多元化,探索组织设置的社会化。
“引流”,即更加注重将体制外的各行各业、基层一线优秀女性吸纳进妇联执委会,吸引更多的女性做群众工作。有一组数据可以说明:街镇和居村两级妇联执委会进行扩员后,街镇妇联执委数量从373名增加到1104名,其中兼职副主席从原来的55名增加到144名;居村妇联执委数量从4560名增加到17774名,其中副主席从原来的332名增加到2398名。
数字增加的背后映射出了妇联组织的新气象——新增补执委年龄从21岁到60岁,来自金融、科技、教育、文化、医疗、社会组织等各行各业,以及宗教场所负责人、女带头人、媒体人等。通过“引流”,妇联将体制外的资源引入体制内,也激活了原来的妇联执委队伍,增强了工作力量。
“开源”,即在组织覆盖不全的盲区,不拘一格建组织,凝聚体制外各类优秀女性。
妇联在上海自贸试验区,以建立服务平台或妇联组织的形式,推进“她平台”建设;正在筹建中的金桥经济技术开发区(自贸试验区金桥片区)妇联将视野扩大到国企、外企、民企等;在参与浦东社会治理的重要群体且女性高度集中的行业,以建“家”的方式,推进“她组织”建设。
今年以来,“女教育工作者之家”“女家政员之家”等已挂牌成立,“女医疗卫生工作者之家”和“女社会工作者之家”正在推进。此外,区教育系统还率先成立“女教育工作者之家”,正逐步将教育系统的“妇女小家”从232个拓展到全覆盖。
不断推进项目化运作
近年来,区妇联在区层面不断推进项目化运作,初步建立了“需求征集、供需对接、项目评审、跟踪监督、项目评估、能力建设”的项目管理系统,实行契约式管理和第三方评估,提供更精准的专业化服务,较好地实现了项目的高效运作。
区妇联一方面更清晰地认识到项目化运作的必要性;另一方面也发现项目化运作仅仅停留在区层面远远不够,最大的问题是远水解不了近渴,亟需破解“资源输送不畅”这块短板。为此,将项目化运作机制由区妇联向基层妇联推动,成为改革的关键环节。今年2月,区妇联向社会力量购买“法律服务进社区”“空中父母学堂”“‘雏鹰助飞’银色童友”“浦东妇字号‘帼农’品牌农产品入社区”等25个项目,投入资金365万元,受益人次预计将达40万余人,服务人群覆盖了社区妇女儿童家庭、单亲家庭、低收入家庭以及白领女性、农村女性、独居女性老人、智障妇女儿童等,要求项目全部下沉到基层开展服务。
街镇层面,由区妇联牵头举办公益集市,组织36个街镇妇联和“家庭文明建设指导服务中心”(以下简称“家中心”)选择合适的项目,由区妇联出资184万元购买了36个服务项目送到街镇“家中心”,预计超过10万人次受益。
居村层面,区妇联指导街镇妇联对居村妇联服务项目建立“以奖代补”机制,激发“神经末梢”居村妇联的活力。通过项目化运作的“三级联动”运行机制,以工作流程再造,畅通服务妇女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比如,川沙新镇妇联探索“镇妇联-6家社区妇联-81家村居妇联”的项目化工作网络,镇层面从“市民素质提升、反家暴维权、缺失母爱的孩子关护、家庭教育指导”四个焦点需求出发,形成知雅女校、幸福维权联盟、邻家母亲、种子的旅行四大品牌项目。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