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名扬天下的浦东派琵琶

2020年11月26日 10阅读 来源:浦东日报 2012-07-20 00:00:00

浦东派琵琶举“史”闻名

弹开浒墅关 

清朝嘉庆年间,在一支租来的纱湖船里,一名郎中,肩挎琵琶,手拎藤箱,闲适安详地欣赏着两岸江南水乡的怡人风光。他就是浦东派的“琵琶圣手”——鞠士林。这天,他准备前往苏州和朋友交换琵琶谱。当纱湖船来到苏州浒墅关,船老大正待扳艄进关之时,却见水城门已经紧闭,船老大只得停船关外。 

原来,是由于皇帝御驾苏州城,关将奉命不得开关。此时,月上柳梢,城墙上已点亮一串串大红灯笼。橘红的灯光映照在护城河里,微风吹过,河水泛起阵阵红色涟漪,甚是好看。站在船头,鞠士林触景生情,情不自禁地托起琵琶,坐下弹奏一曲《灯月交辉》。不料,只是一小段欢快热烈的引子,不但使守关的士兵沉醉曲中,还吸引不少在关外滞留、徘徊的老百姓。 

不久,水城门上下,听琵琶的人就越聚越多。那清纯、激越的琵琶声在朗朗夜空中越传越远,甚至传至苏州城内皇帝的耳边。龙颜大悦的天子命守城官将打开城门,邀请鞠士林进城。从此,“琵琶弹开浒墅关”一时传为美谈。

名扬大阪 

1927年初夏,南汇实业家胡簋铭到日本考察西红柿的种植。一天傍晚,他闲来无事到大阪市街头闲逛。集市上嘈杂的人声让胡簋铭胸闷气短,不过,这种不适很快就得到缓解——因为,突然间,从远处飘来一阵琴声,悠扬、悦耳。 

胡簋铭循声来到一块“大阪琵琶研究会”招牌前,只见一群日本琴迷正轮流弹奏着各种曲目。胡的出现引起了他们的注意。在这些日本琴迷的邀请之下,胡用日本琵琶弹奏了一曲《平沙落雁》:委婉流畅、隽永清新。曲尽之时,在场的日本琴迷早已深深为之折服,纷纷上前与其切磋琵琶技艺。浦东派琵琶从此在东瀛扬名。

阿炳与浦东派琵琶 

这里所说的阿炳就是我国顶尖的二胡演奏家。话说阿炳有一次经过一个书场,突然被琵琶套曲《龙船》吸引,并感到非常亲切,就摸索着来到书场门口,坐在街沿石上聆听。自此之后,他便决心学习演奏浦东派名曲《龙船》。经过无数次的体验磨砺,他的弹奏技术已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进而将浦东派琵琶套曲《龙船》的弹奏艺术推向了高峰。如今出版的浦东派琵琶套曲《龙船》有三个版本,一个是陈子敬的,一个是林石城的,再有一个就是二胡演奏家阿炳的。

上面的三则故事,虽然发生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人物身上,但它们有个共同的关键词:“浦东派琵琶”。 

浦东派琵琶形成于清乾隆年间。旧时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下,弹琵琶是一种公认的清雅艺术,因此很多家长愿意让子女去学习。在琵琶演奏的实践中,浦东派琵琶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和流派。其主要艺术特征为:演奏的武曲气势雄伟、文曲沉静细腻。尤其是武曲的弹奏,往往运用大琵琶,讲究开弓饱满、力度强烈,保存和发展了一些富有海派特色的演奏方法。

浦东派琵琶后继有为

可以说一代又一代的引军人物,构架了浦东派琵琶的金字塔。其中有始祖鞠士林,继其之后的鞠茂堂、陈子敬、倪清泉、沈浩初、林石城等传人。而这些传人多数都是浦东人:鞠士林为惠南镇人,被誉为“琵琶圣手”;第三代传人陈子敬为康桥横沔人,清代光绪年间陈子敬授命进京教授醇亲王弹奏琵琶,被皇帝赐封为“天下第一琵琶”;特别是第六代传人林石城先生,早在上世纪50年代初就受聘于中央音乐学院,并以浦东派琵琶传人的身份培养后学。在他半个世纪的教学生涯中,先后培养出叶绪然、周丽娟、李国魂等一大批琵琶演奏家和教育家——他们在各大专业院校教授琵琶,为继承发扬浦东派琵琶作出了巨大贡献。林石城和他的学生们还曾远赴20多个国家演奏,其专业影响力已遍及五洲四海。可以说,正是由于林石城教授几十年如一日,为教育事业鞠躬尽瘁的精神,才有了如今浦东派琵琶传人遍四海,美名扬天下的盛况。 

那么,他是如何将浦东派琵琶带向全国的呢? 

1953年的秋天,中央音乐研究所的杨荫柳先生正在搜集研究中国民间民族器乐界的有关史料及其代表人物。他想起了浦东派琵琶,想起了曾和自己的恩师刘天华有着长期书信来往的浦东派琵琶名家沈浩初,于是就立即写信给远在上海浦东南汇的沈浩初,表达自己的敬爱之意,以及登门拜访为其录制琵琶曲的希望和心愿。 

沈先生接信后当即回复表示欢迎。并告之,如来上海,请他在马当路行医的学生林石城带路到南汇。然而就在当年,沈浩初先生不幸因病去世。浦东派琵琶的传人陨落了一颗耀眼的星。沈先生走了,但浦东派琵琶还在。中央音乐研究所的曹安和依然来到上海,要在浦东派琵琶所有名家、高手中选出一人录制四首浦东派琵琶曲。 

于是,一时间在浦东,名家荟萃、高手云集。没有明斗暗争,没有褒我贬你,只有实事求是,一心举贤。最后大家一致推荐沈浩初的学生林石城,请他为中央研究院录制琵琶曲。至此,浦东派琵琶又一次进京,林石城也因此声名鹊起。 

1956年,中央音乐学院初创于天津之时,林石城被聘为惟一的琵琶教授。四十多年来,林教授已桃李满天下。他教授、教学的足迹遍及华夏大地,乃至海外诸国,真正将浦东派琵琶推向了世界舞台。 

2001年春,林石城带着他心爱的琵琶回归故里,出现在上海南汇桃花节开幕式文艺演出的舞台上。之前,在得知作为浦东派琵琶的故乡和发源地的南汇,已举办了少儿琵琶培训班让不少孩子学有所成之时,林石城很受感染,便提前一天来到浦东南汇,将演出前的大部分时间用于辅导孩子们演奏。 

这是一场浦东派琵琶“四世同堂”的演奏。当接待人员向他征询演奏曲目时,林石城毫不犹豫地说:“我弹《霸王卸甲》吧,这是浦东派琵琶祖师爷陈子敬夺取全国琵琶擂台赛台主时演奏的曲子,也是陈子敬教授醇亲王的曲子。今天我要让故乡人民听上一回皇帝听过的、也名扬四海的曲子。” 

随着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重视程度的提高,浦东派琵琶的保护、传承、发展工作也在有声有色地开展。新场镇还专门设立了一个琵琶展示馆,向世人展示浦东派琵琶的方方面面。如今浦东派琵琶已经成功申报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作为浦东地区为数不多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浦东派琵琶的世代相传,具有见证中华民族悠久文化传统的独特价值和深远意义。

浦东派琵琶传人、中央音乐学院教授林石城回浦东南汇与学员们作三代同堂演出。

2006年浦东派琵琶馆在新场镇建立。 

□浦东非遗办/供图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