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浦东新区精神文明建设创新项目评选启事

2020年11月18日 10阅读 来源:浦东日报 2012-02-03 00:00:00

近年来,浦东新区各单位以迎办世博会和创评全国文明城区为契机,扎实推进各类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创造和形成了不少成功做法和经验。为鼓励创新,培育典型,不断总结和推广好经验、好做法,浦东新区文明办组织开展了2011年度精神文明建设创新项目评选活动,经初审,现公布30个候选项目(排名不分先后),希望广大市民积极参加投票。评选方法:请在30个候选项目中选出20个您最喜欢的创新项目,将项目编号填写在选票表格中(请选满20个项目,多选或少选均无效,选票复印件无效)。邮寄地址:浦东新区丁香路716号B幢204,请在信封上注明“创新项目评选”字样,邮政编码:200135,截止日期:2012年2月10日(以邮戳为准)。主办方将从有效选票中抽取幸运奖30名,赠送纪念品。谢谢您的热情参与。 

浦东新区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2012年2月3日

候选项目(排名不分先后)

1

张江镇

“相约9号”

碧波路居民小区是一个国际化新社区,居民有“三高三强”(高学历、高收入、高流动,权益意识强、法制观念强、精神需求强)的特点。居委会以“相约9号”活动为平台,让大家走到一起来。每月9号,举办中外家庭文化节等各种文化活动;每月9号,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吸引了一批有一技之长的居民开设服务项目。随着“相约9号”的影响力日益扩大,活动内容由文化活动、志愿服务延伸到沟通交流、民主议事,使得原来一些难办的社区事务通过广泛听取居民意见,得到了有效解决。

2

北蔡镇

2009年3月,北蔡镇正式出台并试行了《北蔡镇街面责任区自律管理考核暂行办法》,创新管理机制:为管理工作建档建库,邀请社会组织参与管理,店主自律互动,考核表彰激励奖惩机制等。实施以来,城市管理理念由“他律”向“自律”转变,城市管理模式由“对立”向“和谐”转变,城市管理效果由“突击”向“常态”转变。两年来,北蔡在市、区历次市容环境卫生测评中名列前茅,镇区街面市容环境卫生状况明显提升,得到了广大市民的称赞。

3

川沙新镇

西市居委地处川沙新镇老城区,小区辖区面积大,且大部分是散区,辖区内老年人多、残疾人多、弱势群体多。根据这一特点,城厢社区牵头成立了“老伯伯茶室”。茶室每天对外免费开放,每天下午都有不同的安排,内容丰富,有各类知识讲座、读书读报、医疗保健、测量血压、法律咨询、文艺自娱自乐、丝袜花编织、区镇人大代表听心声等活动,深受居民欢迎。“老伯伯茶室”成为搭建政府与居民之间相互沟通、反映民情民意、促进和谐的平台。

4

高东镇

民俗打击乐

为了丰富活跃高东镇社区居民的业余文化生活,高东镇于2007年组建了由田间工作工具、农家生活用具为主,其他打击乐器为辅的打击乐队,使居民既能贴近艺术,又丰富了业余生活。乐队与上海市打击乐协会签订了培训协议,每周由专业老师开展集中培训。对于拿惯了锄头的队员们来说,让她们拿起鼓棒是相当的困难。通过从最基本的识乐谱、练手法、练体形入手,经过不懈努力,队员们的打击乐水平逐步成熟。很多队员参加了打击乐队后,颈椎病、肩周炎好了,麻将也不搓了,心情也舒畅了。

5

东明路街道

“文明使者网上行”

针对区域内新建商品房小区较多,居民区以青年白领为主,各类网络、业主论坛十分活跃的情况,街道积极探索社会管理新方法,成立“文明使者网上行”网络舆情青年志愿者服务队。从2008年8月至今,发动党团员青年志愿者在业余时间收集辖区内18个业主论坛社情民意,通过网络舆情机制主动收集网络意见,加强网上舆论引导,及时回应网上居民需求,努力把矛盾化解在基层,使社区网络论坛成为政府改进工作、居民参与管理的重要平台,收到积极成效。

6

浦东新区人民法院

“春天的蒲公英”志愿服务活动

“春天的蒲公英——新上海人第二代与法牵手”项目旨在充分发挥法院法制宣传阵地导向作用,有效提升青少年特别是外来务工子女的法制意识,切实预防青少年犯罪,在全院范围塑造“我志愿,我快乐”的志愿文化。几年来,“春天的蒲公英”志愿者团队开展各类活动100余次,参与学校达到10所,项目覆盖浦东整个区域范围,受益学生达7000余人,被评为“上海市志愿服务先进集体”。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组织的检查组曾专程考察,并给予高度肯定。

