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浦东社会治理重心下沉到村居

2020年12月21日 10阅读 来源:浦东日报 2017-06-02 00:00:00

本报讯(记者陈烁实习生张诗欢)“生活小事不出村居、教育服务就在身边”,这样的设想将在浦东成为现实。记者从昨天浦东新区召开的“家门口”服务体系动员部署会上获悉,经过先期的集中试点,下一步的街镇推进、逐步完善,到2019年底,村居“家门口”服务站将覆盖全区。

“家门口”服务站作平台

“家门口”服务体系是浦东探索社会治理创新的又一实践,具体抓手是村居“家门口”服务站的建设,从而把社会治理的重心落到村居层面。

在今年5月2日的创新社会治理推进会上,上海市委常委、浦东新区区委书记翁祖亮曾针对“家门口”服务站建设提了四方面要求,即功能要综合、选址要便民、服务项目要有针对性、服务方式要简单明了。他指出,“家门口”服务站建设要注意“四个避免”:避免行政化机关化、避免重展示轻功能、避免有管理无痕迹、避免布局僵化不灵活。

按照这样的要求,“家门口”服务站将建成为一个开放度高、功能齐全、上下联动、左右互通的综合性服务平台,为村居民提供党群、政务、生活、法律、健康、文化、社区管理等7大类服务,最终实现“生活小事不出村居、教育服务就在身边”。

在“家门口”服务站,条线下沉和社区自有的党建资源、公共资源、服务资源、自治共治资源汇聚在一个终端,政府力量、社会力量、市场力量、专业力量高度融合,通过项目化的运行方式,精准便利地服务公众。比如,政务服务延伸至村居,一方面通过线上途径实现“信息多跑路、群众少跑腿”,服务中青年群体,另一方面通过线下途径实现“群众动嘴、干部动腿”,服务老年人群体;生活服务延伸至村居,通过对接“点帮帮”这一应用的市场服务,可以使村居民不出村宅和小区,就能满足水电煤缴费、柴米油盐、新鲜蔬菜购买等日常需求。

浦东新区地区工作党委介绍,“家门口”服务体系建设的推进分为三个阶段。今年5月底之前,是集中试点阶段,选取了浦兴路街道、陆家嘴街道、川沙新镇、书院镇作为试点街镇,区层面也形成了工作方案和条线下沉的资源清单、服务清单;2017年6月至2018年底,是街镇推进阶段,届时力争80%的村居完成服务站建设;2019年是提升完善阶段,实现村居“家门口”服务站全覆盖。

“‘家门口’服务站拟设在村居、社区,依托村居党建服务站挂牌,但按照因地制宜的原则,有些居委可能会面临场地资源不足的问题,这样的地方可以结合实际,几个村居联合在块区层面设立社区‘家门口’服务园,统筹建设。”新区地区工委常务副书记、社工委书记吴凤飞介绍。

把服务落到实处

目前,4个试点街镇已初步形成了各自特色。比如,浦兴路街道通过6个“家门口”专业服务园、6个“家门口”综合服务园和40个居民区“家门口”服务站,实现服务专业办、就近办、门口办、互助办;陆家嘴街道在“全岗通”服务理念下,在市新等6个居民区试点,打造职业化社工队伍,提高服务居民的能力;川沙新镇七灶村通过一口式便民服务窗口、升级全科卫生室、开设老年人助餐点等,更好服务村民;书院镇塘北村按照“小平台大服务”的思路和“能进则进”的原则,将与村民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服务统一纳入到服务站。

区委副书记、地区工委书记冯伟在会上指出,构建浦东新区“家门口”服务体系,是落实中央、市委要求,切实保障改善民生、深化社会治理创新的需要;也是深化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夯实基层基础的需要;还是构建社会治理新格局,打造浦东品牌的需要。

对于如何建好“家门口”服务体系,冯伟指出,要突出党建引领、功能综合、街镇统筹、服务项目对路、群众参与和建章立制。他强调,要通过家门口服务站建设实现以党建带群建,但服务站的行政色彩不能太浓;各部门、各街镇要尽可能把资源下沉,真正把向群众承诺的服务落到实处;要由街镇来进行资源的统筹协调、组织的供需对接;提供的服务要做到就近、便利、稳定、可预期、全覆盖,以提高群众的感受度;服务体系的建设要与“1+1+X”基层自治结合起来,让群众参与做主;区和街镇、村居层面都要建立机制,把好的经验做法通过制度的方式确定下来。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