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3日是我国第10个文化遗产日。值此之际,浦东新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及上海市文广局有关规定,公布了第五批《浦东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中新增2个市级非遗项目、5个区级非遗项目,使浦东现有的区、市、国家级非遗项目总数达到56个。
浦东新增的7大非遗项目涵盖了传统美术、技艺、医药、民俗,反映了从古传承至今的浦东民间智慧。让我们一起走近它们,了解浦东这片土地的前世今生。
□本版整理见习记者 曹之光
市级 >>
三林庞家盆景技艺百年“筠园”里的祖传盆景
保护单位:浦东新区三林镇文广服务中心
三林庞家盆景技艺源出三林镇的“筠园”家庭盆景园。“筠园”位于三林镇西临江村庞家宅30号、31号,是原三林塘镇河的西首黄浦江交分处。园内遗留下的众多古盆景、庭园造型树等都在百年以上。
清末民国时期,庞家宅走出了庞松舟、庞上达、庞志余等众多历史名人。他们祖上为中医世家,业余研究制作养护盆景艺术,祖传至今的元、明、清盆景古盆现留存十几个。“筠园”作为庞姓祖宅,现传有百年以上的盆景黑松1盆,园栽造型黄杨1棵、紫薇2棵、腊梅古树1棵等传流至今的造型古树。
现在,临江村四周仍有农田和树林带,依然适合盆景养护与培养。三林镇人用庞家祖传的树桩盆景栽培法,与中国山水意境和中国赏石文化相结合,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推出三林庞家盆景技艺,屡获国际、国内大奖。
三林老街民俗仪式民间沿袭的传统习俗
保护单位:上海三林塘老街投资发展有限公司
三林镇在宋称三林庄、元称三林里、明清称三林塘,明洪武六年(1373年)设三林庄巡检司,为松江府华亭县高昌乡二十四保。在元大德年间的《松江府志》上已标有三林里,当时三林塘在整个松江府是有影响的古镇之一。三林老街民俗仪式包括上元出灯、中秋祭月、城隍出巡等仪式,这些仪式都按照民间传统习俗在三林老街举行,世代传承。
在农历正月十五元宵时节的上元出灯仪式上,商会组织在三林老街上将彩灯叠成灯山,游人则在老街中歌舞百戏,煞是热闹。农历八月十五的中秋祭月仪式则源自汉民族祭月习俗的遗存和衍生,该仪式临塘而举,除了摆放香案、诵读祭文、上香祈福,还有投壶、斗蟋蟀、皮影戏等活动颇受民众喜爱。城隍出巡仪式则在农历十月初一举行,在清晨鸣钲放炮后,百姓前往庙中迎城隍老爷出巡,出巡时随从仪仗颇盛,仪式也非常隆重。
三林老街民俗仪式深深地扎根于民间,民俗文化气息浓厚,寄托了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望,是三林老街民俗风情的集中展现。三林老街作为一个重要载体,对于本地的文化、仪式、习俗的延续起到重要作用。现今,传统村落的动迁使得民俗仪式逐渐缩小了活动空间场所,长此以往,传统民俗将会逐步走向衰落,三林老街民俗仪式亟待保护和传承。
区级>>
龙潭酒酿制作技艺浦东农家的风味美食
保护单位:浦东新区大团镇文化服务中心
酒酿是由糯米经过发酵而制成的一种风味食品,是长江以南寻常百姓家逢年过节必不可少的一种美食,已有2000多年历史。由于江南盛产优质大米,因此蕴育了江南人爱吃酒酿的习惯,也是江南人一种特有的制作技艺。
浦东新区大团镇龙潭村素有“酒酿村”之称,做酒酿的技术相传至今已有200多年。从前一入数九寒冬,农家就忙着做酒酿,庆祝丰收和甜蜜生活。制作龙潭酒酿,工序为先把糯米煮熟,待凉透后把糯米饭放入筲箕,在水龙头下冲洗;再把糯米饭放入容器,每铺一层饭,撒一些酒药,然后用手把糯米饭压实,在饭中间钻一个孔;最后盖上被子密闭保温,用稻草铺盖经过36小时发酵即基本完成。制成的龙潭酒酿口感醇厚,鲜甜爽口,深受七里八乡百姓的喜欢。
张氏整脊疗法脱胎于整骨的独特手法
保护单位:浦东新区上钢社区文化活动中心
