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小区停车难,违章搭建屡拆屡建,大学生找不到实习岗位,留守老人缺乏关爱……种种民生问题,看似鸡毛蒜皮,实则与老百姓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如何高效解决这些问题,与浦东新区的未来发展密不可分。
从开发开放初期开始,20多年来,浦东新区领导者高度重视社会建设,始终强调浦东新区开发开放不仅是经济大开发,也是包括社会建设在内的综合性开发开放。
社会建设,只有坚持方法创新、机制创新、制度创新和理论创新,才能推动社会建设事业不断向前发展,惠及民生。历年来,浦东社会建设通过创新思维方式,解决了包括养老、停车难、公益服务等社会建设各个方面的难题,并且成为可复制的“样本”。
文/本报记者 章磊
由点到面深化养老工作
有质量的养老,不是生存,是生活。如何让老人们过得更幸福,浦东不乏创新之举。从整体规划方面来说,新区民政局开展的养老机构服务质量星级评定工作,就是一个典型。
上海已经进入深度老龄化。有数据显示,预计到十二五末期,浦东的老年人口将达84万,超过总人口的25%。随着城市老龄化的加剧,如何真正做到“老有所养”,更加成为一道难解的题。
新区民政局社会福利和老龄工作处处长周根兆介绍,养老机构服务质量星级评定工作于2010年启动,参照酒店评星模式,养老院的星级评定也分为三星、四星、五星,不仅硬件要符合标准,服务、管理等各方面软实力也要求不低。
根据民政局的数据,目前全区运营的116家养老院中,获评三星级养老机构称号的已经达到26家。星级养老院,从原来解决老人生存问题的角色,转变为提升老人的生活质量,除了让老人和家属更加满意,还改变了社会对养老机构的偏见。
个别获评星级的养老机构,还在进一步探索创新。例如南码头街道的两家敬老院——南码头社区敬老院和第二敬老院,建立ISO质量管理体系,更加规范化、系统化、专业化地管理敬老院。
这种养老机构中的首创做法,用员工的工作量,换取老人更舒适的生活,家属更满意的态度。一些家属探视老人后坦言,“就是在家里也无法做到这样的标准。”
除了养老院里的老人,那些独居老人同样需要关心与呵护。在这一方面,潍坊新村街道的义工助老服务站,成为一个榜样。
据潍坊新村街道社区服务中心主任陈维介绍,“新沪商”义工助老服务站目前覆盖了社区内25个居委会,义工人数达242人,结对1257名老人,秉持着“精神慰藉、急难相助”的宗旨,像对待自己的父母、兄妹一样对待他们。特色的机制、贴心的服务,让很多老人对潍坊社区产生了深厚的感情。
发动社会力量,创新管理方法,成为浦东新区破解养老难题的成功举措。独居的老人得到了生活上的帮助、精神上的慰藉;养老院里的老人也享受了更为专业化的服务。就老人和家属的反馈来看,这些举措均已充分发挥效果,从点到面,完善着新区的养老工作。
创新机制速解小巷难题
浦东新区在解决社会综合管理问题方面也成绩斐然。整治脏乱差、解决停车难、化解社会矛盾,在关乎老百姓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浦东都能拿出创新举措。
北蔡镇绿馨菜市场周边的居民,一度被市场内的违章搭建所困扰。经媒体曝光后,问题在两个半月内得到解决,26间违章商铺被拆除,20间破墙开门的商户被整治。
北蔡镇社会网格化综合管理的日常执勤队中,整合了公安、城管、交警、消防、工商、食药监、质监等9大职能部门,任何事件和问题都由多方担责,确保责任到位,无处推诿,同时提高了各职能部门发现、解决问题的主动性。
事实上,北蔡镇是浦东新区网格化综合管理的一个典范。数据更能显示网格化管理的效果。2013年,浦东新区城市网格化管理监督员主动发现案件达22.74万余件,结案超过22.48万件,结案率达98.86%。
除了拆除违章搭建,停车难也是一个“老大难”问题。停车资源十分匮乏的塘桥街道,借助“潮汐式”停车的方式,白天让商务楼白领的车辆“涌入”空闲小区,晚上则让小区业主的车辆“溢出”到商务楼停车场,借错时互补提高停车资源的使用效率。根据塘桥街道提供的数据,各居民小区给白领腾出了430余个停车位,小区居民也多了622个夜间停车位。
更为重要的是,在私家车大量增加、停车资源紧缺的情况下,塘桥的“潮汐式”停车成为值得浦东乃至全上海借鉴的一种创新。事实上,已经有其他地区开始尝试“潮汐式”停车。
在化解社会矛盾方面,东明路街道的“红梅工作室”则是另一种创新。“红梅工作室”,让老百姓来解决老百姓自己的问题,不仅帮政府解决社会矛盾出一份力,还为老百姓带来实惠,化解各种纠纷效率也更高,已经成为浦东新区化解社会矛盾方面一条职业化、专业化、社会化的新路子。
搭建平台诠释为民服务
为民服务,是社会建设的一大关键。如何更好地为老百姓服务,浦东新区多个街镇和单位,想到了搭建创新性平台的点子。
毕业于上海理工大学的刘淑霞,是浦东新区航头镇人。因为这个身份,她在大学期间获得了宝贵的实习机会,并最终成为了航头镇政府财政所的一名出纳。
这一切,源于航头镇始于
2010年的“百人计划”——每年暑假,镇机关、企事业单位、村(居)委、社区工作站等60余家单位开放100个实践岗位,为航头籍大学生提供一个月的实习机会。
截至2013年底,航头已经有362人成为“百人计划”的实践生,就连周边街镇的大学生也被“百人计划”所吸引。航头镇团委书记殷明慧希望,能将航头为大学生服务的成功经验推广到浦东的其他街镇。
与“百人计划”相似,花木街道联洋社区的涉外服务站,也是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在沪外籍人士服务。服务站内有一支成熟的涉外社区干事队伍,除了关心外籍居民的日常生活之余,涉外社区干事还负责安排各种活动,让外籍人士尽快融入社区。
社会建设,不仅要解决老百姓最实际的生活问题,还要为他们的精神生活提供便利,例如参与公益。
浦东团区委、浦东新区青年志愿者协会创立了“淘公益”网站。让志愿者、公益社团、爱心企业和求助者四个群体的需求和资源得以整合。求助者在这个平台上发布需求;公益社团像卖家一样推出自己的公益项目;爱心企业提供资金;志愿者则扮演买家身份,自由挑选和参与活动,公益领域的资源借此得以流动。
而陆家嘴街道的社区志愿服务社会认证体系,则是用回报的手段,进一步激励志愿者长期参与公益。志愿者参与公益活动的时间可兑换成“炫卡”积分,然后用于兑换社会各界提供的各种服务,更可以继续用于公益。这种模式也激励了更多人加入志愿者队伍,让志愿服务从半圆变成了整圆。
无论是解决老百姓的实际生活需求,还是为热心公益的人提供平台,这些创新举措,围绕为百姓服务,或通过政府平台、或借助社会力量,以实际行动满足了市民的合理需求,体现了浦东新区管理者“为民服务”的意愿和态度。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