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7年后,一代翻译巨匠傅雷先生与夫人朱梅馥终于魂归故里。10月27日上午10时,伴随着贝多芬《命运交响曲》的乐声,傅雷、朱梅馥夫妇骨灰安葬仪式在位于临港的上海福寿园海港陵园举行。在傅雷的两个儿子傅聪、傅敏以及众家属的护送下,傅雷及夫人朱梅馥长眠于浦东故里。
傅雷(1908-1966),号怒庵,出生于原南汇航头镇王楼5组。20世纪30年代赴法国留学。回到中国后,他在上海美专教授美术。1957年,傅雷被定为“右派”,1966年因不堪忍受侮辱,与夫人朱梅馥双双含冤自尽。傅雷一生译著宏富,以翻译14本巴尔扎克的小说和罗曼·罗兰的代表作《约翰·克里斯朵夫》闻名于世。此外,他还翻译了伏尔泰的一些作品以及梅里美的《嘉里美》。
作为父亲,傅雷写给儿子傅聪、傅敏的家书集《傅雷家书》感动了无数读者,成就了人间爱的华章。傅雷先生一生在文学、音乐、美术理论、美学批评等领域多有建树,他勤奋、正直、热心、严谨、慈爱的美德,凝聚成了为世人广为称颂的“傅雷精神”。
1966年,傅雷夫妇离世后,遗体被送到上海西宝兴路万国殡仪馆火化。傅雷夫妇的自杀,在那个年月被称为“自绝于人民”,不能收留骨灰。当时长子傅聪在国外,次子傅敏被送去劳改,保姆周菊娣领骨灰遭到拒绝。幸有一名叫江小燕的傅雷仰慕者私藏了夫妇俩的骨灰,并转送永安公墓匿名寄存,直至1978年傅雷平反昭雪。
傅雷夫妇骨灰后被安葬于龙华烈士陵园内。福寿园集团负责人多年前曾联系傅雷的家属,希望傅雷夫妇“叶落归根”。2013年4月,在浦东傅雷文化研究中心主任王树华牵线下,傅雷家属决定将傅雷夫妇骨灰安放于海港陵园的如茵园内。
在海港陵园如茵园内,高约1.8米的傅雷夫妇纪念碑灰白如雪,碑身正面题有傅雷家书的名言:“赤子孤独了,会创造一个世界。”纪念碑后面用118个字,介绍了傅雷夫妇的生平。傅敏认为,这恰恰象征了父亲的为人:“简单,刚正不阿”。
纪念碑前,傅敏亲情宣泄:“爸爸妈妈,今天你们终于回来了。47年前你们无可奈何地离开了这个世界,离开了我们。我们永远怀念你们,你们那颗纯净的赤子之心,永远在激励着我们一定要努力把产生这么个悲剧的根源铲除掉。爸爸妈妈,你们在这安息吧……”
仪式现场,傅雷文化研究中心向福寿园人文纪念博物馆捐赠了《傅雷家书》手稿和《傅雷译希腊的雕塑》手稿,。
今年,也是傅雷先生诞辰105周年及其夫人朱梅馥女士诞辰100周年。为纪念傅雷并弘扬“傅雷精神”,26日,傅雷全身站姿铜像在他曾经生活学习的周浦镇落成并揭幕,“洁白的丰碑”傅雷生平展也在周浦美术馆展出。
新落成的傅雷站姿铜像位于周浦美术馆前的草坪上,由上海大学教授、著名雕塑家唐锐鹤创作,高3.55米。铜像展现了“走出书斋”的傅雷,身披大衣,手拿烟斗,坚毅挺拔。美术馆内的傅雷生平展,则展出了大量傅雷生前的老照片、遗物,以及傅雷家书原件、傅雷生前的翻译作品手稿等。展出为期27天,至11月20日闭幕。
26日,上海工商外国语职业学院还举办了“纪念傅雷诞辰105周年及其夫人诞辰100周年座谈会”,来自全国的傅雷研究专家学者齐聚一堂,缅怀傅雷夫妇,追思傅雷对我国翻译、文学事业作出的卓越贡献。当天,学院内“外语实训基地”揭牌,基地名称引用了傅雷先生的书斋名“疾风迅雨廔”,基地内展出了傅雷生平照片及翻译手稿等,引导学生认识傅雷,感悟傅雷。
据了解,位于航头镇的傅雷故居也正在加紧修复中,故居占地1000多平方米,2011年起启动修复工程,预计2016年建成。傅雷诞辰100周年即2008年的时候,位于周浦镇的八一中学更名为傅雷中学,学校把傅雷“一生追求完美”的名言作为办学理念。
①26日,傅雷全身站姿铜像在他曾经生活学习的周浦镇落成并揭幕。
□本报记者 朱泉春/摄
②1964年,傅雷夫妇在寓所外小花园。
③1934年傅雷夫妇合影。1931年,傅雷与朱梅馥相恋多年成婚。朱梅馥一直陪伴在傅雷身边,直至生命最后一息。
□资料照片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