张氏整脊疗法,又称“脊柱旋转复位法”,是以分筋弹拨,按压疏理等整复手法作用于脊椎,以促进督脉气血和畅,使病椎恢复正常,从而治疗脊椎损伤等疾病的独特手法。本疗法很早就为医家所用,据记载,清咸丰年间,略懂医道的张秋渔师自一游僧习得整骨疗法,后以此开宗立派。
脊柱是人体躯干的中轴和支柱,起着负重、运动、缓冲震荡和平衡身体的作用。在正常情况下椎体应成为一条直线,但人类在日常生活中和工作中,很难避免各种急慢性损伤,导致人体某段或某节椎体偏歪,使正常的生理状态变为病理状态。张氏整脊疗法正是应对脊柱病变的一种疗法,它以生物力学平衡关系为理论基础,加入现代医学观点,在实践中不断完善的一种简单实用的整脊推拿手法。
张氏整脊疗法不用针、刀、药等医疗器械、仪器设备,全凭一双手,并结合温灸、刮痧、刺血、点穴按摩等手段,对颈、胸、腰椎和骨盆的骨关节进行调整以恢复脊柱内外、上下达到平衡,调节其生理功能。张氏整脊疗法主张从整体观点出发,因人施治为原则,刚中有柔,柔中有刚,刚柔各别,辨证施法,是中国中医独特疗法之一。
浦东剪纸化繁为简的艺术语言
保护单位:浦东新区上钢社区文化活动中心
浦东剪纸传承扬州剪纸的特征,技艺精细,富有神韵,从最早的实用装饰过渡到目前的艺术欣赏。在内容上,浦东剪纸大多以花鸟、人物、风景为主,剪纸线条清秀流畅,构图精巧雅致,形象夸张简洁,技法求变,形成了浦东剪纸特有的细腻耐看的艺术魅力。
浦东剪纸与其他地区剪纸艺术相比,其“艺术语言”十分独特,在表现物象时并非面面俱到,而是借助各种线条用二维空间形式来表现三维空间的内容,注重物象的“轮廓”和“细剪”。浦东剪纸多以单纯为美,在多种主调的变化中求得画面的疏密、曲直、长短、刚柔、枯润、开合的协调,体现出多精统一的艺术规律。一般用作新居外壁的装饰、新婚的祝贺、为老人祝寿等,深受居民喜爱并具有一定的人文价值、鉴赏价值及收藏价值。
如今,浦东剪纸已走出国门,美、英、新加坡、日本等国及中国香港都曾开展过纸艺作品展示。2010年,浦东剪纸长卷《清明上河图》还曾入展上海世博会。
芦苇编织技艺传遍每家每户的生活技艺
保护单位:浦东新区书院镇文化服务中心浦东新区泥城镇文化服务中心
芦苇,南汇当地人称之为“芦头”,是沿海地区最普通的一种植物。芦苇适应性广,抗逆性强,适合在江、河、湖、海岸、淤滩等湿地环境中生长。由于其具有特殊的韧性,同时兼具柔、轻和防潮的自然特性,滩涂湿地(俗称“沙地”)先民们早在300多年前就开始使用芦苇来编织各类物品,是人类最古老的手工技艺之一。
浦东南汇地区沿江、沿海等地均有芦苇编制技艺。早期的农民因为物质条件匮乏,所以几乎每家每户均会使用芦苇制作各类生活用品——芦叶可以包粽子;芦花可以装枕头胆,扎扫帚;芦苇杆用途最广,人们用它来做芦头帘子,茅屋的隔断等,可谓包罗万象。芦苇编织品主要有生活用品类、民俗类、玩具类和工艺品等,具有制作简便、坚固耐用,绿色环保的特点。
浦东三角粽制作技艺吴越端阳的传统习俗
保护单位:上海浦东端阳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粽子”,又名“角黍”,晋代周处的《风土记》就有记载吴越端阳食“角黍”的习俗。“浦东三角粽”作为一种传统食品的制作技艺已在浦东相传千年,到20世纪初,在浦东南部的新场古镇形成了独具地方特色的制作技艺。
“浦东三角粽”根据当地食材与饮食习惯,主料有鲜肉、芦叶、马兰干、赤豆、竹笋、糯米等。承袭了刚从河边采摘、并经过挑选的大张芦苇叶子包裹,再用稻草捆扎的传统制作技艺。制成后的三角粽有等距离的四只角,四个平面都是正三角形,用土灶大锅进行烧煮。细分工序,共有选料、浸米、修叶、制馅、包裹、捆扎、烧煮等36道工序,品种有竹笋碎肉粽、大肉粽、马兰头粽、赤豆粽等。
“浦东三角粽”的保护与传承在民族文化上是保护一个原生态民间习俗的延续,在饮食文化上是保护了一种原生态的美食,又是一种适合现代饮食的传统美点。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