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任文娇浦东报道
记者近日从浦东林业部门了解到,为提高新区森林覆盖率,今年本区计划新建林地近万亩。
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被称为“地球之肺”,是自然界功能最完善的资源库、蓄水库、碳贮库和能源库,具有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固碳制氧、减少污染等多种生态功能,对改善生态状况、优化人居环境、保护人类生存和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每立方米木材约吸收1.83吨二氧化碳,按此测算,新区目前的森林已吸收二氧化碳总量200多万吨。同时,经济果林是郊区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之一,每年一届的桃花节是上海市民熟悉和喜爱的特色旅游节目。
今年新建林地近万亩
林业作为生态建设的主体,担负着维护生态平衡、保护物种资源、减轻自然灾害,解决人类面临的一系列生态问题的重大使命,对保障经济社会发展和维护城市生态安全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随着公益林土地流转及生态补偿政策的不断出台,市区镇三级林业部门工作的不断深入,按照市区镇签订的《2013-2015年浦东新区保护发展森林资源目标责任书》,浦东新区近年来的林业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果。
两区合并以来,新区林业部门不断挖掘潜力,营造沿海防护林、通道防护林、外环林、经济林等5000多亩,今年又计划新建林地近万亩。目前基本形成了东部沿海防护林、通道林、外环林带、经济果林等重要林地。通过林地建设,改善了城郊的生态环境和投资环境,提高了农民收入,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助力。
新区林业部门不仅在发挥生态效益上做文章,在为市民提供休憩、娱乐的场地上也下了不少功夫。位于新区最北端、黄浦江与长江交汇处的滨江森林公园颇受市民欢迎。滨江森林公园一期在“三岔港”苗圃原址上改建而成,占地面积127公顷,其中1/3面积保留了上世纪50年代后逐渐形成的植物群落。作为市、区重点推进的重大生态建设工程的滨江森林公园二期,也将于年内开工。公园总面积191公顷,建成后将与一期连贯,成为市民亲近大自然的好去处。
林业防控体系基本建立
新区自上世纪九十年代起开展林业有害生物监测工作,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已基本建立防控体系。
自2003年华夏公园内建立国家级中心测报点起,新区先后在乡镇重要公益林、经济林、城区绿化内建立有害生物测报点。到2014年末,共建有测报点和监测点40余个,其中,国家级中心测报点1个,市级测报点4个,区级测报点14个,监测点20余个,共有测报人员70余名,基本形成林业有害生物的监测网络体系。
去年,新区还成立了森林防火指挥部,并制定《浦东新区处置森林火灾应急预案》,从体制机制上保障新区的森林防火工作。未来几年,新区还将结合“三防”(森林防火、有害生物防控、野生动物疫源疫病防控)体系建设,逐步建成一批监控、测报点,使新区生态网络监测更系统、更全面。
多部门联动提高森林覆盖率
尽管浦东的林业建设已经取得一定成果,然而,目前整个新区的森林覆盖率还是低于全市平均水平,要完成“十二五”期末森林覆盖率任务还是比较严峻的。提高新区的森林覆盖率,不只是林业部门一家的责任,更需要多部门联动。
近年来,绿化部门按绿化“十二五”规划加快实施绿化工程,在绿地建设和改造中尽量增加乔木数量;水务部门加大生态堤防建设、星级河道创建、沿海防护林等建设力度,增加乔木种植;市政部门在道路建设及改造中增加乔木种植数量;农业部门在结合新农村建设时加大农田林网的建设力度,在设施粮田、设施菜田等周边设置一定宽度的防护林带,同时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政策引导上控制经济果林减量,确保经济果林资源的稳定性;各镇政府统筹镇域农田林网、河网、路网、高压走廊、海塘沿线等区域并结合城乡建设、新农村改造、“三违”整治等挖掘镇域内造林潜力。多部门联合起来寻找更多的发展空间,为的是尽快提高新区森林覆盖率,营造更和谐、更宜居、更生态的浦东。
上海市政府在《关于编制上海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指导意见》中,明确将“突出生态优先的发展底线,推进基本生态网络和体系建设”作为城市未来发展的基本导向。
所谓生态保护红线,就是为保障城市生态安全、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和品质、维护生物多样性所必须严格保护的空间范围。主要针对林地、湿地、国家森林公园等生态要素进行落地和整合,发挥综合生态功能。并通过分类分级的管控、建设引导和生态补偿等方式来发挥,形成动态调整完善的机制。
目前,新区正在配合全市开展生态保护红线划示和有关的“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立足今日、展望未来,力求达成“江海交汇、水绿交融、文韵相承”的总体生态格局。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