7

高行镇

“书声溢高行”读书节

2011年高行镇举办了主题为“书声溢高行”第五届读书节。读书节自2007年以来,连续举办了5届。目前,高行镇已在浦东新区民政局注册读书协会1个,小组87个,会员1486人。每年的4月—11月,专门举办为期半年的读书节。去年的读书节结合建党90周年,各类丰富多彩的活动达到了16项之多,包括品读中华经典——名家名作社区行,送书进家庭、进社区、进企业,红色书籍漂流——居民募书、赠书、读书、评书会等,在全镇掀起了浓浓的读书氛围。

8

航头镇

共同的家园——关爱外来务工人员二代成长

近年来,生活、工作在航头的外来务工人员为航头的开发建设、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对他们而言,能在情感上、行动上真正归属航头,是非常重要的,而关心广大外来务工人员二代的健康成长更是契合了他们的深层次需求,也是航头文明创建工作的一大创新。2011年开始的此项活动从“提高文明意识、养成文明习惯、开展文明实践、推广文明理念”四个层次,逐级推进相关活动,让孩子把文明的理念传播到家庭,传播到邻里,传播到自己经过的所有地方。

9

沪东街道

“一家亲”志愿服务

“一家亲”志愿服务队成立于2002年,前身是沪东社区少数民族联络委员会,是沪东社区为保障清真食品的安全及帮助少数民族人口解决困难,特别组织的一支由不同民族30名志愿者汇聚在一起的志愿服务团队。“一家亲”开展的志愿服务将社区内的少数民族群众凝聚在一起,展现出了沪东社区的民族大团结。与此同时,“一家亲”为更好的发挥这支志愿服务团队的根本作用,实施了长效化管理服务机制,为创建平安沪东、和谐沪东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10

金杨街道

“黄眼睛”行动

自2009年6月起,金杨社区青年“黄眼睛”行动通过小区车友“楼号+车号”的方法制定“车主联系卡”,一方面方便司机确认自己的停车位,当出现他人占用自己的停车位时,司机可以通过联系卡找到占用车位的司机进行联系沟通,从而实现对车辆的统筹安排;另一方面将小区及周边单位资源整合起来,通过社区青年中心下属社团、合作单位及自驾游方式来凝聚车友,开展倡导“礼貌行车,文明走路”活动,走进社区宣传交通文明,提醒大众注意交通安全、珍爱生命。

11

花木街道

世茂温馨小驿站

世茂湖滨花园位于花木街道钦洋分社区内,来自二十多个国家2000多名的外籍人士占了小区居民的三分之二。为使让不同肤色、不同语言的居民能感受到小区的温馨服务,温馨小驿站采用“一点、一箱、一栏、一室、一卡、一本”的方式,方便居民,为居民服务。两年多来,温馨站的设立为小区内外籍人士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尤其是在各门卫室及居委会设有方便用厕点的做法还解决了出租车司机的入厕难。

12

惠南镇

荡湾温馨读书会

荡湾温馨读书会成立于2005年4月,当时是由社区爱好读书的老同志自发组建的“老年读报小组”。温馨读书会是一个完全由社区居民自行组建的自治组织,由居委会牵头,给予读书会场地和部分经费支持。近年来读书会活动日趋常规化、多样化。每月的15、30日是读书会常规性活动的日子,除了传统的读书读报、知识讲座等活动外,读书会紧扣时代脉搏,活动内容更加丰富多彩,让老年人及时了解时事,在学习中找到生活的乐趣。

13

“碧云中外家庭日嘉年华”活动自2004年开始,迄今已成功举办8届。这是一个特别为外籍家庭融入上海大城市,为中国家庭能够更多地感受上海国际化大都市的特征而举办的活动。从2004年到2011年,每一年的国际家庭日都有一个令人惊喜的主题,都创造新的亮点。8年来,通过不断的提升和创新,让喜爱户外、休闲生活方式的中外家庭能够在热烈温馨的氛围中感受到碧云社区带来的全新感受。经过8年的历练,它已成为碧云品牌的一个延续。

14

金桥镇

“老朋友之家”

该项目创立于2011年5月,旨在关爱老年人身心健康、丰富老年人生活、激发老年人文艺细胞,发挥老年人在家庭、社区中的积极作用。在“老朋友之家”里,老年书场成为文明说唱的舞台,文体天地成为才艺展示的平台,心里疏导成为精神关怀的家园。“老朋友之家”对所有社区老年人全天开放,每天免费为老年人测量血压,为老年人提供免费或低收费便民午餐。该项目自运行以来受到广大老年人的热烈欢迎,在弘扬文明、推进和谐社区建设中发挥了有效作用。

