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撰稿本报记者司春杰
“我们医院的床位本来就很紧张,一些老年患者已经可以回家了,却拒绝出院。”沪某三甲医院的一位负责人曾向记者讲述“床位紧张”的原因。
为何会发生老年病人“赖床”的现象呢?该人士说,老年人一般常见病都是慢性病,大医院里有专业的医护人员,还能享受医保报销,远远强过养老院和社区医院。
如何让老年人“老有所养”的同时,还能“老有所医”?近年来,浦东在“医养结合”方面率先进行探索,通过医疗机构和养老机构之间的多种方式合作,实现两者之间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让老年人安享晚年。
老人就医“换床不换院”
医院和养老院之间“零距离”,让老年人既免于奔波之苦又能在生病时获得及时治疗。
浦东已进入老龄化社会。据浦东新区民政局统计,全区60岁及以上户籍老年人口占户籍总人口的1/4,约有72万人。新区通过医疗机构和养老机构之间的多种方式合作,让老年人“老有所养”的同时也能“老有所医”。
2013年12月26日,上海首家专门为失智失能老人提供服务的专业养护机构——浦东老年特护院成立。在这家老年特护院里,还将搬进来另外一家卫生机构——川沙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我们的目标是提供护理+医疗的一站式服务,让老人就医‘换床不换院’。”浦东老年特护院院长于明说。
以往,由于养老院与医院、社区卫生中心分属不同的行政管理部门,需要治疗的老人不得不在养老院和医院之间来回奔波。而浦东老年特护院的成立,将医院和养老院之间的距离缩短为零,让老年人既免于奔波之苦又能及时获得治疗。
据新区民政局有关人士透露,在特护院正式运营后的几个月里,“12345”热线平均每天至少要接到十几个电话,咨询特护院的情况。不过,于明告诉记者,由于床位紧张,特护院对申请入住的老人要先进行体检和评估,符合失能失智等“重度”不能自理的老年人中,那些特困、无子女养老,或者年轻时为国家社会做出突出贡献的劳模,才能优先入住特护院。
“对于新建养老院和有条件的养老院,我们会考虑引进医疗机构,实现医养有效结合。”浦东新区民政局社会福利和老龄工作处处长周根兆说。
据悉,新区还将开出两家此类医养结合的公办养老院。其中,原孙桥卫生院和孙桥养老院将合并改建成医养结合的新型养老院,今年上半年将正式运营。上钢街道的一块公共用地中将规划设计成新型养老院,探索和实现“医养融合”的运营模式。此外,新区还将对一些民营医院、民办养老机构给予政策扶持,将其改造成符合“医养结合”的养老机构。
常见病治疗“不出养老院”
养老院内设卫生室(站),让患有慢性病、常见病的老人不出养老院也能得到有效治疗。
“还是养老院想得周到。”吴阿婆告诉记者,她患有高血压和糖尿病。虽然都是慢性病,但以前在家养老时,要经常乘车去医院配药。入住高行福利院以后,不出院门,医生和护士就能按时送药过来。
记者在高行福利院看到,其内设的卫生室虽然不大,但配药室、诊疗室、康复区等一应俱全。身穿白大褂的医生正在给老人量血压、测体温,询问他们的身体状况;一旁的护士拿出药片分发给老人服用,叮嘱着一些生活上要注意的细节。
高行福利院院长王莉馨告诉记者,卫生室配备了3名执业医生、1名药剂师、4名护士。一般住院老人大多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常见病,他们不需要走出养老院也能得到有效治疗。目前,高行福利院正在申请医保三段卡位。这意味着,入住该院的老人看病在福利院也能刷医保卡了。
“对于没有空间和条件的养老院,我们没必要再建个医院。但可以配置完善的卫生室或卫生站,与社区医院签订协议等方式,同样可以为患病老人就医提供便利。”周根兆认为。
目前,新区养老机构中已设立标准化卫生室(站)的达37家,开通医保联网服务的有20家。根据《浦东新区养老服务事业发展扶持意见》,对经专业部门批准设立并按规定聘请专业人员的标准化卫生室(站),在养老服务中开展康复护理服务,对入住老年人身体状况进行评估跟踪,并建立相关档案盒管理制度,经认定符合标准和条件,区财政给予养老机构一次性最高不超过8万元补贴。
老人看病开“绿色通道”
养老院与医院签订互助协议,既解决了医院住院紧张的情况,也让老人看病更方便。
