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浦东新区基层党建工作品牌及提名奖候选对象情况简介

2020年11月26日 10阅读 来源:浦东日报 2012-05-17 00:00:00

今年是基层组织建设年,也是创先争优总结年。为进一步总结、展示近年来浦东新区“一流党建促一流开发”的经验和成果,特别是创先争优活动以来基层党建工作取得的新进展、新成效,区委组织部在全区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中开展了基层党建工作品牌、“五好”基层党组织标兵、“五带头”共产党员标兵评比表彰活动,并拟在“七一”前后命名10个基层党建工作品牌和5个提名奖、10个“五好”基层党组织标兵和5个提名奖、20个“五带头”共产党员标兵和10个提名奖。

活动启动以来,全区各级党组织积极响应、纷纷申报。截至4月15日,共收到各直属党(工)委的申报材料342份,其中:申报基层党建工作品牌105个(含直接认定的3个区级品牌),申报“五好”基层党组织标兵102个,申报“五带头”共产党员标兵135名。经过区委组织部初评、区内党建专家复评等两轮评审,按照20%的差额比例,初步形成了包括21个基层党建工作品牌及提名奖(含3个直接认定的区级品牌)、18个“五好”基层党组织标兵及提名奖、35名“五带头”共产党员标兵及提名奖的候选名单,进入正式评审。

为进一步体现此次评选表彰的公平、公正、公开原则,努力把经得起实践和时间检验的品牌、标兵评选出来,更好地引领基层党建的发展方向,激发基层党建的创造活力,提升基层党建的整体水平,扩大基层党建的社会影响,区委组织部联合《组织人事报》、《浦东时报》、上海基层党建网等媒体,对候选名单进行公开展示,并在浦东党建网进行党员群众推荐。

(排名不分先后)

“三服务·三覆盖·三凝聚”

2003年以来,浦东新区围绕更好地实现“三凝聚”(凝聚党员、凝聚群众、凝聚社会)的目标,着力扩大“三覆盖”(组织覆盖、工作覆盖、制度覆盖),深化创新“三服务”(党的上级组织为基层组织服务、党的基层组织为党员服务,党的各级组织和党员都为群众服务),不断推进基层党建工作的思路、方法、制度创新。经过近十年发展,“三服务·三覆盖·三凝聚”已成为基层党建工作的指导理念,并基本形成了以政策支持、资源保障和业务指导为着眼点,以保障权利、提高能力和关怀帮扶为着力点,以排忧解难、反映呼声和思想引领为切入点的工作体系。“三服务”的提出和实践,在组织与组织、组织与党员、党与群众之间构建起新型服务体系。

“走千听万”活动

2010年以来,区委提出并深入开展“走千个居村、听万户心声”主题活动,全区区级机关领导干部,对全区一千余个居村党组织开展直接联系、普遍走访。通过开展“六个结对”:机关干部与居村结对、委办局与街镇结对、机关内设处室党支部与居村党支部结对、机关党员与困难群众结对、走访干部与党代表、人大代表走访结对以及区四套班子成员与街镇结对,探索直接发现问题、听取意见、解决问题、宣传回应的工作方法,搭建区、街镇和居村“三级网络平台”,群众满意率达85%以上。

塘桥街道“物业党建联建”

2009年下半年,塘桥街道党工委协同区建交委探索物业党建联建;2010年,进一步深化形成“五联五建”的物业党建联建工作模式。主要做法有:建立社区物业党建联席会议机制;街道党工委会同相关部门,“一揽子”解决物业矛盾;联合社会组织主体,建综合服务体系;建立由居民区党总支牵头,居委会、业委会、物业和群团组织之间的有效沟通渠道;把物业问题纳入街道项目化管理体系,引进社会力量参与社区民生项目。

上钢街道“红润”工程

2002年“红润”工程启动,通过挖掘、整合、打造社区红色资源,理直气壮、深入人心地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激发社会向心力,增强社区归属感,以核心价值引领上钢幸福家园建设。“红润”工程以红色团队凝聚人、红色阵地影响人、红色故事打动人、红色活动吸引人。如“红润”报告团等团队;红色礼堂、“两弹一星”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阵地;系列纪录片《红润》、“两弹一星”功臣回忆录《红柳》、劳模风采集《以劳动的名义》等故事;志愿军老战士回忆展、劳模风采展等活动。

合庆镇“1+1+X”工作法

“1+1+X”即:一个领导核心,即村党组织的领导;一本《村民自治章程》,即依据“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制定的村民自治大纲;“X”,即具体的“实施细则”,是村里的各项办事准则和规章制度。“1+1+X”就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村务事项做了明确规定,保障了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和监督权,实现了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实现了从机制和制度上保证“干部清白、群众明白”,是基层农村党组织领导下对民主管理、民主决策、民主监督的生动实践。