15

康桥镇

“康桥先锋”工程

2008年3月,康桥在全镇启动了“展示党员风采、服务人民群众”为主题的“康桥先锋”工程。康桥镇3500余名党员中,已有2600余名党员成为“康桥先锋”活动的志愿者,并组建了106个志愿者分队,开展不同形式和内容的党员志愿者活动,做到“月月有活动、次次有主题”,至今已开展主题活动43轮,党组织参与率达100%,党员参与率达91%以上。“康桥先锋”工程在实践中用“情”去凝聚群众,用“爱”去温暖群众,用“心”去服务群众,用“行”去示范群众。

16

上海陆家嘴商宇房地产管理有限公司

“96大家庭,文明你我他”

随着96广场业态日益成熟,商宇公司通过持续开展“96大家庭,文明你我他”活动,一方面主抓运营管理,另一方面推行道德文明和行为规范,使得96广场开业初始便在各界留下了良好的印象,并逐步建立了自身在行业内的口碑和名誉。3年多来,商宇公司以“96大家庭,文明你我他”为主线,积极配合政府职能部门,在96广场内举办了多次现场宣传活动,全力参与创评全国文明城区活动,提升服务质量和水平。

17

陆家嘴街道

“心系心,爱心铃”助老服务

“爱心铃”项目是市新小区在有意愿结对的老人和志愿者两个家庭间安装一个无线门铃,以方便老人一旦有困难时只要一按门铃,志愿者家就会铃声响起,志愿者就会第一时间赶到为其解急解难。不仅可以减轻老人害怕独自在家,万一有事无人救急的精神负担,还可以让老人不在身边的子女放心。一个小小的门铃拉近了两家人的情谊,同时也更好地发挥了小区党员、骨干和志愿者在楼道里的作用,促进了整栋楼邻里和睦相处,提升了小区的凝聚力。

18

浦东新区重度残疾人寄养院

“携手关爱”志愿服务

寄养院招收的主要对象是年龄在16至60周岁的“两老养一残、一老养一残、孤残”的重残无业人员,目前入住寄养院的200余名寄养人员中有91%智力残疾。他们的家庭条件大都比较困难,需要社会的关爱。重残寄养院的60名员工自发组织了“携手关爱”志愿者团队,在工作范围之外,帮助残疾人、关爱残疾人。服务团队除了为寄养人员提供专业的日常护理外,还在娱乐、康复、医疗、护理“3+1”的特色养护模式中,为寄养人员提供必要的帮助。

19

南码头路街道

社区志愿者积分兑换

为进一步保障志愿者服务热情,提升志愿者服务积极性,南码头社区志愿者服务总队在2011年志愿者工作中提出了“志愿者积分兑换礼品的工作项目”,旨在有效地开展志愿者激励工作,完善南码头社区志愿者长效管理机制。社区内各个志愿者分队落实对志愿者日常出勤的记录和汇总,统计汇总后对志愿者的奖励进行分类、分级,志愿者可以选择礼品进行兑换。礼品不追求昂贵,大都是社区教育、社区文化资源类。

20

泥城镇

新泐少年基地

少年基地鼓励未成年人加入,除了开展活动外,双休日尤其是寒暑假,少年基地全天开放体育活动设施、电脑房、排练室、图书馆等教育资源,并积极与就近学校取得联系,邀请教师走进社区,给予各方指导和帮助,从而使学生得到更专业更完善的业余教育支持。同时有针对性地开展法制、安全、禁毒、反邪教等教育,使学生远离非法出版物,远离色情图书画册,远离网吧,远离毒品。

21

上海浦东路桥建设股份有限公司

先进文化促企业持续发展

浦东路桥公司在浦东开发开放的重大工程建设中,逐步形成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铁军精神;“立足浦东、走出上海、服务全国”的开拓精神;“敬业担责、协作创新”的核心价值观。公司企业文化的形成,与企业艰苦创业,勇于创新的成长史紧密相关:2007年提出“企业跨越式发展靠经济推动、企业可持续发展靠文化驱动”理念,2010年成立“企业文化部”,2012年提升员工幸福感、安全感、快乐感,形成更高境界的核心价值观,增强企业软实力。

22

宣桥镇

“好妈妈”志愿服务

欣兰苑小区有一支“好妈妈”志愿者服务队,平均年龄56岁,个个乐为社区公益事业作奉献。端午节,“好妈妈”们包了大肉棕送给小区内80周岁以上老人;中秋节,“好妈妈”们为小区内170位老人制作了南瓜饼。平时,她们也经常到老人家里拉家常,做家务,送温暖。在居委会的支持下,“好妈妈”自筹8000元资金,利用闲置的地下车库开设了文体活动室,每天轮流值班,向居民宣传“七不规范”、文明礼仪等,成为小区文明新风的传播者。