浦东部分养老机构距离最近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不足两公里,但对于行动不便的老人来说,这个距离成为了最大的障碍。不过,在高行福利院,入住的老年人无需奔波两院之间,不出院照样能享受医生的上门服务。
高行福利院院长王莉馨告诉记者,该院距离高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只有500米。去年,医院进行改建,一些患有慢性病的老年人转到福利院入住。当时,医院每天派医生和护士到福利院为老人看病、治疗等。因此,两院达成协议:今后,卫生服务中心的医护人员将定期到福利院上门服务。等到医院改建结束后,50多名病人主动要求留在了福利院。这样一来,既缓解了医院床位紧张的问题,又让福利院的老人看病更方便了。
此外,该院还与浦东公立医院和上海市第七人民医院“结对”,两院每年会派医护人员来为老人上门检查身体、讲授健康知识等;一旦遇到老年人突发疾病的情况,两院也将及时派救护车快速救治等。
目前,浦东绝大多数养老机构都与周边医院签订了互助协议。协议内容包括为老人建立医疗档案、对老人病情进行跟踪治疗、提供医疗指导、对常见病进行上门指导用药、到养老院进行康复知识宣传等。对于新建小区,浦东也做出了前瞻性的规划,要求将医院和养老机构纳入进来,并把有结合意愿的两种机构规划在一起,免去老人奔波之苦。
老人康复治疗“智能化”
智能助老、数字化养老,已成为浦东养老机构的一大特色。
除了医生定时诊治外,日常康复护理、心理慰藉是老年人康复治疗必不可少的。如今,智能助老、数字化养老,已经成为浦东养老机构的一大特色。
记者在浦东老年特护院看到了很多先进的多媒体医疗监测设备。据于明介绍,这些造价不菲的设备用于帮助老人进行身体指标测试、营养平衡、心理训练、肢体灵活度练习等。
在该院内设的“康复区”,记者也体验了一把心理治疗服务。躺在一张沙发床上,戴上耳机,轻松的音乐在耳边响起,腿部开始有节奏的震动起来。眼前的电视机屏幕上,原本光秃秃的大树也发生了变化:树枝上居然长出嫩绿的叶子。“这说明,你的神经逐渐开始放松了,心情也越来越愉悦。”来自中国台湾的蔡医生告诉记者:“特护院的老人们,每天都要来这里‘治’一会儿,听听音乐,做做运动,有利于康复。”
于明给记者举了个例子,特护院与相关企业共同开发了一套管理系统,用于对老人的日常管理,子女可以在手机上安装这个软件,24小时观察老人的各项身体指标和生活动态。比如,子女用手机就能远距离地为父母送上礼物、借助平板电脑可以立即与老人进行视频对话、护理人员24小时掌握在院老人的动态。特护院中各种运用高科技“手段”的设备为老人的安全加了一道屏障,也为失智失能老人的生活注入了“人性化”。
专业人才短缺成掣肘
医养结合养老机构与传统养老机构的最大区别,就在于医疗服务层次较高。不过,护理人员和医护人员短缺,成为医养结合养老机构发展的掣肘因素之一。
今年春节刚过,王莉馨就开始参加多场招聘会。“养老院很难留住优秀的护理人员,几乎每年春节之后,都有外地护理人员辞职不来的情况发生。”她说。
浦东老年特护院设置了608张床位,于明说:“想进特护院的老人有很多,但我们不能全部收住。一方面是因为住院‘门槛’比较高,需要重度护理的失能失智老人才能入住;一方面是因为专业护理人员还比较短缺,如果一下子收住过多的老人,我们的护理服务很难跟上。”
于明介绍道,特护院的护理人员,不仅能为老人做基本护理,还得懂一些医护知识,随时跟踪老人病情、及时治疗。目前该院已经引进了60多名专业护理团队,基本上以医护专科院校毕业的人员为主。“想要让更多老人住进来,我们还得有一段较长的时间对护理团队进行培训,以及再招聘一些专业护理人员。”于明说。
高行福利院二期工程改建即将竣工,将新增250个养老床位。王莉馨说,现在医学发展迅速,就连药品更新换代也频繁起来,有的药品名称也更改了。虽然福利院聘用的是从大医院退休的老医生和有多年诊疗经验的全科医生,以及专科院校毕业的护士,但他们也得经常“充电”才能满足病人多元化需求。
在专业护理人才引进和培训方面,浦东新区在政策上亮起了“绿灯”。据周根兆介绍,除了本市规定的职业技能培训外,新区还重点进行提高管理人员和护理人员专业能力的培训。浦东新区鼓励养老服务机构引进康复护理、营养配餐、心理慰藉、临终关怀等专业社工服务项目和专业技术人员提供服务,对于达到标准的专业技术岗位,区财政每年给予补贴3万元,每个机构每年最高12万元补贴。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