三林镇“镇管社区”

2008年,三林镇党委和政府积极探索实践“镇管社区”新模式,即在保持镇建制和镇行政区划不变的前提下,在社区发展比较成熟的地区,延伸设置综合性管理服务平台和协商式共治平台,从而形成公共管理服务有效下沉、社区自治共治逐步发育的一种社区管理模式。该模式的工作重点:以百姓需求为导向,科学建设社区服务活动平台;以保证百姓安居乐业为目标,建设中心协调和群众参与的社区民主管理新机制;以服务居委为重点,建立协调和支持机制;以“党建先行”为保证,确保“镇管社区”有序推进。

大团镇“合作社党建”

2007年以来,大团镇党委创造条件将党支部直接建在合作社,积极探索“党支部+合作社+农户”党建新模式。制定了《关于扶持发展专业合作组织的实施意见》,建立了“党委统筹抓,部门具体抓,基层深入抓”的工作机制,采取优先培养致富能手入党、优先扶持支部和党员引领的合作社、各类资源优先向合作社倾斜等措施,先后在申凤桃业、乐侬对虾、梁梁蔬果、多利农庄、思甜农庄5家合作社成立党支部,有效实现了农村党建、合作社发展、农民增收致富共赢。

新区律师党委“律师党建”

浦东新区律师党委以“价值引领”为党建工作核心,以“引领、凝聚、服务、保障”为组织定位,以尊重行业特点为工作基础,以开拓创新永葆工作活力,努力提高浦东律师队伍整体素质,积极推动广大律师服务经济建设、促进社会和谐。强化政治思想教育,引导律师队伍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和正确的发展方向;加强组织覆盖,夯实组织基础;促进律师行业精神文明建设,提升律师队伍社会形象;发挥专业优势,积极推动律师服务大局,服务浦东“两个中心”建设。

“开发区党建”

陆家嘴、张江、金桥、外高桥等国家级开发区成立后,开发区党建应运而生,2000年,各开发区综合党委相继成立,开发区党建成为浦东基层党建的新亮点。开发区坚持把党的组织建在经济社会发展最活跃的细胞上,把党的工作做到代表未来、代表先进生产力的人群中,把各类资源转化为党建工作资源,取得显著成效,初步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党建工作模式,涌现出张江综合党委、上海奥威科技公司党支部等“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

洋泾街道“七位一体”运作机制

2007年洋泾街道党工委提出了构建“七位一体”工作机制的设想,目前已形成了以党工委为支撑,以居民区党组织为核心,联合居委会、业委会、物业公司、城管、安全监察、房产办和派出所等单位和部门,共同致力于管理、协调小区事务,解决小区居民矛盾和问题的“七位一体”社区管理新模式,覆盖全部38个居民区。各党组织借助“七位一体”这一平台加强了与相关部门的联系与沟通,有效整合社区内各级各类资源,联动解决问题,为居民提供服务、办实事。

周家渡街道“健康周家渡”

2011年,周家渡街道党工委与浦东新区卫生局党工委达成建设“健康周家渡”的共同目标。建立共建双方党工委领导定期会晤机制、职能部门定期工作协调机制、项目开展情况通报机制、项目实施督办机制、项目工作信息反馈机制等。具体项目涉及社区健康环境营造、健康服务提供、健康教育开展、健康文化发育等,合计17项。已取得流行病、传染病控制得力;开展“绿色星期六”活动,垃圾分类等7项阶段性成果。

高桥镇“新家园”党建

2008年以来,高桥镇党委积极探索构建城乡一体的来沪党员服务管理新体制,力图打破“分割”“封闭”的管理旧模式,建立“分享”“开放”的服务新机制,形成了与流出地联建共管的“平邑模式”。价值引领是“主心骨”,通过党建联建,凝聚来沪人员乐土敬业;服务先导是“粘合剂”,解决困难,彼此合作共享同谋发展;文化认同是“润滑油”,开展活动,推动双方融入融合融洽;化解矛盾是“稳压器”,调解沟通,维护地区稳定促进和谐。

康桥镇“康桥先锋”工程

2008年,康桥镇党委在全镇深入开展“康桥先锋”活动。强组织先锋“引领”,成立“康桥先锋”领导小组和党员志愿者活动管理服务总站,明确要求用“情”去凝聚群众、用“爱”去温暖群众、用“心”去服务群众、用“行”去示范群众。搭平台先锋“亮旗”,以“康桥先锋”为统揽,搭建“创先争优”、“阳光公开——聚焦五民”、“社区党建”、“组团式服务”平台。全体系先锋“为民”,全面构建“帮民、惠民、安民、便民”四大体系,组织开展“先锋四民工程”。

书院镇“合作社党建”

