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新区由于无证照经营引发的举报数量正呈现明显的增加趋势。新区市场监管局数据显示,2015年浦东新区各类无证照经营总量已经达到22783户。为了缓解乃至根除无证照经营顽疾,新区目前正在探索市场监管“微制度”,既为现有制度“打补丁”,同时转变监管思路和监管模式,争取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摸索出无证照经营综合治理的创新机制。
无证照来源:审批流程多 土地不适格
新区市场监管局通过长达一个季度的调研排摸发现,全区“无证照经营”现象蔓延的主要原因为用于经营活动的房屋不适格,即便经营者有办理证照意愿,但因不符合场地条件而无法办理相关证照,从而产生大量无证照经营。
此外,由于当前行政许可种类较多,审批流程较为繁杂而迟迟没办出证照的经营者也不在少数。据了解,现在仅一家“餐饮店”实现开业就可能需要经过消防、环评、餐饮(食品)等多个审批程序。审批标准与市场规律作用下的行业发展趋势较难相适应,阻碍了一些经营者取得合法经营资格的途径。
数据显示:2010年至2014年5年中,浦东新区各职能部门合计消除各类无证照经营19205户,同期,无证照经营的新增数达到了19907户,两组数据基本持平。同时,另一组数据显示:无证照经营的业态中,与居民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行业占到了总数的89.66%。由于审批、监管速度跟不上市场需求,无证照经营现象始终“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新区市场监管局负责人表示,大量无证照经营现象的背后有环境的成因、市场的驱动和制度的缺陷,居民就业、消费和投资需求的持续旺盛,是无证照经营者赖以存在的市场基础,准入制度与市场经济规律的不协调,是导致无证照经营的直接动因。
新区审改办负责人认为,无证照经营最大的问题在于给安全上带来隐患,特别是易引发火灾、爆炸等重大伤亡事故,威胁到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无证照经营的大量存在,加剧了低端就业人口的无序流动,激化了各类社会矛盾。
治标也得治本:明确分工 捋清职责
一直以来,工商、食药监、质监、城管、文化等相关部门认真履行法定职能,但原有片面注重“堵”的监管模式仅能治标,却难以缓解其背后复杂的社会矛盾,也无法彻底根除无证照经营这一顽疾。
新区审改办负责人表示,无证照经营的治理工作并不是一项孤立的工作内容,具体推进过程中还与产业结构调整、土地集约化管理、三违整治、人口调控、城市规划建设等一系列工作有关。这其中的关键,在于解决“谁来干”,形成何种职责界面的问题。全区为了解决无证照经营日常监管中横向领导、纵向牵头和职责分工模糊的现状,根据商事登记制度改革成果,普及了“谁审批、谁负责”的职责分工,在此基础上,下一步还将增加“谁主管、谁负责”的平行原则,进一步明确履职分工。
具体而言,将探索“分类管理”的基本理念,以“是否有安全事故隐患”为基本判断标准,强化对无证照经营相关违法行为的高压打击态势,街镇层面应当积极依托城市网格化管理平台,对辖区的路面巡查,对新建住宅小区沿街商铺招租、新建市场招商、原有商铺翻新装修、住宅房屋破墙等情形实施发现预警,对因场地属性等硬件无法办理营业执照的,及时对相关权益方进行干预。
治标的同时还得治本。对市场竞争机制能够有效调节的事项,逐步取消审批或者改为备案;对暂时不能取消审批,但通过事后监管能够纠正的事项,实行告知承诺制;对既不能取消,又不宜采取告知承诺的事项,简化流程,推进标准化管理和网上办理,提高审批的透明度和可预期性。
从事审批事项多年的陈智鑫律师认为,在不突破现行法律框架的前提下,可以逐步将农村居民宅基地、厂房、老街等不具备完整场地材料,但确有一定历史成因的场地纳入办理证照范围;对已经取得营业执照、相关许可证和批准文件的有证照经营户,在其换证(照)、延期、年审、变更过程中,在依法依规的前提下,从有利于申请人的角度灵活适用标准。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