23

三林镇

自助互助一家人——流动人口新市民生活馆

“新市民生活馆”是三林镇与新途社区健康促进社合作开展的一个流动人口自助、互助服务的公共平台,座落于归泾村内,覆盖归泾、久丰、临江、新春、劳动等5个村(居),每月开展一次主题活动。生活馆采取政府支持、社团组织参与、企业赞助、社区行动的工作机制,将彩虹工作坊“六位一体”功能融入“生活馆”服务项目中。生活馆成立后,吸收了600多户家庭会员,经常充满了妈妈和孩子们的笑声。

24

上海中致社区服务社

“边缘家庭”关爱计划

“边缘家庭”关爱计划打破了中致社原来禁毒、矫正、青少年条线工作的界限,以家庭为单位,采用以点带面的形式,从每个家庭成员入手,并以家庭沟通为切入点,融合各专业社工,为“边缘家庭”开展个案、小组、社区工作服务,希望通过探索建立个人、家庭、社区“三位一体”服务模式,塑造“和谐小家、团结大家”的理念。通过项目实施,共开展51户“边缘家庭”融合个案,103个专业服务个案,开展3080人次服务。

25

申港街道

千人写诗形成“海洋诗歌”文化

申港街道着力培育“海洋诗歌”文化,2007年组织“聚滴水湖畔,抒海洋文化”申港笔会活动,邀请10余名著名诗人、作家到滴水湖采风创作。2008年至2011年,申港街道连续4年开展诗歌征集活动,紧扣申港海洋特色文化、迎博办博和文明系列创建等主题,征集诗歌1400余篇,形成申港居民人人写诗、人人诵诗的“海洋诗歌”特色文化氛围。街道还成立农民工诗歌朗诵队,参加“读红色经典、诵红色诗篇”上海市民诵读大赛活动,受到社会各界一致好评。

26

塘桥街道

桂兴华红色主题工作室

“桂兴华红色主题工作室”落户于塘桥社区党员服务中心,拥有红色诗人桂兴华的手书的诗配画、红诗等有关作品、纪念品、出版物、音像制品,以及孙道临、秦怡、张培等众多艺术家朗诵的照片精品。工作室与党员服务中心的红色氛围紧密融合,使党员服务中心的红色文化更加丰富多彩,并无限期向居民开放。每月10日还举办“经典红诗赏析及朗诵的系列讲座”,作为开放式组织生活的固定内容之一,受到党员群众积极响应。

27

潍坊街道

“开心坊”小平台转出社区大和谐

潍坊十村是市级文明小区,小区重大问题居民自治,群众团队居民自组,家园管理居民自理。在“开心坊”里,沪剧、表演、歌曲演唱、健身拳操等群众团队在“群众领袖”带领下,自我组织、自我管理、自娱自乐。居民还以“开心坊”为平台,自行组建了保洁护绿、耆英义工、交通文明劝导等3支志愿者队伍。“开心坊”是上海市21家居民区世博自治家园观摩点之一,先后接待50多批次中外宾客,向世界展示了上海最基层民主自治的模式和小区文明建设新成果。

28

东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五星助老创特色

2006年起,东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五星助老”医务志愿者团队,以关心、热心、真心、爱心和孝心的“五星助老”活动为载体,本着“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精神,积极开展社区医疗服务志愿活动。为东明辖区范围内“三外(即无子女或子女在外地、外省、外国)”独居老人实行生活照料、安全把关、精神慰籍等全方位关爱服务。近5年来,东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独居老人巡诊达26180人次。

29

祝桥镇

创建工作评比台

在千汇一村居委会二楼的走道里,竖着这样一块牌子,上面写着“千汇一村楼组考核评比图示”,牌子上贴满了小红旗和五角星,这块小小的天地便是千汇一村的创建工作评比台。考评之后,居委工作人员便会将各楼组的工作情况在评比台上公布,优秀的为小红旗,良好的为红色五角星,合格的为绿色小圆圈,不合格的为黄色三角形。自从有了楼组创建评比台,千汇一村开展创建工作方便多了,创建工作做到了长效管理。

30

2011年举行的“金桥开发区首届生态文化节”系列活动以“绿色环保陶冶身心健康、生态文明建设美好家园”为主题,从2011年3月始,至11月结束,活动涵盖金桥开发区200多家企业和5万多名员工。活动广泛宣传“引领现代工业生态文明、实践绿色金桥低碳文化”的理念,迎合了开发区企业员工的需求,提高了开发区员工、居民的知晓率、参与率,提升了员工的文化素养,激发了员工参与的热情,为企业职工提供了多方位展现才华的舞台。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