书院镇党委创新推广“支部+合作社+农户”党建模式,以村党总支为主导,合作社为抓手,形成“一村一品”的农业特色,使农村党建工作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找到了新的发展途径。塘北村通过党员示范指导,带动周边3400多农户种植西甜瓜,成为“上海市农业科技示范基地”。余姚村集中资金修缮道路,村级福禧合作社拓展了埠外市场。洋溢村成立生清合作社,发展300亩现代果蔬基地,成为农民增收的“绿色银行”。四灶村创建百果园,成为国内外特色农副产品供应基地和市民休闲旅游的好去处。

卫生党工委“健康周家渡”

2011年,卫生局党工委与周家渡社区(街道)党工委结对共建,共同打造“健康周家渡”。旨在通过党建联建、加强条块联动,更好地服务居民群众。卫生局把握总体目标,协调卫生资源,提供技术支持;社区(街道)发挥综合优势,协调区域资源做好宣传、组织等相关工作。卫生局党员干部在走访中注重沟通引导、注重解决实际问题。首批启动家庭医生责任制服务模式;家庭医生每月上门提供健康咨询;为有需要的病人安排双向转诊;组织居民收听“健康直通车”节目等。

陆家嘴街道“阳光驿站”

2003年9月建立以来,陆家嘴街道阳光驿站按照建设一个区域性、开放式、双建制、专业化的党建工作载体的思路,发挥流动党员接纳地、“两新”组织党组织的孵化器、党的各类组织资源交换服务共享的平台、党员和群众的温馨家园、党组织和党员服务群众的“窗口”等五大功能,现已开发了“两新”党建研究会、“两新”妇女联席会、阳光课堂、阳光讲坛、阳光党建网、阳光党校、阳光咨询、阳光基金、阳光帮困、阳光志愿者服务队等12项阳光服务品牌。

花木街道“党群工作者队伍职业发展体系”

2006年起,花木街道以职业化、专业化、社会化、市场化建设为工作目标,致力于打造一支新形势下的专职党群工作者队伍。以构建党群工作者职业平台为切入口,建立了党群工作者技术等级管理体系。把党群工作者的薪酬体系与技术等级、能力评价相挂钩,形成持续渐进的薪资阶梯。引进具有专业资质的培训机构,将党群工作者按照岗位性质分类开展培训。通过契约化手段规范人事管理制度,以聘用制为用工方式,建立起进出通畅、有序流动的职业通道。

东明街道“网络党建”

东明街道从2008年起通过《网络舆情摘编》,建立起社区网络舆情的发现、引导、处置和发布机制。创新网络舆情、政务微博、网络qq群、居务平台及政务网站等多种工作平台,实现党员管理“电子化”、党员教育培训“立体化”、党员与群众沟通“零距离”、党务公开“全透明”、组团式服务“全覆盖”。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影响力、民生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稳定工作的敏感性和及时性、公共服务和公共管理技能都得到了有效提升。

高东镇“镇党委(纪委)公推直选”

2006年,高东镇被市委组织部定为乡镇党委(纪委)换届“公推直选”试点单位,2011年继续深化试点。“公推直选”就是由群众代表和党员公开推荐候选人,由全体党员直接投票选举产生党委(纪委)班子。2011年的试点有六个方面突破:参与推荐者扩大至驻区单位;党代表也由“公推直选”产生;候选人镇际交流;组织不足额推荐提名候选人;书记、副书记由党代表直接选举;选举工作与镇党代会常任制相衔接。

周浦镇“新家园”党建

自2007年建立第一家“新周浦人”党支部,周浦镇目前已逐步形成“以新带新,以新帮新,以新促新,实现新周浦人自主化管理”的基层党建工作模式。着力打造活力之家——新周浦人俱乐部,依托镇阳光驿站,组建兴趣团队;老娘舅之家——“相约星期四、聊聊烦心事”党员志愿者工作室,成为“新周浦人”排忧解难的平台;舒适之家——开展多项针对“新周浦人”的居住环境改善工作;乐业之家——举办“新周浦人”就业咨询会、各类技能培训班等,提升“新周浦人”的技能水平。

张江综合园区党委“与企业高管沟通机制”

张江园区综合党委以健全党组织与企业管理层沟通机制为突破口,逐步形成在没有行政隶属和资产纽带关系情况下助推企业发展、促进企业和谐的工作机制。建立归国留学人员联合会,建立高新技术企业家联合会,畅通高管参政渠道,推荐30多名非公企业高管担任各级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规范双向沟通的路径和程序,把握沟通互动的利益结合点和契机,促进企业和谐稳定。党员带头与管理层沟通,注重把加强企业软环境建设、展示企业社会责任作为与企业高管沟通的重要切入点。

建交委“物业党建联建”

