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东开发开放25年来,积极推行金融贸易和高技术产业先行的产业方针,形成了以服务业为主体的产业结构。其中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势头尤为迅猛,成为支持浦东服务业高速增长的主要力量。
浦东一直注重产业集群的培育,结合区域经济的特点和优势,形成了一批各具特色的生产性服务业集群。目前已相对成熟、有代表性的生产性服务业集群有6个,分别位于:陆家嘴金融贸易区、金桥经济技术开发区、上海张江集电港、上海康桥国际医学园区、上海南汇工业园区、上海张江高科技产业东区。
生产性服务业已经并越来越成为浦东经济最重要的增长点。更难得的是,2013年设立的中国(上海)自贸试验区就在浦东新区,未来几年,浦东新区将作为自贸区优先辐射区域,为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提供更适宜的环境。而未来几年,浦东新区的生产性服务业集群将会不断扩大和增加,呈现多点式、网络式发展。陆家嘴、金桥、张江及张江东区、南汇园区、康桥的集聚效应不断增强,还有世博-花木国际会展聚集区、唐镇的电子商务创新港、临港现代物流园区等不断成熟和发展。
对于如何进一步发展浦东新区生产性服务业产业集群,我们有以下几点建议:
一是推进制造业与服务业的融合和互动,以产业链提升促服务业集聚。
突出生产性服务业的重要作用,决不意味着就可以放弃或取消制造业。2008年美欧发生的金融危机已经证明了离开实体经济过度倚重服务业的弊端。当前浦东应积极推进先进制造业和服务业的深度融合和协同集聚,生产性服务业要通过新的信息、技术、管理手段推进制造业的高端化,而制造业则通过向“微笑曲线”的两端延伸提升自己在产业链上的定位,又能带动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和集聚。更重要的是,由先进制造业向研发、设计、营销、品牌等服务业延伸,这是基于企业发展的内在需求而产生的内在动力,由此形成的产业集群能促使市场、技术和专业知识更好地传播和积累,激励和引导创新,从而提高区域内企业的竞争力。这就形成一个良性的自我实现的过程:竞争力提升、效益提高又会吸引新的企业进入,使得服务业集群内的企业优胜劣汰、越做越大。因此,浦东应坚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培养浦东的优势产业如生物医药、高端装备等。制造业可说是生产性服务业的服务对象,先进制造业的发展必然促使服务业逐渐“靠拢”,以为制造业提供“贴身”服务,集群就逐渐形成。同时政府通过统筹规划,做好生产性服务业集群的基础设施建设及其布局优化,加强与制造业基地的衔接配套。
二是破除体制机制的制约,为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打造宽松政策环境。
在外汇管理方面,自贸试验区设立以来,央行等监管部门已经陆续出台了《关于金融支持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的意见》、《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分账核算业务实施细则》等法规。这是对资本项目可兑换的实质性探索,新规之下自贸区企业的跨境资金收付已极为便利和快捷,而企业在自贸区设立分支机构并无障碍,这也就为上海特别是浦东的企业提供了一个与国际市场接轨的良好金融环境。浦东要充分利用自贸区改革的溢出效应,让一些外向度较高的生产性服务业集群获得更好的金融服务、实现更快的发展。在服务业的行政审批制度方面,浦东新区要以自贸区的设立为契机和倒逼机制,加大审批制度改革,不断精简行政审批事项,进一步放开生产性服务业领域市场准入。做到“投资自由化、贸易便利化、服务人性化”,促进浦东成为企业登记注册最容易、市场监管最有效、公共服务最优质的地区。在服务业的扶持政策方面,要完善产业用地机制,将生产性服务业用地与制造业用地及时划分,适当增加生产性服务业用地比例;要通过财政扶持、税收改革等鼓励引导制造业企业向研发、品牌等服务环节延伸;加快落实生产性服务业用电、用水、用气与工业同价。
三是营造创新氛围,提高各生产性服务业集群的“知识竞争力”。
首先,发挥企业作为技术创新的主体作用。要继续完善对企业的创新扶持政策,对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的科技服务企业,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财政安排的专项奖励资金,不仅支持制造业企业,也要支持服务业企业的技术改造,重点扶持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专利的技术密集型的生产性服务业龙头企业。
其次,支持商业模式创新。正如上海市市长杨雄说的,新模式是许多大型跨国公司的立身之本,也是产业升级的重要途径。因此浦东要把握服务经济发展新特点、新趋势,依托信息化平台,推动互联网金融、网络购物等新业态加快发展。
再次,加强服务业企业与科研院校的联系。努力实现大学与企业的互动、学习、共赢。借鉴美国硅谷的成功经验,要鼓励企业的员工参加学校的学术活动、社团活动,支持大学的师生建立各种创业俱乐部或创业创新项目,允许学校的教师在完成本职任务的前提下到企业兼职、从事研发工作。
四是加强配套服务体系建设,营造利于集群建设的区域优势。生产性服务业是知识密集型的行业,其从业人员中高智商、高素质的精英人才很多。他们在为生产企业提供高品质服务的同时,自身必然追求高品质的生活。因此,浦东新区应进一步做好公共服务的供给,如发达的通讯设施、便捷的交通网络、优美的居住环境、完备的娱乐休闲健身场所以及先进的教育、卫生服务等。这样才能筑巢引凤,吸引人才集聚的同时也吸引了现代服务业的集聚。同时,在传统经济不断向服务型经济转型的背景之下,浦东一些传统的工业园区逐渐转型为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这一过程中要重视商业配套服务的建设,包括建立园区的企业协会,加强与政府部门的政策沟通,密切园区内企业之间、与其它园区、学术团体的交流;设立各类中介服务组织,为生产性服务业提供服务,比如服务于企业的项目申报、人才引进和培训、法律、管理咨询、会计税务、物管保安等中介组织。
五是提供多样化的融资方式,缓解服务业企业融资难问题。发挥政府的扶持和导向作用,对发挥区域竞争优势、促进生产性服务业集约化发展的项目与企业给予重点支持。可建立贷款风险补偿资金,对给予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的贷款发放增幅较大的金融机构一定的风险补偿。发挥初创企业孵化器的功能,推进孵化器、天使投资、风险投资、银行及担保公司相衔接,支持初创期的科技型服务业的资金需求。构建多样化、多层次的融资体系:私募和公募基金协同,扩大风险投资;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互补,扩大资金来源;股权融资和债权融资并举,打通更多融资渠道。鼓励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开发适合生产性服务业特点的各类金融产品和服务,积极发展商圈融资、供应链融资等融资方式,支持节能环保服务项目以预期收益质押获得贷款,探索利用知识产权质押、仓单质押、信用保险保单质押、股权质押、商业保理等多种方式融资的创新举措。
(依据《2015年浦东新区蓝皮书》整理而成 本报记者 曹莹)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