2009年下半年起,新区建交委党组把塘桥街道作为社区物业管理党建联建试点示范单位。建交委基层工作党委与物业管理中心党总支推进塘桥社区物业党建联建从“五联”向“五联五建”深化。协调系统相关部门资源,介入塘桥街道物业大党建循环;同时协调市房管局和相关专家、社会组织等多方资源,赢得支持和参与,共同破解物业难题。发挥全国住房和城乡建设系统优秀政研会的服务作用,帮助塘桥街道研究、总结、提炼、宣传,为物业管理党建联建推波助澜。

潍坊街道“楼宇党建”

潍坊街道楼宇党建的具体做法有:布点划片,建立组织。推行“支部建在楼上”,“总支建在片上”,“联合党委建在区域”,并划为东、中、西三个责任片(区)。健全制度,提升管理。探索建立起楼宇党建基本运作机制、基本党务职能、基本工作制度等规范体系和实务指导,推行楼宇党建工作流程法。创设载体,增强有效性。定时定点定人开展“八进楼宇”系列服务,辟建楼宇“五个有”党建活动阵地(有党旗标识、有电教设施、有学习资料、有宣传窗口、有工作台帐)。

沪东街道“楼组党建”

2007年,沪东街道党工委探索以楼组党建为载体的基层民主自治建设新模式,目前640个楼组党小组(党支部)覆盖全社区2518个楼道。楼组党建是以楼组为单位,在党员组织关系不变的情况下,把居住在同一楼组或相邻楼组内的党员组织起来,建立楼组党小组(或党支部)。并以楼组为平台,组织开展各类因地制宜、从俗就简的楼组活动,全面激发党员在社区、楼道、家庭的示范引领作用,从而把松散的、动态的居民凝聚成一个整体。

张江镇“新家园”党建

2007年6月,浦东新区首家新家园党支部在张江镇环东中心村正式挂牌成立,按照“行业相近、地域相邻、方便活动”原则,韩荡区域新家园党支部和楼宇新家园党支部又于2008年先后成立。目前,三家支部共有正式党员31名,流动党员4名,预备党员4名,入党积极分子1名。张江镇党委采用“单建”、“联建”、“挂靠”三种形式设置新家园党支部,通过完成“十个一”阵地建设,开展新“三会一课”活动和培训知识技能等,发挥了支部服务先导、教育带动、增能为本的作用。

高行镇“新家园”党建

2004年,在高行镇党委和安徽宣州区委的沟通协调下,宣州区驻高行镇党总支在高行阳光驿站挂牌成立。总支下设高行、川沙、敬亭3个支部,党员43名,形成了覆盖浦东较大区域的组织体系和工作网络。党总支主要做法有:通过组织党员参加主题活动、参观教育基地等,增强流动党员的在党意识;沪皖两地齐抓共管流动党员的新模式,使党组织服务、管理、依靠流动党员,丰富了党建工作的内涵;总支八年来发展党员8名,培养入党积极分子6名,扩大了党组织的凝聚力。

航头镇“网络党建”

2002年,镇政府门户网站的开设标志着航头镇网络党建迈开了第一步。2006年,镇长博客“上海阿键”开通,3年间访问量超过18万人次。2009年“学实”活动期间,创新开辟了领导与群众手机短信交流平台。2011年,门户网站全面改版,增设互动论坛,同年开设“航头新视眼”政务微博。随着网站、论坛、微博、短信平台等网络工具的充分整合,网络党建“看、听、求、省、连”五大功能日渐凸显,成为宣传政策、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的重要阵地。

上海综保区管委会“区域党建工作机制”

上海综合保税区管委会党组牵头,建立了涵盖“三港三区”所有驻区、驻港单位的区域党建工作联席会议。建立完善了工作和运行机制,提出以区域党建为平台,以党群联手为特点,以精神文明和软环境建设为抓手,以共建联建和劳动竞赛为手段,全力打造区域党建之网,把政府部门、监管单位、开发主体和园区非公有制企业的党组织集聚在一起,在破解难题上形成活力,在凝聚党员职工上做到联手,在参与综保区社会管理上发挥作用,在党建研究上加强交流。

新区检察院机关党委“网络党建”

2000年上半年,检察院机关党委在内部局域网开辟“党建园地”,坚持“内容上突出党员需求,形式上突出党员参与,效果上突出党员认同”的理念,不断开拓网络党建新局面。紧扣检察院党员比重大、文化程度高、青年党员比例日趋增大等新特点,顺应新形势,运用网络提高机关党建工作水平。立体式布局党建网络,开辟党建主页同时,各支部设立分支网页。将网络引入思想、组织、作风等建设,使各项活动直观、生动。推行专题版面专人负责、支部网页书记为第一责任人的管理机制。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